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2023年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此白皮書與2019年出臺的《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以下簡稱《保護規定》)、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開辟的“網絡保護”專門章節,共同努力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強大的制度支持。作為保護未成年人的主體之一,學校應該認真研讀關于網絡保護的法律與規定,厘清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工作目標與方向,在職責范圍內履行保護、宣傳與教育的責任。
構建保障學生數字權與網絡保護的價值理性系統。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接入網絡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之一。據共青團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統計,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數量達到了1.91億,普及率達96.8%,如此龐大的規模已經影響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白皮書”第2部分第1點特別強調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立法,彌合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的數字鴻溝,使其能夠更加平等廣泛地融入數字社會;第3部分第5點指出為構建有利于未成年人上網的良好環境,堅持對未成年人優先保護、特殊保護。網絡保護并不只是網絡運營者、提供者與服務者的責任,學校同樣起著關鍵作用,如《保護法》明確表示學校有義務采取安全保護技術措施(第69條第1款)與對智能終端產品進行統一管理(第70條第1款),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尊重“數字原住民”的客觀成長規律,通過信息技術、青少年編程、青少年機器人等課程,積極引導學生適應網絡為思維與知識體系帶來的變革,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學校網絡信息安全建設,架構網絡安全管理的責任層級,保護學生的信息安全,同時對學生攜帶智能手機、帶有游戲等功能的電話手表等設備進行嚴格管理。
充分發揮連接國家、社會與家庭之間的中介效應。“白皮書”第3部分第5點指出通過加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多方位保護合力。《保護法》第70條第2款強調學校要對學生家長或監護人有網絡沉迷告知義務,并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使其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也有義務對家長、學校等,定期開展預防、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工作(《保護法》第68條)。學校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中起著上接下連的中介作用,上需要對接國家政策法規,下需要聯系家長相互配合,如《保護規定》第5條指出為保護兒童個人信息安全,兒童監護人應當盡到教育引導兒童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能力的責任,但《研究報告》調查顯示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長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設置過的不到五成。因此,學校應詳細梳理網絡安全使用守則,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校長講堂等方式盡到告知家長的義務。同時,開設家校溝通渠道,組建由校領導、班主任、心理教師、信息技術教師等組成的幫扶團隊,切實幫助家長改善因網絡使用而產生的各種親子矛盾,還應定期邀請新聞出版、衛生健康、法治等部門的相關人員,向家長宣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政策、問題及解決策略。
形成實現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有效行動路徑。《保護法》第64條指出學校有網絡素養宣傳教育義務,通過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能夠改變兒童數字技能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提高其風險意識,正確地預測以及應對網絡活動帶來的風險及其危害。《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信息科技課程的核心素養定義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學校應從信息社會責任目標出發,利用課程提高學生網絡自我保護的意識,圍繞信息安全的邏輯主線,以循序漸進式與螺旋式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按學段扎實地開展文明禮儀、行為規范、依法依規、個人隱私保護———規避風險原則、樹立安全觀———防范措施、風險評估等教學。同時以跨學科的視角,將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納入培養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目標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語文綜合實踐課、校本課、班會課等加強對學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宣傳與教育,讓未成年人筑牢自身防線,進一步提升自我網絡保護意識。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