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靖惠 宋陽
摘 要:通過統計分析和質性研究的方法,本文以147家中德合作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為基礎,結合12家中德科技創新合作標桿企業的深度訪談,系統展示了當前中德兩國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現狀與趨勢,梳理并描述了兩國企業在科技創新合作的出發點、領域及合作伙伴選擇方面存在的主要差異,為希望促進兩國科技創新合作的地方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提出了相關政策設計和工作推動的建議,對中德兩國科技創新領域的企業合作提供了趨勢判斷和發展分析。
關鍵詞:中德合作;科技創新;企業合作;創新合作;雙邊貿易
本文索引:尹靖惠,宋陽.<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7):-128.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9(a)--04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德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人文交流等層面全面穩定發展,合作不斷深化,雙邊貿易額增長了600多倍,為兩國全方位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既離不開兩國政府領導層的遠見卓識和高度互信,又離不開兩國企業間的精誠合作、互惠互利。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面臨極為深刻的調整,以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醞釀,傳統的生產、研發甚至營銷模式都面臨著勢不可擋的顛覆性挑戰。國家間的競爭態勢正在從傳統的政治影響力、軍事和經濟體量的競爭轉向以科技、創新力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競爭,科技創新已成為世界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競爭的根本核心和戰略重點。以中美沖突為代表的大國科技博弈亦因此正在重塑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國際體系和世界對全球化的認知。這既對中德兩個傳統制造業大國間的科技創新合作深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為兩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合作機遇。
德國作為全球頂尖的制造業強國和創新強國,無論是在技術儲備還是研發創新體系上,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尤其是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道路上,離不開眾多銳意進取的中國企業的探索和堅守,也同樣需要學習德國的寶貴經驗和技術。從德企到中國投資興業,再到立足中國市場設立區域總部,從中國企業在本土同德國公司合作、代工到投資、收購德國企業甚至到歐洲設立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以企業為核心的中德間的合作形式正在不斷地流變和深化,也越來越多地涉及關鍵技術與創新體系。
在科技創新層面,中德企業間是如何開展合作的?未來中德企業間的科技創新合作該如何進行?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問題
本文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一手數據的收集,以試圖總結:
(1)中德企業在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時,在出發點、合作領域和合作伙伴選取方面的差異。
(2)推動中德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對策建議。
2.2 問卷設計與發放
本文對中國企業、德國企業分別設計了符合各自文化習慣和文字理解的問卷,從企業基本情況、企業創新基本情況、企業合作與科技創新情況及企業對未來的展望四方面進行了具體問題的設計,以電子問卷的形式委托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秘書處派發給全國范圍內的中德合作企業。共收回中方企業有效樣本80份,其中17份為在德中國企業;在華德企有效樣本67份。
2.3 調研與訪談
本研究實地調研了佛山、深圳、臺州、株洲、德陽等地負責對德合作事務的政府機構和12家當地對德合作代表企業,對相應機構和企業的主要負責人開展了總計超過20小時的半結構化深度訪談。受訪企業包括輝映衛浴潔具有限公司、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奇林電氣股份有限公司、Insta360影石、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宏發電聲有限公司、欣美佳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北平機床有限公司、雙環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水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3 結果分析
3.1 受訪企業基本情況
