董云庭

2021年3月3日,東莞市德普特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線。圖/東莞圖庫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東莞從加工貿易、代工組裝到自主發展,已形成了萬億級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亦是東莞第一支柱產業。本文旨在描述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歷程、特點、優勢和經驗,繼而論述其電子信息產業從增量向提質增效突圍的必要性,并從遵循產業基本規律和把握未來趨勢預期兩個視角,就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出若干建議。
一是規模最大。202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繼續擴大,制造業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高于全部工業4個百分點。在41個工業門類中,已連續十年保持規模第一。
二是創新活力強。截至2020年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行業授權專利數423萬件,占全國總專利數942萬件的45%;2021年,在全國工業企業專利數排名中,華為、京東方、聯想、中興通信分別列第一、四、七、八位。
三是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8.8%,高于全部工業部門增速8.5個百分點,作為前導指標,投資快速增長標志著對未來電子信息的發展前景繼續看好。
四是主要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在我國境內生產的手機15.6億部,占全球總產量的75%;微型計算機設備4.34億臺,占全球的92%。
五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下稱“軟件業”)作為電子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和效益持續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我國軟件業營業收入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利潤總額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7%,軟件業利潤率為11.7%,遠高于制造業的4.8%。從今年上半年來看,軟件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營收5.52萬億元,增長14.2%;利潤6170億元,增長10.6%。
電子信息是東莞第一大產業。2022年,完成規上工業產值9470億元,約占全行業總量的6%,全省該行業總量的20%,同時占東莞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8.4%;完成工業增加值1673億元,占全省行業增加值的17.4%,占東莞規上工業的31.8%。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22年,東莞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2118家,其中產值過百億元的9家,占全市同類規模企業(13家)的69%;產值過10億元的共117家,占全市同類工業企業(292家)的40%。
智能移動終端占主導地位。2022年,東莞智能手機產業出貨量1.96億部,占全國總產量的12.56%,其中OPPO、vivo全球出貨量2億部,躋身世界前五;在國內的出貨量1億部,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分列第一、三位。
產業鏈相對完善。從電子產品設計、制造到檢測,從基礎元器件、裝備、材料到核心部件,已經基本實現了產業鏈本土化,如電腦整機的元器件配套率已達95%以上。
產業集群已經成型。目前已形成以松山湖和長安鎮為主體的智能終端產業集群,以中鎵半導體、天域半導體、中圖半導體為主體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涵蓋了設計、材料、裝備、封裝測試等領域。
構建產業創新集群。以濱海灣新區、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聚焦先進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關鍵裝備、核心工藝等領域,正在加快構建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集群。與此同時,東莞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由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牽頭,依托電子科大的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氣派科技、東電檢測等企業共建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此外,濱海灣新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為重點領域,以原始創新、技術創新、集成創新為目標,內引外聯,正在構建新型的產業創新集群。
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從“0-1”的突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以東莞引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為主體,以基礎研究為引領,加快了從原始創新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的新型創新模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納米材料等領域布局基礎研究,進而在碳化硅單晶外延、碳化硅器件、碳化硅功能模塊等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先后孵化了中紫半導體、中科匯珠半導體、清芯半導體等多個高成長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同時與比亞迪、中車、南方電網簽約合作,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實現了從樣品(基礎研究)到產品(技術創新)再到商品(成果轉化)的新型創新鏈。
加快布局軟件產業發展。在硬件日益通用化、軟件彰顯個性化的時代,東莞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大市,正在加快布局軟件業的發展。中小型軟件企業有了突破性成長,如廣東盤古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就專注于數字化智能制造系統(IMS),高度重視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近十年來該公司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20%,累計已過1.6億元,而公司主導產品IMS的版本已從V1.0升級到V6.0,為600多家用戶提供了工業制造過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客戶已遍及廣東、江蘇、北京、湖北、四川、重慶等多個省市,為用戶創造了近百億級的價值。
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已有了長足發展,但從結構、效率、市場看,仍需要加快從數量型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
一是增長的質量有待提升。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例僅為17.7%,遠低于全行業的25.4%,營業利潤率不足4%,也明顯低于全行業的7.65%。
