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劉 敏
(1.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32;2.濟南水務學會,山東 濟南 250000)
自1999 年國務院授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實施統一調度以來,防止了黃河下游斷流的發生,實現了黃河連續23 年不斷流,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改善了黃河區域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證了黃河下游沿黃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黃河下游共修建引黃涵閘90 余座,承擔著河南、山東兩省沿黃地區以及天津、河北等地的工農業、城鄉居民生活和生態供水任務。
黃河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客水資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黃河。山東引黃供水歷史始于20 世紀50 年代,第一座引黃涵閘是1950 年建設的利津綦家嘴引黃涵閘,到目前為止,共修建引黃涵閘63 座,設計引水能力2 424 m3/s。山東省引黃范圍涉及12 市的70 個縣(市、區),涉及全省的51%的行政區面積和48%的人口[1]。
2000 年,國家計委印發《關于調整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的通知》明確規定,農業用水價格4~6 月份0.012 元/m3,其他月份0.01 元/m3;工業及城市用水價格4~6 月份0.046 元/m3,其他月份0.039 元/m3。
2013 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和岳城水庫供水價格的通知》,調整了非農業用水價格,非農業用水價格4~6 月份0.14 元/m3,其它月份0.12 元/m3,但農業水價未做調整。
多年來,在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和水利部的領導下,水價制度不斷改革,幾經調整,水價水平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序上,推進了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很好地服務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引黃水價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黃河下游渠首農業用水價格是根據2000 年《關于調整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的通知》規定確定的,到目前為止已延用近22 年,至今一直未調整。非農業用水價格是根據2013 年《關于調整黃河下游引黃渠首工程和岳城水庫供水價格的通知》確定的,至今已延用9 年。
然而,當前的物價水平、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勞動力生產成本以及職工收入水平均比2000 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上漲成為事實,使得運行成本呈翻番遞增趨勢,較低水平的水價已經不能滿足引黃工程運行維修養護費用的需要,供水價格與正常運行維護成本倒掛現象日益嚴重,若管理費用保持不變,水利工程運行維護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引黃基礎設施不足,涵閘及附屬設施老化嚴重,水價偏低導致資金不足,設備更新改造不及時;目前,日常管理中通訊、水沙測驗、工程觀測、工程管理等技術手段相對落后,與當前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整體上落后于現實需求,影響日常管理。此外,管理用房簡陋,雨毀工程較多,由于經費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基層辦公環境的改善需求,極大制約了引黃供水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影響引黃供水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地區用水量逐漸增大,而水費價格較低,不利于節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普遍存在,水資源浪費現象突出,用水指標有限,供需矛盾更為突出。按照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引黃指標至今已延用35 年,遠不能滿足當地用水需求,城市發展迅速,供水新增長點已然形成,用水潛力大,各地又有要求增加用水指標,短期內無法實現,致使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適應新發展的需要。
國家已經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實行了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各地區結合本地區具體情況,充分發揮階梯價格的調節作用,改革了居民用水計價的方式,實施了階梯水價,規范用水管理,既保障居民用水需求,又促進了居民節約用水意識的形成,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相比較而言,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原水的黃河水,水價偏低,沒有利用價格杠桿,探索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拓展水價適時上調的空間,不適應現在化發展需要,也不利于供水市場的做大做優。
步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方針的指引下,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的宏偉藍圖就此繪就,開啟了黃河兩岸發展的全新格局。
面對新形勢,引黃供水發展有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全面強化水資源管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執行《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等規定,落實首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原則,完善引黃供水管理運行機制,杜絕觸碰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合理調配引水指標,加快轉變引黃供水思想觀念,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供需矛盾,補齊短板,強化監管,都已迫在眉睫。面對新機遇,城市發展、城區擴大將帶來引水規模的增加,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基礎設施條件,要充分利用價格杠桿,改革引黃水價,提升黃河水的利用效率,緩解供需矛盾。
盡快落實2021 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通知》,提高引黃供水價格,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以及水資源承載能力,運用價格杠桿來促進產業綠色健康發展,采取節水的方式灌溉農田,適時供水。考慮生態因素,將用水總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等主要節水指標,進行科學分解,并下達落實,探索農業灌溉的節水激勵機制,建立農田灌溉用水的良性運行模式,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轉變粗放型農業灌溉用水模式為節約集約型模式,促進節約用水,從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推動引黃灌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大日常維護資金投入力度,探索運用數字化用水計量管理,現代化用水監督管理,信息化節水管理等途徑,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利用。立足問題導向,開展創新創造,創新供水新科技、新技術手段,將現代化觀測、測驗方法和設備改進運用到引黃基礎設施上來,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水沙觀測設備運行保障率。利用網絡實時在線監控,規范水文觀測,提高觀測精準度,準確計量。強化用水計劃管理,科學水量配置,及時整理內業資料,適應新發展需要;有計劃地對基層閘管所及所轄水閘辦公、生產生活條件進行改善,提升工作環境。
結合引黃供水實際,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探索實施引黃水價改革。通過實施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等水價制度,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著眼于長遠,充分利用價格杠桿的作用,完善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拓展水價適時調整的空間,推動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進節約用水,推動引黃供水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加強輿論宣傳。充分利用紙媒、網媒等傳統媒介和新媒介,采用文字、照片、影像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做節水宣傳,普及節水知識,宣傳國家及上級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引導人們從觀念、意識上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通過宣傳相關的制度、舉措等,營造節約用水氛圍,幫助居民逐漸養成節約用水習慣,提升全民節水意識,進而提高各領域、各行業用水效率。
黃河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豐枯懸殊,夏秋量大,冬春量小,有限的水資源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導致供需矛盾突出。傳統的農田大水漫灌,居民節水意識不強,進一步使得水資源浪費嚴重。隨著我國人口增加,以及社會現代化發展,水資源短缺依舊是制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限的水資源前提下,高效利用水資源尤為重要。因此,探究引黃水價改革、完善供水價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推動落實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實施“兩部制水價”等,完善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利用,發揮黃河水資源的最大綜合效益,讓黃河水資源真正造福于兩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