問卷顯示,中方接受調研的企業以中、大型機械設備的生產制造類企業為主,占近三成,約10%的企業從事電子信息與互聯網相關業務,化工與醫藥類企業比例相似,約5%的企業從事現代服務業和電子電器業務,各約3.7%的企業從事電力電池、工業材料和機械零配件業務。在這些企業中,45%的企業從事相關領域的生產和制造工作,18%的企業承擔總部職能,另外15%的企業從事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工作,主要從事研發工作的企業約占7%。
從企業規模來看,近一半的企業擁有超過250名員工,34%的企業職工數少于50人,17%的企業人數介于50~250人。2019年,近58%的企業年營業額超過2億元,其余企業較為均勻地分布在5000萬~2億元人民幣。
德方接受調查的企業以生產、管理和銷售企業為主,所屬行業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化工及醫藥行業。從所屬行業來看,各行各業的企業均對新形勢下中德企業科技創新合作感興趣。其中,占比最大的仍是德國傳統優勢行業,機械/工業設備(20.6%)排名第一,商業服務業并列第一,其次是汽車行業和消費品/服務行業,分別占比14.3%和11.1%,還有一小部分為信息技術、電子產品和醫療保健等行業。
從在華德企的主要業務來看,排名前三位的是銷售、生產和咨詢,占比分別為21.2%、20.5%和 19.7%。緊隨其后的職能分別是售后服務、研發和采購,其中研發職能只占據了10.6%,處于中等水平,可見目前在中國開展研發業務的德國企業依然較少,大多關注其他經營領域。
從在華德企開展業務的時間來看,大多數已超過10年,甚至有36%的企業擁有超過20年的業務經驗,另有33%的企業開展業務時間為11~20年,只有12%的企業在華開展業務還不足5年。由此可見,受訪企業對中國市場已有相當多的業務經驗。
從在華德企的規模來看,參與調研的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64.2%的企業在華員工數少于250位,其中更有37.3%的企業員工數少于50位。規模較大的企業較少,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的只有25.3%,其中14.9%的企業在華員工超過3000位,屬于超大型的巨頭企業集團。
從在華德企近兩年在華的年營業額來看,47%的企業在華營業額超過2億元,18%的企業在華營業額為5000萬~2億元,24%的企業處于1000萬~5000萬元的營業額區,只有11%的企業近兩年營業額不足1000萬元,可見在華德企近兩年在華經營情況較好。
3.2 中德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主要差異
差異1:合作出發點:中企國際化 vs 德企本土化
對于雙方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原因,總體來看,中國企業與在華德企的科技創新均來自自身的內驅動力。受訪的中國企業中,近70%的企業同德國的合作出于對國際化戰略的實踐;其次是為了縮短與海外客戶的距離(62.86%),進入高端細分市場(57.14%),或進一步獲得國際化品牌與渠道(51.43%)。
在華德企開展科技創新的目的,首先,滿足客戶需求(17.5%)、提高市場競爭力(15.6%),并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14.2%);其次,有區別于對手、降低生產成本、探索業務新領域、提高收入等目標。
面對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和準入門檻較高的國際市場,中國企業想要獲得生存空間,就必須進行低端產品的提質升級,在本土市場保持競爭力的同時,進軍國際市場。在許多行業的細分領域,長期技術領跑的德國企業成為現階段中國相關企業優質的合作對象。正是這樣緊迫的生存壓力,讓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對提高產品競爭力這一選項產生了共鳴。
反觀在華德企,其同中國企業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市場開拓的戰略目標。對于德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是最重要、潛力最大的世界市場之一。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與日俱增,面對這樣的市場開拓良機,德國企業紛紛開展同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合作,希望通過對自身產品的本土化改良,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實現在中國市場的產品下沉和業務增長。
差異2:合作領域:新功能開發 vs 新市場培育
正是出于不同的戰略需求,中德企業在科技創新合作中聚焦不同領域。中國企業關注如何通過對德的科技創新合作,生產出更好的終端產品;德國企業則希望通過對中合作將自身產品更好地賣向中國市場。因此,中國企業更加關注新產品功能的開發及新工藝、新材料等方面的改進,其本質是對產品性能的提升。當前,中國企業同德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主要方式仍是技術購買,兩國企業在技術實力或生產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德方的傳統優勢產業。近一半的受訪中國企業選擇了直接采購德國相關設備、軟件和科研成果的合作方式,足見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所期望的合作領域仍是優勢技術的學習。處于合作另一方的德國企業也在盡力保持自身的技術領先優勢,即便與中方開展科技創新合作,中方企業也表示自身研發參與度并不高。在訪談中,常見中方企業從學習德方技術、遭遇封鎖到自主研發成功的“逆襲”模式,成功的標志成果多為比德方技術參數更優的產品。
