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匯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低年級語文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業設計及實施為例,探討了落實“雙減”政策,促進語文教學提質增效的方法。
一、在語文作業設計中落實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痹谶@一要求下,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就應當圍繞核心素養,即圍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來開展,這樣才能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
由于《課程標準》是新頒布的,因此,很多語文教師還沒有落實核心素養的意識,這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尤為突出。筆者認為,要在語文作業設計中落實核心素養,教師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研讀《課程標準》,深入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要求。只有全面、深入、客觀地認識核心素養,才能使核心素養成為教學和作業設計的重要依據和出發點。如對語言運用這一核心素養的理解,在二年級中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一些字詞,懂得這些字詞的意思,還要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知道這些字詞的初步運用。例如,在學完《八角樓上》一課中的“察覺”一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朱德的扁擔》《劉胡蘭》等課文的復述,將這一詞運用其中:“朱德察覺他的扁擔不見了”“劉胡蘭察覺到敵人的威脅。”而將復述設計為課堂作業,不僅將整個單元的課文聯系了起來,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語言運用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使語文學習更好地體現了學以致用的要求。
二是圍繞《課程標準》,從舊的作業設計形式轉向新的作業設計形式。筆者在作業設計時,注重小組作業的布置,即學生除了各自完成需要完成的作業之外,還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需要共同完成的作業。如在朗讀作業中,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都是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這些朗讀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從而實現了舊的作業形式向新的作業形式的轉變。
二、在語文作業設計中確立相應原則
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課程,這就決定了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還要確立三大原則。
一是育人性原則。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作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應將育人作用擺在重要的位置。在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作業設計中,可以設計讓學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對任一課文進行復述的作業,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對課文的復述,學生對文中滲透的革命傳統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課文的育人功能得到強化。
二是整體性原則。“雙減”背景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通過整體性原則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使作業能更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在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筆者根據單元主題,讓學生用“革命”一詞講一講4篇課文的內容,即用造句的方式完成對課文的概括。起初,筆者考慮到學生對詞匯意思的理解不足,以及在詞匯積累、思維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的現狀,認為學生做這樣的嘗試有難度,這樣的設計顯然有點超綱。但經過筆者解釋“革命”一詞的意思后,作為小組作業,很多學生還是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實踐性原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還要重視實踐性,只有實踐才能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體現,才能突出語文學科綜合性的要求。在“雙減”背景下,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檢測。因此,實踐性是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特征。
三、在語文作業設計中體現實效性
實效性是檢測作業設計的一個重要標準。這里的實效性,不是學生做對了多少,而是學生能夠達成的目標是否符合預期。如上述以“革命”一詞進行課文概括,有小組對《八角樓上》一文是這樣概括的:“八角樓上的燈,指引著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本瓦@么簡單的一句話,既反映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反映了學生對課文的概括能力。這就顯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為只有高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出如此準確而又有震撼力的話,從而很好地完成了語文課堂作業。
通過這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在設計和實施語文作業時,要重質而非重量。高效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考察,還能使作業設計回歸學習的本質——學以致用。根據課文內容用詞造句,是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反映,也是學生對課文的情感表達。這樣的造句即使一次兩次不成功,但長期堅持下來,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在語文作業設計中體現多樣性
語文作業的設計,除了能反映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反饋語文教學質量的上升空間。筆者除了設計文字作業以外,還設計過圖文作業。如在《劉胡蘭》一課的作業設計與實施中,筆者布置學生完成一幅反映自己對劉胡蘭印象最深刻的圖畫,結果學生不約而同地都畫了劉胡蘭視死如歸、英勇就義的畫面。在評改作業時,筆者專門找了三幅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第一幅作品,學生用寥寥幾筆,畫出了敵人的兇殘,以此來反襯劉胡蘭的高大形象;第二幅作品,學生直接畫出劉胡蘭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形象;第三幅作品,學生則是將圍觀群眾作為繪畫的主體放在近處,而將劉胡蘭放在遠處,通過描繪圍觀群眾的情緒,讓群眾與劉胡蘭的形象之間形成某種共鳴,從而調動觀眾的情緒。雖然學生的畫作還很粗糙,但劉胡蘭的形象還是很鮮明的。在這種作業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構圖、畫畫、反思的過程,高效地反饋出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作業設計的多樣化,有助于教師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如相比用口語表達或書面文字表達,二年級的學生可能更喜歡用圖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學習心得。教師應利用好學生這一特點,創新作業形式,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既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語文作業真真正正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提質增效、減輕學生負擔服務,讓“雙減”政策真正得到落實。另外,利用作業評改來反饋教學,能為教師設計作業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從而促進《課程標準》的落地生根,促進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中,要立足“雙減”政策,牢牢把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指導主線,把握三大作業設計原則,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從而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