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平
(中山市小欖中學,廣東中山,528415)
伴隨著學習任務群概念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的出現,語文教育界對 “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對“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探討并不多,實施策略探究也較少。然而,設置“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是開創性的教學改革,對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對其教學探究是廣大一線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
新課標對“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設置意圖作了闡述,即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對當代文化資源進行分析和探討,進而提升文化自信。[1]對“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剖析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
第一,文化是人們所締造的各種文明的總和。教師選擇的文化現象既要有利于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也要有利于學生責任和規則意識的逐漸形成。文化熏陶是教育的主要方式。[2]無論哪類學校,都應該以文化熏陶的方式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教師選用的文化現象是否合理,影響其能否完成傳道授業的任務。
第二,當代即當前時代。教師應該把焦點放在當下,選擇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現象。當代文化現象傾向于一種信息文化現象,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代人的生存方式。[3]教師選擇的文化現象必須具有可參與性,應該是最近發生的文化現象,即具有當下性。由此可見,文化現象發生在當下是學生參與的先決條件。
第三,“參與”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備實踐性,即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教師應當通過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選擇、剖析和評價當代文化現象,進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4]
第四,新課標并未對學習任務群進行準確的定義,只是描述了一些可以操作的方式。目前學術界對學習任務群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分歧,但對學習任務群的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即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5]筆者認為,學習任務群指新課標列舉的18個不同的內容系統。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圍繞著特定的任務,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內涵特征可作如下表述:第一,學生受到各種當下的先進文化的影響;第二,學生以課程為載體,以實踐為路徑開展學習;第三,學生對先進文化進行了剖析、評價和傳播;第四,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和結構形式上進行了重大調整,創造性地設計了學習任務群,這給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18個學習任務群中,“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情況最為特殊,挑戰性最強。具體而言,它具有以下特點。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了解什么是當代主流文化,思考將哪些當代文化傳遞給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把目光聚集到當下的社會文化現象上,幫助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樹立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將目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當代文化的參與性,決定了“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必須具備時代性的特點。[6]
在教學方式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媒介和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應當準確有效地運用這些便利條件,合理高效地進行教學。信息社會,通信技術發達,網絡互動是學生參與當代文化最為高效的方式之一。從未來社會的趨勢看,借助大數據分析“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將會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對于“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新課標給出了教學提示。首先,教師主要通過語文學習活動推動“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設計的語文學習活動要具備實踐性的特點,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人生經驗和濃厚的人文關懷。[6]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組建各種社團,通過語文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參與當代文化。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使用各種文化資源,運用不同的方式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由此可見,實踐性是“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基本屬性。
在“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即在“做中學”。教師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而應該將活動內容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因此,安排什么實踐活動、如何組織實踐活動,是教師要關注的問題。教師的作用是確保學生在實踐中處于主體地位,確保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
“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綜合性體現在時間維度上。“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教學既包含課堂教學,又包含課后交流;既包含線上活動,又包含線下活動。[7]教師應構建起一體化的綜合語文學習范式,讓學生在融會貫通的整體中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是綜合性較強的實踐活動,這種開放的活動形式有利于語文教學向文化意義探究方向邁進,打破傳統語文教學時間維度上的束縛。
此外,“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綜合性還體現在內容維度上。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關注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歷史等各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廣泛涉獵,不斷地透視各類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刻內涵,拓寬語文教學的邊界,最終打造出一個以語文為主體的涉及政治、經濟、歷史等多學科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出現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習任務群”的全新概念,這無疑是教育工作者要著重研究的內容。“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橫跨普通高中語文的所有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仍有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傾向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不能主動選擇教學內容,也不愿質疑教學內容。學生只能在教師指定的方式下被動地接受各種知識。雖然層出疊現的教學理論部分地影響了語文教師,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很難滿足時代的要求。
新課標認為,“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過程更為重要,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的滿足感更有意義。“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側重于學習過程,這將促使教師在教學觀念方面作出改變。教師要認識到,語文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組織教學,而不是傳播知識。[7]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釋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獲得感。
“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既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也適合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學習的需求。新課標多次提到要建設語文學習共同體,提倡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參與當代文化生活。[8]由此可知,通過學習共同體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是實施該任務群的主要途徑。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參與當代文化,能夠獲取較多的課程體驗。
“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創設促使學生調整學習方式,即學生可以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多元對話,共享成果。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需要以活動為載體,“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基于“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特殊形式,學生身處任務情境之中,這些情境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在反思中獲得進步。
語文學科的核心屬性是工具性,這決定了語文學科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發現語文規律,形成對語文的認識:一是直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現語文的規律,形成對語文的認識;二是學習先輩在社會實踐中發現的語文規律,形成對語文的認識。這兩種方式相輔相成,理應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較少通過直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發現規律形成認識。“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要求將社會實踐活動放在高中語文學習的范疇之內,這將重塑學生對語文學習空間的認識,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邁向更為廣闊的社會領域。[9]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獲取語文的知識,是語文學科教學在本質上的回歸。
“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涉及的語文教材眾多(普通高中教材、職業中學教材,初級中學教材等),可選擇的教學內容眾多(校園文化、網絡文化、影視文化、社區文化等),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加以取舍,構建出合理的實施策略,從而最大化任務群的教學效果,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只有對當代文化進行深度關注,自覺提煉,才能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當代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學生要具備對當代文化進行自覺提煉的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當代文化由于缺少歲月的沉淀,大部分學生很難判斷內容好壞與價值大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物質層面的桎梏,進入文化的核心層面。
引導學生參與當代文化的作用就是探究社會變革的實質,驅除浮躁和焦慮的心理,掙脫商業束縛,提煉文化的時代特質。[10]培養學生對當代文化進行自覺提煉的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歸納思維是提煉的首要方式,歸納思維的培養以分類對比思維訓練為主要途徑,分類對比思維是歸納思維的基礎思維。通過訓練分類對比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學生對當代文化進行自覺提煉的過程,就是學生訓練分類對比思維的過程。
【教學實錄】
師:廣州一中學為解決學生周末放學出行難題,特地租下大巴車,將學生送到地鐵站口。學校提倡男生發揚紳士風度,主動將座位讓給女生。提倡“紳士教育”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生1:從現實著眼,處于高中階段的女生,身高、體力、平衡度等各方面普遍不及男生,讓座之舉彰顯關愛與尊重。從文化角度,無論是中國儒家強調君子之德,還是西方國家推崇紳士風度,二者在重視彬彬有禮、待人謙和方面如出一轍。
師:提倡“紳士教育”的消極影響是什么?
