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樺
(廣州市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廣東廣州,510260)
自育課程是學生的自我發展教育課程,其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關鍵能力和素養,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是指學生在他人的幫助和引導下,借助自我意識的力量,強化正確的、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和自信水平,在面對新的學習和問題情境時,自覺運用元認知與相關能力,主動尋求并實施適當的解決策略,協同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1]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就是將“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與自我發展教育理念融合起來,開發與實施有關課程,構建自育育人體系,培養學生的自育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廣州市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通過開發與實施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全面發展,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經驗借鑒。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身處不同時代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根本問題。
“五育并舉”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原則,也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教育部就我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多種重要舉措,其中包括了“五育并舉”重要原則,即要在學校教育中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因此,基于“五育并舉”開發和實施自育課程是我校從我國教育改革實際出發,貫徹落實“五育并舉”重要原則,全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力體現。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能力和素養則是樹人的核心。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3]其中,有關學生自主發展的描述提到,自主性是人作為教育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能力重在強調學生具備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以及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環境的關鍵能力和素養,從而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核心素養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必備的關鍵能力和要求。基于“五育并舉”開發和實施自育課程是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舉措。
心理化自然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自我實現。人是受教育的主體,具有天然的自我發展動力,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并根據自我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等做出綜合的選擇和調整,使自我身心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4]同時,心理化自然主義教育家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及個體差異,提出了自我發展教育的適應自然原則、啟發誘導原則、主動性原則和自由性原則:適應自然原則是指兒童的自然天性在自我發展過程中起著動力作用,教育應探求并順應兒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引導兒童獨立思考、判斷和創造,實現其自我發展;啟發誘導原則是指教育要善于激發兒童自我發展的欲望和興趣,使兒童釋放主動求知的天性;主動性原則是指教育要保護并積極調動兒童主動探索的欲望和天性,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氛圍;自由性原則是指教育要尊重兒童自由選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權利,培養其獨立承擔自由抉擇結果的能力。[5]自育課程通過培養學生自我調整、自我發展 的能力,激發自我發展這一天然動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教育。
教育是育人的活動,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與實施的基本依據。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五育并舉”,必須落實到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上。為此,我校從自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著手,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與學校特色教育“自我發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梳理“五育”的素質要求及各育之間的融通關系,系統構建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體系,探索有效實施課程的策略,以推動“五育并舉”與自我發展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目標,是指在“五育并舉”重要原則的基礎上開發和實施自育課程,通過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多種教育策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欲望和興趣。保護、倡導、加強并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發展的天性,能夠提高學生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因此,在“五育并舉”的重要原則上,我校立足學校發展實際,結合“自我發展”的辦學特色主題,通過開發、重整、改編、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融合創造,科學把握“五育”的階段性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將“五育”的培養內容全面融入自育課程,全面開發、構建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體系。我校把基于“五育并舉”的自育課程內容細化為自善課程、自真課程、自健課程、自雅課程、自強課程五個方面,并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一步細化。
自善課程強調明德修身、德智相長。該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崇善的品格,包括對他人、社會、自然、文化的態度和理解等。低年段的自善課程目標是文明有禮、誠實守信、熱愛集體、自律自強,高年段的自善課程目標是遵德守法、自尊自信、責任擔當、文化自信。課程項目包括“有趣的繪本故事”“成語故事趣讀”“衣食住行萬花筒”“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等。
自真課程強調啟智增慧、潤澤生命。該課程以智育培養學生學識求真的能力和素養為目標,包括樂學、會學、恒學等。低年段的自真課程目標是熱愛學習、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探究實踐,高年段的自真課程目標是問題解決、探究實踐、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課程項目有“七巧板”“中醫藥科普”“科學小實驗”“明星小講師”“漢字里的小秘密”“紅色故事”“英語分級繪本閱讀”“撲克中的數學”等。
自健課程強調強健體魄、健全人格。該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身體和堅毅的性格。低年段的自健課程目標包括熱愛運動、健康飲食、陽光心理、生命安全,高年段的自健課程目標包括勞逸結合、健康生活、活力青春、意志品質等方面。課程內容包括“傳統游戲”“跑跑跳跳”“快樂尊巴”“青青百草園”“活力籃球”“‘羽’眾不同”“跆拳道”等。
自雅課程強調以美化人、個性發展,包括藝術素養和人文能力的綜合培養。低年段從美的感知、美的體驗、美的表達、美育實踐著手,高年段從審美意識、創意表達、人文素養、藝術鑒賞著手,開展自雅課程。課程項目包括“我有‘畫’”“簡筆畫”“七彩夢畫社”“弦樂四重奏”“吟詩誦情”“粵語童謠”“小黃鸝”“衍紙手工坊”“巧手工坊”“廣式剪紙”“DIY美飾”“斑斕部落”“古韻飄香”“書法”“曼妙舞韻”“粵語講古”等。
