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文,程桂仙,陳 迪
(貴州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職業教育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中堅力量,對推進國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強調教育信息化地位,提出利用現代技術加速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1]構建深度融合的信息技術和教學形式變得迫切。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教學形式從傳統線下轉變為整合線上線下的雙線教學,打破了單一知識傳遞模式。[2]混合式教學進一步改進了雙線教學,解決了線上線下不協調問題。基于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雙線教學模式通過改進線上線下內容和形式實現優勢互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教師可根據課前線上自學測試反饋持續關注學生學習進度,調整線下教學。課后靈活布置線上作業和及時線上答疑,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拓展教學空間。本文以教學模式變遷為主線,分析不同教學模式優缺點,提出DAITTM模型解決問題,融合雙線教學模式,適應教學需求。
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采用雙線整合教學模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發布推動學校向混合雙線教學模式轉型。雙線混合教學模式是對雙線整合教學模式的改進,它實現了線上線下互動,提供了解決傳統教材滯后更新和教師備課壓力過大的方案。[3]然而,這種模式存在信息反饋的時間差和不對等的問題,同時學習者在無互動學習環境中也更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從而導致學習效果和效率下降。[4]而新的融合雙線教學模式,旨在解決這些問題。
與雙線混合教學模式不同,融合雙線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教學的效能,避免混合式教學中“1+1<2”的問題。[5]融合雙線教學模式是對雙線混合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融合雙線教學模式中的“融合”不僅僅是指教師到學生、課前到課后、硬件到軟件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它更廣泛地表示全方位、全角度的信息共享和反饋,深入到知識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課前和課后等方面,依據實時反饋進行相應調整。融合雙線教學模式轉變以線下面授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的問題為線索,推動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學習。[6]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度記憶。
融合雙線教學模式借鑒了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持續關注理論,這三個理論指導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進行教學,并強調各階段之間的聯系。
在課前階段,教師應根據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對知識體系進行分類,明確簡單知識和復雜知識之間的差異。[7]簡單知識的記憶速度和效率最高,因此應將其放置于線上學習任務中,并通過章節測驗對簡單知識進行學情分析。
在課中階段,教師應靈活運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適時地將部分課前簡單知識與課中復雜知識銜接起來,引導學生在課前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以充分發揮支架式教學和拋錨式教學的優勢。[8-9]
在課后階段,教師應持續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并給予耐心的支持。教師應理解學生支撐服務的核心思想,減少學生在線教學遇到的各種困難對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影響。通過教師的持續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學習資源選擇能力得以逐步培養和發展。
新時代的融合教學模式建立在硬件條件支撐下,并具有高度信息化、集成化和融合化等特征。實施這種模式需要以下三個現實條件的支持。
首先,網絡互通是實施融合教學的先決條件。每個教室都應實現“室室通”,打通網絡連接以實現高質量、高帶寬的校園局域網,才能保障數據信息共享的高效性和及時性。由于融合雙線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硬件設施,學校應該撥出適當經費用于購置基礎硬件,如計算機、麥克風等設備,以滿足任課教師在線上課程創作和設計中的需求。
其次,重視收集線上線下教學所產生的數據。通過建立信息流課前學習機制,讓智能數據分析系統發揮智能助教的作用。智能助教可以處理煩瑣重復的任務,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靈活調整課前預習的知識結構,適時調整線上線下教學的比例。[10]教師只需定期審核智能助教提供的知識列表,工作壓力大幅減輕,進而能夠專注于人性化工作,如立德樹人、核心價值觀培養和學生情感引導等,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流課前學習機制
最后,學校應引導教師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融合雙線教學開發。新式教學形態需要多要素、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融合,避免變成線下面授的填鴨式教學。[11]教師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習者的生命尺度和教學融合的價值。
針對雙線教學問題,作者提出了新式融合雙線教學模式,該模式可概括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階段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動態調整,課中階段強化學生重難點,課后階段實現鞏固所學知識,三個階段依次遞進且相互聯系。
