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雙,胡文和,馮忠棟
(1.濟南市水利工程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99;2.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錦繡川水庫是一座具有防洪減災、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生態補水等多功能的中型水庫。20世紀80 年代實施城市供水,2015 年濟南市“五庫連通”工程建成后,實現了錦繡川水庫向泉瀘、二仙、大澗、中井、錢家莊等泉水補給區強滲流帶補水,錦繡川水庫作為濟南南部城區重要的水源,已列為國家級水源地。錦繡川水庫作為高海拔的水庫,在“五庫連通”工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與興隆水庫、漿水泉水庫等連通,實施回灌補源,為泉水持續噴涌提供水源保障,為維護泉城風貌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水庫保護,保持水庫水質滿足水功能區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實湖長制的基本要求。針對錦繡川水庫管理保護存在問題,錦繡川水庫服務處聯合設計單位開展調查研究,對錦繡川水庫進行健康評價,提供對策建議。
錦繡川水庫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區為水庫圍網范圍內區域。水庫周邊有6 處村莊,圍網至環湖路之間有73.33 hm2農耕地,水庫生態緩沖帶狹窄。根據調查,錦繡川水庫一級保護區范圍內存在0.4 kV 低壓供電線路,有多個電線桿、通信桿,主要為周邊村莊和庫區供電、通信,同時也存在未清理的廢棄線桿散落分布在庫區周邊;水庫管理范圍內存在多處農耕地、菜地,主要分布在水庫北側、村莊周邊、九區橋兩側;在圍網外至環庫路之間有農耕地,主要種植果樹、玉米等作物,農業活動容易對水庫造成大范圍的面源污染,影響水庫水質。
1)排水口。根據實地調查,錦繡川水庫共有9處排水口,主要為田間雨水排放和周邊村莊雨水排放。其中,石門村南側排水口2 處;九曲村排水口2 處;紙紡附近排水口2 處;白云莊排口1 處;槐家峪村排水口1 處;水庫大壩南頭東側排水口1 處。
2)面源污染。水庫環湖路周邊有6 個村莊,均位于海拔較高的位置,村內雨水管道及生活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水庫南岸緊鄰省道327 線,降雨強度較大時,路面污染物隨雨水直接排入水庫。水庫圍網范圍內有農耕地、菜地,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居民生活生產產生的污水及固體廢棄物,以及頻繁的農業活動,導致水庫水質下降。由于庫區周邊農業生產方式仍較為粗放,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的不科學和過度使用,容易造成面源污染,威脅到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安全。
錦繡川水庫周邊農村生活方式傳統,一級保護區周邊村莊、公路產生的面源污染物可通過排水溝及泄洪溝進入水庫,水庫的安全長效運行受周邊村莊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大。
錦繡川水庫南、北岸緊鄰交通道路,部分地段緊鄰村莊,有部分農耕地占用庫區水域,缺乏有效的緩沖區。
錦繡川水庫大壩自1970 年建成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車流量日益增多,已成為周邊村莊主要交通道路,對壩體產生不利影響,已對橋面構成破壞。同時壩高水深,橋面狹窄,存在安全隱患。
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健全,錦繡川水庫管理涉及水務、環保、城管、公安等多個部門,目前尚未建立起高效的聯合執法機制,特別是政策性文件尚未出臺。
依據《河湖健康評價指南》對錦繡川水庫各項指標進行加權后賦分。
1)湖泊面積萎縮比例。錦繡川水庫水面面積無萎縮現象,湖泊面積未出現萎縮,該項賦分100 分。
2)岸線自然狀況。錦繡川水庫基本為人工岸線,根據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規定,計算岸線自然狀況賦分90 分。
3)違規開發利用水域岸線程度。包括入湖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入湖排污口規范化建設率、河湖“四亂”狀況3 個方面的內容,依次按照0.2、0.2、0.6 的權重進行賦分。經調查和走訪發現,錦繡川水庫無排污口,岸線一級保護區內存在面源污染,環庫6 個村莊存在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的問題,依據評價標準賦分,經權重計算,賦分為96 分。
1)最低生態水位滿足程度。錦繡川水庫為濟南市南部城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證率在95%以上,該項賦分為100 分。
2)水質優劣程度。根據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濟南市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報告》,錦繡川水庫水質賦分為90 分。
3)湖泊營養狀態。根據濟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錦繡川水庫營養狀態為中營養,經計算賦分68 分。
4)水體自凈能力。經實地調查賦分80 分。
1)魚類保有指數。錦繡川水庫魚類為非人工放養,庫內嚴禁釣魚,不受外界干擾,賦分80 分。
2)浮游植物密度。庫區內浮游植物未有富養化現象,相對密度不大,得分80 分。
1)防洪達標率。錦繡川水庫位于山谷內,大壩和口門建筑物滿足防洪要求,賦分為100 分。
2)供水水量保證程度。水庫城市供水保證率在95%以上,生態和農灌保證率在75%以上,保證天數占年內總天數的90%以上,該項得分90 分。
3)河流(湖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根據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濟南市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報告》,錦繡川水庫滿足地表水Ⅲ類水的要求,賦分100 分。
