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愛軍 伍詠暉
摘 要:大數據產業是貴州省的戰略重點,將大數據應用服務與制造業相結合,是提高貴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為貴州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貴州制造業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未來貴州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是必然趨勢。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探索促進貴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期為貴州制造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數字技術
本文索引:刁愛軍,伍詠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7):-13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9(a)--04
數字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不斷升級優化在全球掀起了數字經濟的旋風。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制造企業為了在數字經濟中生存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途徑。有調查數據表明,制造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將生產效率、能源利用效率分別平均提高37.6%和16.1%。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貴州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貴州制造向“貴州智造”的邁進。
1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現狀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以大數據為依托,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正是“中國制造 2025”的重要特征。貴州制造業在提升創新驅動新優勢、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等方面整體實力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新進展。2011—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區,連續位居全國前列,貴州工業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貴州把做實、做優、做強制造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著力夯實貴州制造業基礎,著力抓好制造業優質發展。
1.1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發展水平
貴州省與中東部地區及周邊發達省市相比,屬于欠發達省份,貴州制造業的發展存在明顯差距,但是制造業擁有光輝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以來,貴州省依托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為主導,電力裝備、工程及礦山機械為支撐,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為新動能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貴州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持續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轉型升級。2022年4月,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五部門聯合制定印發《支持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建設要率先在工業領域實現大突破,計劃近5億元財政資金,圍繞企業、區域、生態多個角度,系統性加大對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水平將達到6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培育融合應用企業8000戶,推動5萬戶企業上云、100萬臺(套)設備聯網。2022年,貴州加快發展大數據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達60%以上,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53.4,比2021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產業數字化比重超過90%,數字經濟增速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
貴州制造業在各領域逐步構建數字產線、無人車間、智能工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優質發展的數字化基礎日益增強,發展態勢良好,貴州制造業正逐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數據顯示,貴州省位居全國第15位、第17位、第13位和第16位的分別是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和工業電子商務,多層次平臺體系初步形成制造業大平臺體系,覆蓋貴州所有地區、行業和企業。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到50.1%,全國排名第10位。獲得國家四星級平臺認定的貴州航天云網“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等3個平臺,在全國形成一定影響力的產業平臺有磷化工、商品酒、醬香酒等。支持制造企業按照智能制造國家標準打造數字產線、無人車間、智能工廠、燈塔工廠,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不超過總投資30%、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補助。
1.2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情況
數字化轉型為貴州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貴州省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政策,部分企業進行了嘗試并提高了經濟效益。2014年以來,貴陽高新區培育了24個智能制造典型試點示范項目,力源液壓、貴陽海信等6家獲批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2個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航天電器、振華新云電子等4家獲得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示范;黎陽航空、雅光電子等31家企業獲批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開磷化肥“數字孿生工廠”、國臺酒業“智能釀造”等典型應用場景加快發展,其中貴陽開磷化肥有限公司的數字孿生工廠建設和設備故障診斷與預測入選2022年度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航天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基于多品種變批量產品智能工廠標準應用試點》標準應用試點項目成功入選。
“貴州智造”呈現加速態勢,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融合應用。目前,貴州工業互聯網已經涉及裝備、消費品等制造業領域,以及采掘、電力等實體經濟重點產業,為構建工業產業體系的優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貴州工業互聯網呈現整合提速。貴州亞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線上,平均每8秒采集一次生產數據,平均每分鐘可生產近300件產品;貴州百訊智匯科技有限公司5個產業互聯網聯合運營中心和11個孵化企業生態圈建設,完成1000余臺設備數據采集和互聯互通,構建企業畫像70幅,完成基礎信息摸排和實施調研230余家工業企業;貴州玉蝶電工無人化立體倉庫數據中心在接到訂單的3個小時內就安排好發貨,產品陸續發往全國各地;一幕幕鮮活的場景,是貴州向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全面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精彩實踐。