二是軟硬件比例失調。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樞紐,是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的關鍵。2022年,東莞軟件業營業收入僅為357.5億元,占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比重3.6%,而從全行業看,軟件業占行業總量為41.2%,利潤則占到63.1%。軟硬件結構不當也是東莞電子信息產業整體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結構性矛盾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中低端產品、通用產品(如手機)過剩與高端產品缺失的矛盾;二是產業門類相對齊全與產業鏈斷點較多的矛盾;三是手機銷量國內第一與高端芯片和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矛盾。
四是研發投入不足,創新滯后發展。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不到2.5%,遠低于全行業4.2%的平均水平,導致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和融通創新尚不能適應產業的發展。
五是主導產品呈下行態勢。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自2020年開始,智能移動終端的產量和出口不斷下滑,2022年我國境內生產的手機15.6億部,同比下降6.2%,微型計算機4.34億臺,同比下降8.3%。從出口看,增速也明顯回落:2022年出口手機8.22億部,同比下降13.8%;出口筆記本電腦1.66億臺,同比下降25.3%。作為智能移動終端的制造大市,調整產品結構,應該是刻不容緩。
規律一:全球化布局,國際化合作。需要我們繼續以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視野、開放包容的心態、合作共贏的思維,以高水平的開放助力產業經濟復蘇和中長期增長。
規律二:創新最為活躍,技術更新加快。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一直是創新最為活躍、最為先進的領域,使得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新產品層出不窮,因此創新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突圍的主要推動力,必須依托持續創新來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突圍的必由之路。
規律三:人才引領發展,團隊方能制勝。眾所周知,國際化的大公司如華為、京東方、中芯國際、比亞迪等都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就電子信息產業而言,需要一批熟知國際化大生產經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能夠從事頂層設計的技術帶頭人,擅長國際資本運作的專業金融人才,掌握信息技術又懂得其他行業應用的跨界人才;也需要善于把數據、網絡、技術、硬件、軟件和服務匯聚成系統的融合型人才。電子信息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突圍需要聚焦于人才隊伍的加快建設。
規律四:產業轉移加快,承接與轉移并舉。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結構持續調整升級,要素成本梯度差異,區域資源重新配置,營商環境優化選擇,使產業轉移勢在必行。承接產業轉移需要有利于本土產業結構轉型優化,有利于提升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益,有利于構建產業集群并升級為產業創新集群,有利于向先進制造過渡,有利于產業鏈本土化、供應鏈彈性化和價值鏈高端化。
趨勢一:不容樂觀的外部環境仍將持續。中美關系短期內不易改善,而對中國的打壓,首當其沖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美國將繼續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重大裝備、關鍵材料、精密儀器等核心領域制約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此外,東南亞和南亞已成為新的競爭者,而全球需求萎縮可能常態化,東莞需要重構發展戰略:要以產業鏈為主線、供應鏈為紐帶、價值鏈為方向,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
趨勢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這標志著本土企業將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內需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企業要把發展戰略的重心轉移到國內來,加快推出適應國內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趨勢三:基礎研究將成為產業競爭的焦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的源頭是基礎研究,這需要有一批專注于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需要一批能從基礎研究成果中發現應用技術的企業,要有支持基礎研究的金融體系,要有一個基礎研究能夠持之以恒的環境和機制。建議東莞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模式,繼續開拓新的布局。
趨勢四:加快向先進制造業轉型。這要求不斷開發先進制造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工具和新系統,同時要求企業不斷完善能適應先進制造業的新機制和強化培訓新員工。
趨勢五:產業競爭的新領域不斷升級。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技術(算法和算力)、新一代半導體、數字技術、新型材料、智能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網絡安全等。在重大技術領域,需要科學布局和有序推進,需要日積月累并持之以恒,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核心領域攻堅克難,需要有總體規劃、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
趨勢六:數聯網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目前,計算技術面臨重構,正在從以“計算為中心”向“數據為中心”轉變,管理超大規模數據要素是重點。數聯網將通過數據連接和集約處理將企業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投入產出聯為一個系統,并通過數據管理解決數據碎片化問題,進而通過數據運行(大模型、多模態、先進算法)實現生產全流程的精準控制。未來數聯網將取代互聯網和物聯網,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趨勢七:新發展理念貫穿產業突圍全過程。制造業要從數量型增長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加快產品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服務變革;二是產品要從數量型增長向提質增效方向發展,實現降本增效、優質優品、即時生產、交貨提速;三是知識產權更需要從數量型增長向高質量方向發展,重在突破核心技術和解決關鍵瓶頸;四是人才隊伍也需要從數量型增長向高質量方向發展,這是產業突圍的基石。
(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