在華德企手握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主要希望中方提供適應本土市場的改良和推廣方案,更為重視挖掘客戶潛力、提高客戶黏性和培養客戶習慣等市場培育工作。
調研發現,在華德企更多在產品模塊、流程和商業模式等方面開展合作創新。具體而言,在華德企傾向將提供產品本身與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相結合,將客戶變為用戶,提高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調查顯示,與中方具有長期合作基礎的德國企業,起初幾乎均是賣產品到中國市場,隨即賣設備到中國辦廠,從機械化時代的硬件設備到工業4.0時代的自動化軟件系統,德方企業越來越關注圍繞產品的增值服務,通過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極具前瞻性的布局優勢產業的技術體系爭奪之戰。恰如微軟系統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壟斷地位,德方企業在工業4.0體系中的智能制造系統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
簡言之,在合作領域上,中國企業關注如何把產品做得更好,而德國企業關注如何將自身的產品更好地賣向中國市場。
差異3:合作伙伴:中企更開放 vs 德企偏審慎
目前,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的外部合作伙伴類型更為多元,在華德企主要與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合作。
訪談中,提及開展中德科技創新合作,中方企業普遍表達出更加開放的態度,愿意接觸、愿意交流、愿意嘗試。只要雙方存在共同目標,具備開展合作的基礎,中方企業就樂于嘗試開展合作,在合作過程中逐步對合作伙伴進行審察。
在華德企則對合作表現出更為審慎的態度,會優先考慮不利因素,在不斷排除的過程中建立對潛在合作伙伴的信任,需先進行細致的審查,再考慮是否開展合作。
在合作對象方面,中國企業不在意合作主體的屬性。無論是國有、私有、同行、客戶、供應商抑或是高校及科研機構,只要對企業的發展有幫助,均可成為科技創新的合作伙伴。而同樣是合作對象的選擇,調研發現,中國企業幾乎沒有對與德國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需求,而在華德企則期待和中國高校或科研機構進行合作。
進一步訪談探究發現,中國企業認為中國的高校在學科設置和專業細分上同產業發展存在差距,在許多領域科研轉化能力較弱,難以高效地解決企業的問題。因此,在中國企業的印象中,高校及科研院所并非最理想的科技創新合作伙伴,這一認知也影響了其對德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認識和理解。反觀德國企業則不存在這一問題,在德國,校企聯合研發,雙方強強聯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一種常態,德國企業將這種對德國高校的認知遷移到中國高校,也因此表現出愿意與中國高校合作的態度。
此外,在華德企更青睞獨立自主性較強的私營企業。40%的受訪企業選擇了與中國的私營企業合作,30%的受訪企業選擇與外商投資企業合作,只有20%的企業選擇和國有企業合作,這與企業在管理運營等方面的行為方式的匹配度有關。私營企業相對更為自由、靈活,在對外合作方面,其流程更為簡化、高效;外商投資企業與德國企業在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相似性,合作起來更為順暢。在華德企看重合作伙伴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合作中更期待可靠、穩定和長期的伙伴關系,因此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相對更為審慎,這兩類企業也因此成為在華德企更加偏愛的合作伙伴。
4 對策建議
4.1 互利共贏,求同方能存異
調研發現,大多數企業當前未開展對德科技創新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相關需求。由此可見,雙方企業、機構之間的需求是否存在、能否將雙方需求進行匹配是合作能否開展的必要前提,而能否辨識雙方需求,設計雙方乃至多方共贏的模式是促成合作的關鍵。
因此,在以市場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合作中,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挖掘、培養雙方需求上;將更多的資源用在協調、匹配雙方需求上;將更多的心思花在互利共贏合作模式的設計上。推動企業間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根本基底是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從最基礎的中德企業間技術換市場到雙方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合作,以及更為復雜的政府、企業和高校三方聯動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背后都是互利共贏的根本目標。