2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貴州制造業借助大數據發展中心的蓬勃發展趨勢,在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并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貴州制造業整體水平比較滯后、基礎較薄弱、總量小、創新能力較弱、制造業人才短缺,在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探索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很多問題,使貴州制造業實際轉型的整體效果不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 缺乏引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領頭羊”
貴州制造業在全國排名靠前的企業數量較少,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促進行業整體技術和發展水平提升方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的企業較少。2022年貴州百強企業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制造業企業數量明顯偏少,單一產業規模上千億和完整產業鏈難以形成,導致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貴州作為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大數據、5G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形成的數字經濟對貴州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但總體而言,貴州制造企業規模不大、發展不平衡、輻射帶動作用仍不強,極其需要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數字經濟龍頭制造企業或大型企業。同時,貴州擁有內陸省份少見的高端制造,如汽車、鐵路、船舶等設備制造及大數據產業,但這些產業在整體經濟構成中占比非常小,只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5%左右,其中大多數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工作還處于摸索階段或流于理念和口號。依托三線建設布局發展起來的部分軍工制造企業,由于過去建設強調自我配套、自成體系,也難以從思想和業務等方面徹底數字化轉型并成為標桿。
2.2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能力不強
貴州省是全國的大數據中心,但制造企業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化改造的程度較低。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理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轉型的基礎能力不強。貴州制造業的整體基礎比較薄弱,優勢產品、知名品牌仍較少,還處于低附加值狀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占比較低、整體實力尚弱。貴州大多數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整個制造行業在全國的知名度和話語權較低。因為沒有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先進制造技術直接應用的基礎,部分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啟動速度相對較慢,很多企業還處于數字化轉型的感知階段。新型數字技術對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要求較高,由于貴州制造業技術積累不夠深厚,技術創新與研發設計能力不足,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較低,因此無法快速進入數字化轉型階段,以適應數字化技術變革。貴州制造業的產品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產業鏈條短、集群發展不足,制造企業各業務環節尚未實現全面、高水平的互聯互通,導致數據鏈未實現業務流程全覆蓋、生命周期全覆蓋,原因是缺乏產業支撐和龍頭企業帶動,企業之間缺乏關聯度,橫向協同配套較少。
2.3 專業的數字化轉型人才稀缺
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人才的支撐,數字化人才的缺乏成為貴州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貴州省經濟相對較落后,對人才吸引力不大,特別是高端人才、數字技術人才總量少、占比低,且貴州沒有強大的高校教育輸送人才。2023年4月,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發布《貴州省數字經濟人才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貴州省數字經濟人才總量突破42萬人。數字化人才大多集中在傳統研發領域和數字化運營領域,而數字化人才在一些更深層次的領域異常匱乏。制造業基礎性精益改進的普通員工,難以構建精益管理與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相融合的知識結構體系,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制造業精益數字化人才呈現極度稀缺的狀態,存在較大缺口。同時,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社會上,都缺乏更為專業的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相關培訓和技術講解,貴州制造企業內部和教育及培訓機構對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機制還不完善。制造企業管理人員數字化轉型工作的理念有待加強,相關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未有效地進行數字化管理知識的學習,自身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提升意識不足,難以及時跟上行業先進的發展理念,導致自身數字化工作能力一直難以提高,阻礙了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度。
3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對策
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構建扶持政策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實現。將新興的數字化技術與制造業戰略制定、業務流程和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塑造從決策模式到思維方式、從業務結構到組織形態、從創新體系到安全保障等全方位釋放員工活力、打造高素質數字化人才隊伍更具發展性、敏捷性、高效率的企業運營模式,可以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
3.1 加強頂層設計,利用大數據優勢打造制造業“領頭羊”
貴州制造業應選取現有基礎規模較大的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車等制造企業,打造為制造業龍頭企業,引領制造業整體邁進產業鏈中高端。政府應為制造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出臺一攬子政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培育制造業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圍繞航空飛機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加大技改扶持,鼓勵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開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加快數字化轉型。《貴州省工業龍頭企業培育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力爭新增培育營業收入千億級工業企業5戶、總數達6戶,力爭新增培育五百億級工業企業10戶、總數達12戶,力爭新增培育百億級工業企業20戶、總數達30戶,力爭新增培育十億級工業企業100戶、總數達200戶。此外,“十四五”期間,貴州省按照相關政策,對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級、五百億級、百億級和十億級的工業企業一次性分別給予500萬元、4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的獎勵。貴州工業發展的“滾雪球”效應,特別是在制造業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下,將加速形成以多點支撐全省十大產業集群的格局。貴州發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是推動大數據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貴州制造業向智能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融合升級。《貴州省推進大數據與工業深度融合發展產業互聯網實施方案》為貴州未來大數據與工業融合發展勾畫了路線圖。全力打造全生態鏈式智能能源制造新高地,用人工智能為貴州智能制造發展注入活力,借力貴州大數據產業積累,發展智能制造。
