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劉林林,李 鵬
(1.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32)
山東省海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南部,屬于徒駭馬頰河水系,東臨渤海,南靠黃河及其支流金堤河,西、北以漳衛河與河南、河北兩省為界,流域面積為30 945 km2,范圍包括聊城、德州兩市全部以及濟南、濱州、東營3 市黃河以北部分。主要河道有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漳衛南運河的主干河道及309 條支流。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4.4 mm,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年際變化較大。
徒駭河干流起源于河南省南樂縣,于莘縣文明寨村入山東省,流經莘縣、陽谷、東昌府等13個縣(市、區),于沾化區暴風站入渤海,河道全長436.35 km,流域面積13 902 km2,其中山東省境內河道干流長406 km,流域面積13 296 km2。徒駭河規劃排澇標準為5 年一遇,規劃防洪標準為50 年一遇。現狀排澇能力913.4 m3/s,現狀防洪能力1 411.7 m3/s。徒駭河干流現有23 座攔河閘壩,目前劉橋閘—南營閘段和濟南起步區7.8 km 河段淤積嚴重。
馬頰河干流發源于河南省濮陽市金堤閘,于無棣縣與德惠新河匯流后入渤海,山東省境內河道長334.6 km,流域面積6 830 km2。馬頰河規劃排澇標準為5 年一遇,規劃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現狀排澇能力687 m3/s,現狀防洪能力1 030 m3/s。馬頰河干流現有節制閘22 座,目前聊德邊界—津期店閘、安莊閘—馬才老閘、躍馬干溝—南杜閘等河段淤積較為嚴重。
德惠新河位于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起源于德州平原縣,流經陵城、臨邑、商河、樂陵等8 個縣(市、區),于無棣縣下泊頭村東北12 km 處與馬頰河匯合后入渤海,干流長172.5 km,流域面積3 249 km2。德惠新河規劃排澇標準為5 年一遇,規劃防洪標準為50 年一遇。現狀排澇能力320 m3/s,現狀防洪能力472 m3/s。目前,德惠新河有9 座攔河閘壩(1 座橡膠壩),均運行良好,能滿足汛期防洪調度的要求,但是部分攔河閘灘地引道不夠暢通,影響行洪。
山東省防汛抗旱工作由省防汛指揮部集中統一領導。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省流域中心”)成立后,汛期值班由3 個流域部室聯合負責。遇到極端天氣或可能發生洪澇災害時,啟用會商機制,組織專家分析研判,科學、精準調度攔河閘。邊界攔河閘正常運行情況下,根據控制運用計劃設定的汛初、汛中、汛末不同限制水位,分時段、上下游統一調度,確保了洪水的安全下泄及水閘的度汛安全,最大限度實現雨洪資源有效利用。
1)做好防洪預案修訂和防汛準備。每年開展防汛預案調研工作,根據流域實際和工程變化情況,及時修訂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3 條骨干河道防御洪水方案和超標準洪水防御預案,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強極端天氣應對準備。結合流域防洪工程狀況及流域地形、地勢,進行了洪水推演,洪水風險分析,工程調度推演,堤防防守、撤退轉移及救災安置推演,通過模擬推演進一步摸清短板和弱項,完善了超標洪水防御預案,提高了極端暴雨洪水防范應對能力。
3)發揮流域專家技術支撐作用。科學研判洪水態勢,為上級主管部門提供了準確、及時的決策依據,為抗洪搶險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1)切實發揮流域管理職能。省流域中心各流域部室嚴格按照標準要求,綜合考慮上下游、左右岸,統籌謀劃流域內水工程建設項目行政許可事項審批工作,強化了流域管理機構職能,有利于流域內涉水建設項目的統一規劃。
2)防洪骨干工程的統一治理。2019—2022年,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進行了災后重建,漳衛河先后實施堤防加固、河道清淤、道路硬化、險工險段治理、河口治理等工程,啟動了恩縣洼滯洪區建設工程,有效地保障了防洪骨干工程的汛期防洪能力。
省流域中心成立后,由各流域部室具體承接海河、淮河、小清河的水旱災害防御、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及水土保持等項目的督導檢查工作,實現了對流域內水利工程防災減災能力監督工作的常態化、規范化和專業化。
按照山東省《關于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劃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魯水管字〔2017〕15號)部署,對流域內骨干河道及支流流域面積超過50 km2以上的河道完成確權劃界工作,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機制,保障海河流域和水利工程高效有序運行。
2022 年,省流域中心印發《山東省流域治理管理重大水問題調研工作方案》,分海河、淮河、小清河、黃河、膠東半島5 個流域,確定防洪除澇、水資源聯合調度、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行政管理4 個專項,深入研究流域治理管理過程中重大水問題,為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提供數據支撐,為推進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山東海河流域“61”“64”雨型防洪除澇標準采用的是典型年法,其設計標準沒有重現期的概念,未考慮流域地形坡度問題和流域降雨分布,已不能適應現狀條件。
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不利于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指揮,不利于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缺水問題的統籌解決。
山東省海河流域水資源貧乏,受降水影響大,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 m3,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屬極度缺水地區。
按照數字孿生的要求,流域信息化建設在數據融合程度、數據更新時效性、先進技術應用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尚處于較低水平。
利用水文資料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的設計防洪除澇標準進行復核,以重現期概念對山東海河流域“61”“64”雨型防洪除澇標準進行分析評價,根據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防洪保安、減輕洪澇災害損失為目標,以水文分析成果為依據,結合流域防洪除澇工程實際情況,重新構筑協調統一、適應匹配的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體系。
進一步強化流域規劃的法定地位和指導約束作用,健全流域協同保護治理機制,完善流域水工程統一調度機制,提升流域統一調度能力;賦予流域管理機構在防洪、水資源管理、河湖管控等方面更多職責,提升流域統一管理能力,補齊市域分治短板,打造流域治理管理新模式。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洪水資源化、豐蓄枯用等措施,增加水資源有效供給。積極推進將海河流域骨干河道及重要調水工程列入水資源調度管理名錄,實現對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大力推廣獎勵激勵機制,對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工作推進力度大、成效明顯的市予以獎勵支持,充分調動各地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加強取用水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整合流域信息化管理系統,以數字孿生流域建設為抓手打造全流域信息管理平臺,數據信息共享、實時更新、信息快速傳遞、汛期邊界閘壩聯合調度等,讓防洪抗旱調度更主動、河湖流域管理更精細、水利工程監管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