具體來看,當前許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模式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希望企業提出自身存在的困難、問題和需求,政府想辦法解決;鼓勵企業開展對德科技創新合作,對成功達成的合作在經濟上予以獎勵。這樣的工作思路實際上是管理機構主觀能動性缺乏、惰于主動思考的表現。在這種工作模式下,勤勉的管理機構行為表現為更頻繁的企業訪問與互動,了解更多企業的需求和困難,以及更慷慨的經濟獎勵,試圖鼓勵企業開展更多更好的對德科技創新合作,這相當于將思考設計互利共贏合作模式的困難(也是合作達成的關鍵問題)留給了中德雙方企業。實際上,雙方企業受限于自身盈利性機構的市場定位,往往難以突破自身的思維桎梏設計出創新性的合作模式。地方管理機構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角色優勢,主動思考創新性的合作模式,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力量引導雙方開展合作。訪談中,受訪者反復提及的“政產學研用”的合作模式,可以作為地方政府積極發揮自身力量、開展創新型多方合作的代表,為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共贏的思路提供參考。
4.2 彼此為鑒,適應目標市場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中方企業普遍認為,德方合作者刻板固執、不懂變通;德方企業也對中國企業存有缺乏契約精神的不良印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雙方所在市場環境不同。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中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殘酷,危與機時刻并存。企業想要發展,就必須同時適應上下游、客戶與競爭對手快速變化的動態復雜情況,靈活應變、注重人情是企業為能長久生存的無奈之選。相比之下,德國市場乃至歐洲市場,在多年積累下早已形成了完善、穩固的商業規則和文化。來自不同市場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商業主體開展合作,摩擦不可避免,但是這樣的摩擦并不完全是開展合作的負面影響因素。中德雙方的科技創新合作,于不少中國企業而言,除了使自身產品保持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外,亦有以德國企業為窗口,進軍世界市場的遠期目標;合作另一方的德國企業,也希望通過本土化創新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在這樣的交集下,合作雙方不僅是商業伙伴,還可以做彼此的“老師”。
中德科技創新合作的雙方可以彼此為鑒,取長補短,更好地適應目標市場。一方面,中方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需尊重、了解、學習并融合國際準則,需對國際間企業合作的通行規則進行更多了解,形成相應的認識,這對希望走全球化路線,更廣泛施加自身影響力的中國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德方企業的本土化戰略則需要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不僅在產品設計上,還在運作管理模式等方面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市場狀況、交往規則和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文化底蘊是市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可能是阻礙,又可能是意外的助力。
4.3 文化通融,建立互信基礎
調研顯示,中德企業之間仍存在信任薄弱的問題,尤其是德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而缺乏信任的原因并不是中國企業在過去的合作中“劣跡斑斑”,而是彼此之間的不理解、不了解。
從文化角度來看,德意志民族文化是一種向心凝聚力極強的文化,強調對規則和秩序的嚴格遵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排他性,無法容忍任何規則之外的、模糊的不確定因素;相反,中華文化是一種包容性、適應性極強的文化,這導致中德兩國的潛在合作者在面對相同規則時,中方始終會預留靈活應對的空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下,壁壘與障礙的出現并不意外。
因此,建立互信的關鍵是文化的互通。商賈通則文化同,文化同則心靈融。企業層面的交流與合作永遠是商業領域的活動,主要考慮的還是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兩國政府舉辦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則是消除文化壁壘、建立互信基礎的良機。中德企業應積極參與兩國政府舉辦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為更高效穩定的長期互利合作打下良好的信任基礎。
參考文獻
黃萌萌.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對接:契機與問題[J].世界知識,2016(22):66-68.
賈佳,尚慶梅.“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德汽車產業合作的路徑:以安徽省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9):77-79.
《上海文化年鑒》編輯部.上海文化年鑒1990年[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姚鈴.中德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合作的發展方向[J].對外經貿實務,2018(1):4-8.
余欣.中德經貿合作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J].對外經貿實務,2019(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