3.2 夯實技術基礎,通過技術創新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制造業創新活動的開展,技術創新是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水平提升的關鍵。貴州省應推動制造業不斷向智能化轉型,對生產線等進行智能化改造,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機器人、民用航空等領域給予支持,進行系統的技術創新,形成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貴州省“萬企融合”大賦能行動工作方案》作為全省性的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版的行動指南,進一步明確各行各業數實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全省形成“全面鋪開、重點突破”的發展格局,加快全省特色優勢行業進一步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貴州制造業應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以 “萬企融合”大賦能行動為抓手,充分發揮大數據產業基礎和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造提升,從研發、生產、經營等層面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加快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發展進程。同時,不斷提高創新協同能力,支持龍頭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自建、與云服務商共建等方式,建設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實現業務協同、供應鏈協同、帶動行業轉型升級等方式,打造服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轉型平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產業數據的采集與應用。
3.3 優化發展環境,構建全方位推進制造業數字化人才建設的體系
優秀的數字化人才隊伍是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關鍵,這恰恰是貴州省的突出弱項。因此,聚焦數字化人才培養,數字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政府充分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并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有針對性地建設省重點人才“蓄水池”,做好“外引內培”,并按規定給予支持。一方面,探索高端先進制造業人才引進與項目協同支持機制,通過每屆由貴州省委省政府打造的高端引才平臺——貴州人才博覽會,為制造業引進各類高層次緊缺數字化人才。同時,不斷深化對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貢獻程度等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保障人才待遇,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大本地數字化人才的培育和培訓力度,梳理制造業現有人員的數字化工作經驗,并反思遇到的問題,對各項數字技術和知識進行持續深入的學習,從而提高制造業員工的數字化工作能力。將制造業中各類人員納入培訓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化、全面化的培訓,將指導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方向、數字技術納入人才培訓體系中,保證每位受訓人員的數字化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并滿足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工作需求。
4 結語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趨勢下,積極抓住數字經濟變革的機遇,推動數字化轉型,并將其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戰略,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趨勢下加以貫徹和落實。“千企改造”工程和“萬企融合”行動深入實施,貴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批領軍企業相繼開展了“5G+工業互聯網”“北斗+大數據”等實踐探索,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不斷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能力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如制造業基礎薄弱、數字化人才匱乏等,這就必須加強政府、企業和高校的頂層設計,推動企業特別是貴州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大數據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賦能,必須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等方面的頂層設計。通過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優化企業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更好地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制造業的優質發展增添強勁動能。
參考文獻
Zhao, X., Liu, Y., Xie, Y.Firm-leve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ffects individual-level innovative behavior: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21,49(11).
Zhai, X., & An, Y. Analyz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251.
陳朝倫,秦占奎,李冬蓮,等.貴州省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貴州商學院學報,2019(9):1-12.
吳畫斌.數字化背景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路徑及保障機制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1(3):58-65.
卜英昊,石虹.貴州先進裝備制造業創新驅動能力評價研究: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關聯分析法[J].生產力研究,2023(3):59-70.
徐熠.中央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5).
張馨月,王東.吉林省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J].營銷界,2022(11):60-62.
趙燕萍.數字經濟背景下金華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2(5):149-152.
黃勇,潘一.貴州先進裝備制造業集群化發展路徑與對策[J].貴州商學院學報,2022(6):1-9.
劉悅.從貴州制造邁向貴州“智”造[J].當代貴州,2018(10):6-7.
江婷婷.龍頭“舞”起來 產業“壯”起來[N].貴州日報,2022 (6):1-2.
吳承坤.貴州力爭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N].中國經濟導報,202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