任課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準確劃分簡單和復雜的知識,以獲取以知識劃分的數據。融合雙線教學模式以信息數據為導向,課前線上自習的學習效果決定課中的教學安排。[12]課前學習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簡單知識,并進行知識掌握程度檢測。對于復雜知識,教師將其拆解為簡單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消化。[13]學習者中心是學習者和線上課程之間的網絡中介,以學習者學習數據分析為導向,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安排。學習者中心收集學習者的課前學習檢測數據,通過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和學習分析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個人能力報表、定制化學習方案和推薦內容,同時也將數據和方案反饋給授課教師,以減輕教師收集教學反饋的壓力。
根據課前診斷結果,優先安排知識結構相對簡單的復雜知識進行切片學習。線下教學在課中三個模塊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教學質量高、師生互動充足、學習者知識構建迅速、學習反饋及時等優勢。在課中階段,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優化教學內容,授課教師引領學習者攻克復雜知識,為后續以問題為導向的個性化學習提供線索。利用線下教學反饋及時的特點,設定標準并對未達標學習者進行個性化輔導,特別關注學習者在攻克復雜知識時的學習狀態,記錄重難點和卡殼點的數據,以便授課教師調整下次授課的教學安排。
步進式教學法通過課后復現和針對性練習,促使學習者將課堂學習內容轉化為長時記憶。根據學生學前能力分析數據,以學習效果為導向進行評價,并根據學習者的實際能力和效果,逐步調整課前學習內容。為了促進教學互動和優化學生學習效果,開放線上答疑論壇。學習者可以線上提問,相關科目教師會進行答疑,答疑的全過程保留網絡數據,不僅過程清晰,還達成知識共享。評價全過程考慮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通過收集并分析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者數據,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推導出實時的學習成績。同時,以完整的學習周期為評價時間跨度,得出每位學習者不同階段的能力表現,并通過學習者個人能力與學習成果的相關性分析,得到與能力相關的真實可靠的教學評價。
本文借鑒融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思想,創新性地構建了一種基于數據分析的融合式雙線教學模型(data analytic based integrated two-line teaching model,簡稱DAITTM模型),并進行了應用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數據分析融合雙線教學模型
DAITTM模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數據傳輸導向,而且各階段之間相互聯系并相互調整,是以數據分析為導向的融合式教學模型。按照“課前線上、課中線下、課后線下”的循環順序形成閉環,模型包括課前知識安排和診斷、課中線下集中講授復雜知識、課后習題檢測和答疑三個模塊。
從教學、技術、交流和教育生態四個視角來看,DAITTM模型在融合雙線教學中具有實踐價值和創新意義。
教學方面,融合雙線教學綜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優點,規避它們的缺陷,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觀念,實行個性化目標,定制個性化教學目標。教學交互在深化內容、增進認識、緩解學習焦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技術方面,DAITTM模型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智能助教和學習者中心輔助教師,收集和分析學習數據。教師可以根據數據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制訂個性化輔導和習題安排。DAITTM模型的技術模塊提供了完整的習題安排、調整、批改和答疑流程,具有輔助學習作用。交流方面,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智能助教和課后答疑論壇等方式,實現跨時空的交流。學習者通過交流和互動解決問題,深度思考和綜合運用知識,激發實踐探究和思考能力。教育生態方面,DAITTM模型內部的教學階段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循環體系,通過收集和處理教學數據反饋,將教學過程轉化為有效信息,促進知識的吸收和轉化。
融合雙線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收集多種學生數據,如外顯數據、心理數據、生理數據和基礎數據,教師能全面把握學情并進行精確分析。而要實現線上線下數據的共享和深度融合,需要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并以學生數據為導向推動教學的深度融合。
融合雙線教學模式在理論上和短期實踐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但也面臨著挑戰,如網絡設施不完善、軟件開發不足、配套教學資源開發不足和雙線教學授課教師培養困難等。這些問題需要時間進行解決和改進,實現從線下教學到線上教學再到融合雙線教學的轉變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DAITTM模型在融合教學中的應用表明,該模型能夠收集和處理各階段的信息碎片,并將整合后的信息反饋到教學中,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這一發現提高了傳統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克服了其局限性,使現代化教學更加以學生為中心。隨著對DAITTM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實踐的積累,融合雙線教學將逐漸完善和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