自強課程強調能力培養、實踐創造。該課程從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出發,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智慧。在自強課程實施過程中,低年段注重勞動認知、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勞動實踐,高年段注重勞動情感、勞動品質、勞動創造、社會服務。課程項目包括“小當家”“農作體驗”“編織樂園”“無線電”“志愿服務”等。
從獲取知識的途徑來看,自我發展是主要的方式,而能夠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辦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解決問題。[6]教育要尊重、保護學生的天性,激發、增強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盡可能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自主判斷,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勞動,學會互助與合作。教育要尊重學生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自由,使他們能夠在教育活動實踐的探索中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超越。
1.以社團課程為主要實施場域
自我發展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本身,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學生的天性入手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社團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及自由選擇性,為學校順應學生天性、滿足學生天性發展需求、開展因材施教提供了平臺。因此,我校將興趣社團課堂打造為自育課程實施的重要場域,開發和組建的社團涉及德智體美勞五育,包括樂器(弦樂)、手工坊(衍紙、剪紙、DIY美飾等)、聲樂、繪畫(七彩夢畫社、我有“畫”、簡筆畫)、語言(粵語講古、口才)、體育(跆拳道、羽毛球、籃球、快樂尊巴)、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科技社(無線電、科學小實驗)等。每名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行選修社團課程。豐富的社團課程既激發了學生自我發展的欲望和興趣,也滿足了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需要。
2.以“自育”理念統整社團實踐活動
傳統的教師主導式課程實施模式容易扼殺學生自由創造的天性,也違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宗旨,同時剝奪學生自我發展教育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實施自我發展教育,必須保證學生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自由,尊重學生自由探索、自我發展的權利。如果學生做任何事情都需經過同意或允許,那么就不利于其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也不利于其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6]我校主張以“四自—四導”引領德智體美勞五育的社團實踐活動,社團課程從教師的導定向到學生的自定向,從教師的導運作到學生的自運作,從教師的導激勵到學生的自激勵,從教師的導調節到學生的自調節,體現社團課程的自育文化,強化自育育人。在教師與學生預設的課程主題下,學生可以分小組或個人自由開展探索實踐活動,如“DIY美飾”“我有‘畫’”“粵語講古”等。如此,不僅教師能有效地擺脫日常的無效教學,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指導,而且學生自由探索的積極性和自我發展的欲望也會更加強烈。
3.建立三結合課程實施機制
學生的內在潛能非常豐富,并且具有天然的自主意識。學校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守護、增強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其釋放自我潛能,實現自我的個性化發展、多元發展和全面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以已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交互作用強化有關知識,將知識內化為行為、智慧的過程。為此,我校構建起“知識—社會—實踐”三結合的立體課程實施機制,即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搭建學生與現實社會(外界)的聯結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探究,從而實現在做中學,促進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例如,在自強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設置了“小當家”“農作體驗”“編織樂園”“無線電”“志愿服務”等課程項目。“小當家”聯結了學生與家庭生活,使學生在家務勞動實踐中鍛煉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正確的家務勞動情感和態度。“志愿服務”“農作體驗”“編織樂園”聯結了學生與社會,在生活和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了學生素養的提升。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要改革教育評價,克服以往重智育輕視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觀念,開發與實施全面覆蓋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評價機制和標準。為此,我校探索構建基于“五育并舉”的“1—3—3—3”自育課程評價機制:“1”是突出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自我發展教育為目標;第一個“3”是強化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三種評價方式;第二個“3”是根據學生年齡段,按低、中、高年段分層評價,制訂相應的評價指標;第三個“3”是形成成長檔案袋式、情境任務探究式、語言表達自評式的評價方式。“1—3—3—3”評價機制貼合我校課程育人目標,能夠從整體上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使評價內容更加科學、評價方式和方法更加多元、評價主體更為多元,從而更好地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引導等功能。
其中,過程性評價主要以課程活動實踐過程記錄等形式呈現,依托《昌崗東路小學隊員自我發展手冊》《“五育·自育”社團活動手冊》等,評價內容涵蓋了德智體美勞,結合自定向、自運作、自激勵和自調節,形成“五育”與“自育”雙維度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學生互評、自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多主體評價方式,以優、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級評價記錄。結果性評價采用教師評方式,一方面根據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綜合表現進行總評,另一方面對學生的成果、作品進行評價。增值性評價是指評價課程實施所帶來的增值性價值,包括帶來的家庭成長、社區成長等效益,采用家長評、社區評等方式。檔案袋式評價是指記錄、收集、歸納學生整個成長過程的資料信息,開展整體評價。每生每期一本成長檔案手冊全面記錄其德智體美勞發展狀況,形成特色化、個性化的個人檔案。情境任務探究式評價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創設科學實驗、游園活動、自主游戲等情境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語言表達自評式評價是指學生通過書面語言總結自己的學習,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反思、歸納和總結。
校本課程建設可有效服務國家課程的實施,也是學校實現特色化發展的有效路徑。“五育并舉”自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激發了我校強大的育人活力,形成了濃郁的“自育”校園文化。在這種課程的實施下,我校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成果,逐步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的辦學之路。該課程符合學校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學校特色化發展,可為其他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