4)公眾滿意度。依據庫區周邊群眾對河湖環境、水質水量、涉水景觀等的滿意度,賦分100 分。
按照評價指標和權重對錦繡川水庫進行整體評價,錦繡川水庫整體賦分值為89.65 分,屬一類湖泊。說明各方面均非常健康,但仍有一些問題尚需改善。
由地方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實施確權劃界工作,對錦繡川水庫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地上附屬物實施勘測統計并上報地方政府,以政府名義制作告示牌、統一界樁和公里樁,進行定點立柱并現場埋設。
湖泊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劃定后,嚴格按照水源地管理及水庫管理要求推進土地確權流轉,開展一級保護區范圍內73.33 hm2農耕地流轉工作,或者以租賃的形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實施一級保護區防護圍網建設和損壞圍網維修,形成水源地封閉管理,沿環湖道路新增國家級水源地保護區標志,完善標識牌建設。
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建立水庫預警機制,對錦繡川水庫開展庫區環境信息、水質常規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和水源地風險評估工作,對上游來水水質進行預測,收集和上報可能發生的對水庫飲用水水源造成影響的相關信息。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應急工作程序,做好突發性事件的預防預警工作。及時發布各項預警信息,建立完善河湖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對違法違規項目信息及整改情況依法予以公布。
庫區周邊村莊要因地制宜,按照“宜建則建、宜輸則輸”的原則做好村莊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優化產業結構,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調整優化用肥結構和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能力,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用量。建立長效管護機制,保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
開展庫區清理活動,做好庫區日常保潔,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建立日常保潔管護機制。根據《濟南市地表水水功能區劃》錦繡川水庫水質目標要求,主要控制斷面水質100%達到水質管理目標,確保水質不降低,同時加大水質保護力度,改善水環境。
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為主要模板,探索推進水庫建設生態護坡,根據現狀地形特點進行規劃,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融合,進一步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
加大水庫大壩壩頂巡查力度,在壩頂設道路隔離設施,并請相關部門對大壩壩頂作為交通道路進行論證,確保設施和人員安全。進一步優化溢流壩維修方案,實施水庫大壩溢流壩維修,提高溢流壩面抗沖刷能力,增加使用年限,確保水庫大壩安全。
1)加強環保、行政執法、公安等部門溝通,落實工作職責。完善信息化系統建設,提升智慧監管能力。深化“五長”履職、“五化”管理、“五種”機制、“五項”工作法,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主體,強化監督檢查,嚴格考核,跟蹤督辦,建議將河湖管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形成高位推進的工作格局。
2)編制應急預案。建立錦繡川水庫地表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提高錦繡川水庫對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置能力,確保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按照應急方案有條不紊地組織實施救援,最大限度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減輕伴隨的環境影響以及人們的健康危害。
3)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嚴格責任考核制度,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中。建立不定期、不定時抽查檢查機制,將檢查結果納入干部的月、年考核。對成績突出的管理人員予以表彰獎勵,對失職、瀆職行為,依法依規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4)增加資金投入,拓寬投融資渠道,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做好河湖保護的經費保障。強化工作宣傳,設立民間湖長、湖長監督員、志愿者等。圍繞數字化、網格化、可視化、智能化推進數字河湖建設,建成服務于河湖長、公眾的層級互通、加強數字河湖運用,建立高效聯動的智慧河湖信息系統,實現“一數一源,一源多用”。
5)完善河長制長效督導考核體系,實現對河湖全天候動態監督和監控,不斷提升河湖管護水平。與全面實行河長制相結合,按照屬地河庫保護管理黨政首長負責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水域岸線管理等主要考核指標體系,明確考核目標、主體、范圍和程序。
6)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采取召開現場會、座談會、媒體采訪日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河湖長制工作成效,突出打造工作亮點,提高社會認知度,形成全社會主動參與、自覺支持河湖管理的良好局面。積極開展中小學“小手拉大手、大手帶社會,社會同守護、逐夢幸福河”河湖管理保護知識系列教育活動。舉辦河湖知識進講堂,開展征文和繪畫征集活動、巡河體驗活動,深入做好全社會管理保護河湖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