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娟
(廣州市海珠區紅棉小學,廣東廣州,510280)
2021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指出,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1]在“雙減”政策的明確要求下,第一學段只能布置相應的非書面家庭作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2]怎樣設計第一學段非書面家庭作業,以確保作業質量,達到減負、高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本文以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十幾減9”一課為例,對非書面家庭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予以說明。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家庭作業設計應立足課程內容,為課程教學服務。“十幾減9”是數與代數部分的知識,數與代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知識領域,包括了“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兩大主題。數與代數在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螺旋上升,形成了層層遞進的系統的知識結構。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內容要求是“探索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會整數加減法”“在解決生活情境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與運算的意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數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2]。對應的學業要求包括“能熟練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與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系,解決簡單的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2]。以上是后續學段學習的基礎。
分析這一單元的知識結構可以看出,該單元的計算分為3個部分,內含4個例題,分別是“十幾減9”“十幾減8”“十幾減7、6”“十幾減5、4、3、2”。學生通過結合實際問題的情境進行列式,通過動手操作理解算理、積累算法經驗,通過交流知道“破十法”“連減”“想加算減法”等,可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
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了解其發展水平。“十幾減9”是第一學段的內容,這一學段的學生剛由幼兒園進入小學,其認知水平處于啟蒙階段,缺乏自主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的能力,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的階段,數感和符號意識處于萌芽階段。而“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這一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并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關于解決問題的教學,教師還要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領會減法的含義,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為發現和解決稍復雜的問題奠定基礎,逐步提高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立足學生已經形成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并遵循本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能熟練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學業目標和要求。
作業目標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過程,發展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2]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制訂每學期、每單元、每課時的作業目標,厘清學科知識結構,以學生發展為本設計非書面作業,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發展。在綜合考慮內容結構、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因素后,這一單元教學和作業目標設計應體現如下方面的內容。一是借助操作、畫圖等方式,理解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的方法,熟練并準確地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二是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三是通過數學學習,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據設計出的單元作業目標,教師再細化出“十幾減9”這一課時的作業目標。這樣,作業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一致,體現了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為了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作業效能,教師基于課程標準設計非書面作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標準的內容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作業、評價的依據。教師在確定作業內容時,應基于課程標準提出的作業目標,精心設計非書面家庭作業,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精益求精。
以“十幾減9”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如下作業目標: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確計算;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掌握“破十法”計算;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作業內容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圖1 作業1

圖2 作業2

圖3 作業3

圖4 作業4
作業1的文字描述為:“請用小棒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通過動手擺小棒,學生可直觀回顧十幾減9的算理。通過說一說,學生可鞏固熟悉十幾減9的算法。教師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
作業2的文字描述為:“移動卡片9,用卡片上的數減去它。”通過移動卡片9的游戲形式,學生可進一步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鞏固計算方法,提高運算能力。
作業3的文字描述為:“你轉我算。”教師制作八邊形轉盤,在八個頂點處標上11—18的數字,一個學生轉,另一個學生計算該數減去9的結果。通過轉盤的游戲形式,學生可進一步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鞏固計算方法,提高運算能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作業4的文字描述為:“說說你是怎么解決的?”通過閱讀理解,講算理方法,學生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鞏固計算方法,提高運算能力。
【設計說明】本案例是在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新授課后為學生設計的一組作業。通過布置形式多樣且有趣的非書面作業,如“擺小棒”“移動卡片”“你轉我算”等任務,教師以游戲激趣,幫助學生夯實基礎、鞏固十幾減9的算理和算法、提高運算能力。借助情境題,學生培養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總之,豐富的非書面作業設計,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模型意識等核心素養。
【使用說明】第一,在“擺小棒”任務中,教師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如“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體會算法的多樣性。教師引導學生把具體的操作過程、用語言敘述的過程和抽象的計算過程對應起來,運用多種方式理解算理和掌握“破十法”,為脫離實物后思考計算打下基礎。
第二,在“移動卡片”“你轉我算”游戲中,操作對象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同學,如家長或同學指,學生算。游戲結束后,學生將這些算式按一定的順序排列,以體會“減數不變,被減數變大(或小),差也隨著變大(或小)”的算理。
第三,圍繞發展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模型意識等核心素養,教師在情境題中應注重讓學生說清楚情境的意思、算理和算法,鞏固學生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以及語言表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非書面家庭作業是作業的一種形式。作業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的需求,屬于課程的主要環節。作業設計與教學過程相輔相成,對課程目標的實現具有促進的作用。課程目標關注的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整體性、系統性。但因時間與空間的限定難以操作,課程目標很難根據學生的差異予以個性化的調整與完善。[3]而作業能彌補教學的不足,為課程標準的達成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非書面家庭作業設計應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從整體上確定作業目標,體現動態性和過程性。作業目標應與教學目標吻合,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綜合運用。學生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提供的范式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相關能力訓練,從而達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的。
非書面家庭作業的設計要有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師在確定具體的作業內容時應依據課程目標確定作業目標。雖然非書面家庭作業內容與作業目標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如一個作業內容對應多個作業目標或多個作業內容對應一個作業目標,但作業內容應明確指向作業目標的實現。非書面作業內容只有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才能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并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2]。
非書面家庭作業的實施包括了作業的布置、批改、輔導、講評等過程。影響作業實施效果較大的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非書面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因素,關注學生的作業效果,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二是非書面家庭作業的關聯度。非書面家庭作業與教學內容應具有緊密關聯性。三是非書面家庭作業的豐富性。豐富的作業類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完成作業過程的乏味感,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因此,在設計非書面家庭作業時,教師應從作業實施入手,關注作業效果,做好作業的動態調整。
對非書面家庭作業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是教師完善作業設計、發揮作業診斷功能的關鍵。非書面家庭作業設計不僅要以明確的課程目標為導向,而且要根據作業目標對學生的作業表現和結果進行分析,以提升指導的針對性,相應不斷改進作業設計。對此,教師需要從作業設計的目標出發,統計分析作業的正確率、錯誤的類型及錯誤的原因,反思教學和作業設計中可能遺漏的問題。在設計非書面家庭作業時,教師要適時為學生提供學習的階梯,給學生學習抓手,讓學生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非書面作業實施以來,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家長一致認為非書面作業能鞏固課內所學知識,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可切實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入手,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進行計算的練習與鞏固。“你轉我算”等活動不僅提高了計算的趣味性,而且促進了親子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設計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實際生活情境類問題,增加學生的現實感和生活感,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發展數學思維。
教師在進行非書面作業設計時,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的作業應具備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功能。學生既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又有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交流學習等活動,學生可感悟算理、掌握算法,體會“十幾減幾時,被減數、減數與差之間的變化規律”,建構數學知識結構,提高計算能力,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總之,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加深了對數學的理解,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了數學自信,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啟迪數學智慧、明理創新。
以往的學習評價,大多是教師對學生書面練習的評價,是以知識技能為主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過多地關注解題結果的唯一性,較難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評價。在本次作業設計中,教師鼓勵和引導家長參與學生作業評價,為教學工作引入了評價的第三方。在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時,教師以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收獲了進步和學習動力。
“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數學三大核心素養。[2]相較于書面作業,非書面作業更關注學生“怎么說”,從源頭培養學生的“說”和“做”,用語言和動作讓思維過程外化,讓數學思維可視化,以便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實踐表明,通過“說”和“做”,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的能力得到鍛煉,更好地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能理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信息和方法,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是在“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要求下展開的,教學實踐可豐富非書面作業設計的形式,為小學數學教師設計數學非書面作業提供了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