生2:與享受優待相比,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男女平等的觀念,不能讓女孩認為男性禮讓是理所當然的。一時享受禮讓或可緩解身體疲憊,帶來溫暖舒適之感,但在節奏飛快、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僅靠他人禮讓與保護,甚至恃寵而驕產生“我弱我有理”的心理,只會讓不適者無生存之地,最終在滾滾浪潮中被淘汰。
廣州一中學“紳士教育”引熱議的實質是傳統美德的傳承問題和男女平等的觀念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自覺提煉的時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設置問題,以訓練學生的分類對比思維。通過分類對比思維的運用,學生可以提煉出觀點:社會公民不能只做一個文化的消費者,更要做一名富有邏輯思維的當代提煉者。
參與當代文化生活不是追求標新立異,而是以語文的視角闡述文化現象的深刻內涵,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語言和思維是學生對當代文化進行語文穿透的兩種方式。[11]通過這兩種方式,學生可以探究當代文化現象的本質屬性,發掘文化身后蘊含的深刻哲理。一般而言,文化現象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語言文字,通過字斟句酌的方式,學生可以領悟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意蘊。在語言文字、文化現象、深刻意蘊的逐層鋪開中,學生踏入語文的深幽之處,就預示著踏入了文化的深幽之處。
當代文化參與也可以用非語文的視角來完成,但這種的視角和語文課程的宗旨不一致,很難將文化現象的深刻內涵呈現出來。對當代文化進行語文穿透的最佳方式是字斟句酌。如果沒有字斟句酌的能力,學生對當代文化的認識很可能會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無法覺察文化背后的深刻哲理。字斟句酌必須以分析概念和尊重事實為基礎,分析概念和尊重事實可以比較的方式展示。
【教學實錄】
師:今天,自稱為“狗”的流行用語卻流行起來,比如“創業狗”“上班狗”“單身狗”“學生狗”等。請選擇其中一個流行用語,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心理。
生1:“創業狗”體現了創業人士面臨前路的迷茫和風險,表達了永不服輸的心理特征。
生2:“上班狗”有著諸多辛酸與無奈,體現了打工人士自我解嘲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他們對生存狀況的不滿。
生3:“單身狗”感到孤獨和寂寞,反映出單身人士在這個大秀恩愛的世界受到了發自靈魂的打擊。
生4:“高中狗”感到惶恐和不安,反映出高中學生則要面對激烈競爭時的精神狀態。
師:這些新詞,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部分民眾價值觀的迷茫,以及對現實的質疑和嘲諷,表達出對社會的不滿與無奈。尚能接受自稱為“狗”的人認為,自稱為“狗”是放低姿勢,是一種生存態度,是對自己心理上的安慰。不能接受自稱為“狗”的人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惡俗的表現,侮辱了人格,也侮辱了整個群體,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曾經,用狗比人一般是不禮貌的行為,以告誡那些具有不良行徑的人。今天,用狗比自己,是用自我譏諷的方式釋放社會壓力的一種途徑,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字斟句酌的能力,從而對當代文化進行語文穿透,以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目的。通過對當代文化進行語文穿透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傳統詞匯的意義更為豐富。究其原因,傳統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被賦予了很多的含義,而網絡新詞使用的時間較短。
對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可以提升自己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在不同觀念、不同人生觀、不同利益的作用下,不同的人往往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場。對當代文化進行直面反思,有利于突破固有觀念,進而提升思想境界。
高中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在直面當代文化現象時,往往會受到固有觀念和社會輿情的影響,進而僅在態度層面對當代文化現象作出優劣的簡單判斷,不能從本質層面進行剖析。透過文化現象探究其本質,既要分析文化現象獨有的特點,又要分析其產生的背景和影響。分析背景和影響是反思的根本性任務,二者要用遞進邏輯進行展示。
【教學實錄】
師:近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莫言:這些作品真不是我寫的》。作者對網上一些署名為“莫言”的文章進行了批判,指出并不是自己的文章。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一些“名人名言”雖然是偽造的,并且多次揭穿,但仍然層出不窮。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請選擇一個角度,進行闡述。
生1:從生存狀況的角度看,現代生活的壓力很大,人們需要一些“正能量”的事物來緩解壓力,從而達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生2: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大眾對權威具有崇拜心理,對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的作品不是很感興趣。
生3:從國民素質的角度看,國民素質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一部分人不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名人名言”多次被揭穿的社會現象的剖析,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當代文化現象進行直面反思,深入分析其存在的理由,學生要通過直面反思,找出這一文化現象背后的原因。
綜上所述,本文對“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內涵進行分析,發掘其蘊含的時代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發現“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對教師、學生和學術研究均具有創設價值。通過對當代文化進行自覺提煉、語文穿透和直面反思策略,促進任務群的教學效果最大化。總而言之,任務群的分析和實踐還有待更加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