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青
(濟南市水務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99)
濟南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制約城市發展的困境,在此背景下,節約用水成為破解水資源難題的必然選擇。為了滿足濟南高質量發展需求,助力節水典范城市建設,濟南市嚴格執行節約用水政策,加強非居民用水管理。如何科學核定各行業的年度用水計劃額度,使其符合濟南城市節水現狀特點,并采用科學的方法檢驗其合理性,成為濟南市節約用水管理亟需解決的問題。
多年來,濟南市水務部門不斷提高節水管理水平,在用水計劃管理和考核、節水制度落實、推廣節水器具等方面,探索積累了一系列的經驗做法,為加快完善并推進非居民用水計劃(定額)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濟南市節約用水管理起步較早,通過不斷加強節約用水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體系建設,已形成了較為成熟和相對完善的管理辦法。自2020年以來,濟南市先后頒布了《濟南市節約用水條例》《濟南市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濟南市濟南市用水定額(計劃)管理實施細則》等管理制度,為依法用水、依法節水、依法管水打下了堅實的法制保障。
實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計劃)累進加價,能夠借助價格杠桿更有效地節約水資源。2022 年修訂的《濟南市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明確了用水計劃和用水定額成為實施制度的判定依據,針對城鎮公共供水范圍內的非居民用水戶實行累進加價,進一步劃分了分檔水量,明確加價標準一般為基本水價的2~4 倍,并將累進加價收費定性為“供水企業收入”。非居民用水單位的年實際用水量超過年度計劃量的部分,供水企業除了收取正常水費外,還會按照累進加價制度的規定,收取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水費。
目前,濟南市基于節水全業務流程,將互聯網技術與節水管理深度融合,建設完成節水管理信息平臺。通過供水企業收集用水數據,實時共享用水信息,實現了用水單位信息在線查詢、超計劃用水預警等功能,全面提升了節水管理的高效化、精細化水平。
近年來,濟南市水務主管部門對用水單位進行市、區分級管理,根據年取水量的大小劃分管理權限,分別負責各自管理權限內非居民用水戶用水定額(計劃)的管理。濟南市水務部門在核定非居民用水戶年度指標時,探索建立了用水計劃和用水定額相結合的模式,分別采用統計法和定額法核定用水額度,并逐步推動由用水計劃向用水定額轉變。
1)加強完善非居民用水計劃管理。濟南市水務管理部門結合節水工作實際,突出用水總量控制的剛性原則,細化非居民用水年度計劃指標下達、調整方式,對非居民用水采用計劃用水管理。在下達用水計劃前,采用統計法(也稱3 年加權法),通常是以用水戶的前3 年實際用水量為依據,以一定比例核算出用水單位的年度計劃,在每年年底下達次年的用水計劃指標。目前,統計法在用水定額標準尚未覆蓋、用水結構復雜多變等單位得到廣泛應用。
用水單位在收到計劃指標通知后,可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和行業用水定額標準,向水務主管部門提出調整申請,并如實提供產品產量、辦公人員、面積規模等證明材料。
2)逐步推進非居民用水定額管理。從水務主管部門的角度來看,用水定額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節水,可以作為衡量用水單位用水效率的一把標尺。水利部自2019 年以來已陸續發布105 項用水定額,基本建立了覆蓋性較高的用水定額體系[1]。截至2022 年底,山東省現行有效用水定額值有1 607 個,涉及218 個行業類別,涵蓋農業、工業、城市生活及服務業等,用水定額標準體系進一步趨于完善。
與統計法進行計劃管理相比,采用定額法下達用水計劃額度,依據定額評估用水戶的用水情況,能夠提高用水單位計劃用水指標核定的準確性。濟南市水務主管部門在使用定額法核定用水額度時,以國家、山東省制定的行業用水定額標準為核心,側重于收集涉水環節的基礎信息資料,如產品產量、辦公人數、營業面積、醫院床位數等,對數據進行核實和計算。定額法適用于定額標準明確、用水結構相對穩定的用水戶。
用水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對老舊管網設施和落后工藝的改造,造成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用水單位的節水管理人員經常變動,對計劃的認識程度不夠,未能及時調整計劃,導致節水業務辦理缺少連貫性;部分用水單位對用水計劃疏于管理,資料報送不及時、數據填寫不準確,導致超計劃、超定額的現象時有發生。
《濟南市用水定額(計劃)管理實施細則》中規定“用水單位在用水性質、產品結構、生產工藝、人員等發生較大變化時,應及時進行水平衡測試;年實際用水量超過計劃用水量30%以上的,用水單位應當開展水平衡測試”。在實踐中發現,推廣水平衡測試面臨著重重困難,多數用水單位對水平衡測試工作不了解、不認可,企業開展測試的積極性不高;社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準入門檻低、資質水平難以鑒別、收費價格缺乏監管,導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政府對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的支持資金較少,不利于水平衡測試工作的推廣。限于多方面原因,試圖通過水平衡測試,倒逼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目的難以實現,距離真正發揮節水實效還有一定差距。
現有定額體系存在部分短板問題,主要表現在:1)目前發布的行業用水定額較為寬松,起不到約束用水單位節水的作用。2)實際生產中,一個工業企業的產品種類并不單一,產品之間的用水程度不一,用水情況復雜多變,需要采用多達十幾種的產品用水定額標準,遠遠多于現有的定額種類,目前缺乏相對綜合的用水標準。3)現有定額管理體系大多為凈定額,沒有包括供水管網損失,從以往的水平衡測試結果來看,部分用水戶的供水管網損失占比較高,屬于不合理用水,應依法依規剔除[2]。4)部分用水大戶在由3 年加權改為定額的測算過程中,缺乏相關的定額標準作為支撐。
相較于超計劃累進加價管理制度,超定額累進加價管理更為精細化,核心就是定額管理。與超計劃當前制定的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規中,確定累進加價制度以超計劃、超定額作為判定依據。但在實際考核用水單位是否需要繳納超定額(計劃)累進加價費用時,幾乎都是以超計劃作為判定依據。單純依靠定額管理來實施累進加價制度,可操作性并不強,需要超定額和超計劃管理緊密結合,做到合情合理合規。
目前的用水定額體系已覆蓋了工業、生活、服務業等大部分傳統行業。我國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新興工業產業初具規模,已有的用水定額尚未涵蓋在內,理論上用水定額也不可能100%覆蓋所有的行業,因此加快構建用水定額體系迫在眉睫,使定額管理做到系統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推進定額管理,需要加強對非居民用水單位節水人員的培訓,使其熟練掌握相關用水定額標準,提高節水業務水平。加強非居民用水單位定額管理,尤其是用水較為復雜的工業企業,更要摸清實際用水情況及時補充、更新、調整用水計劃,督促指導企業完善用水監測計量設施。
企業、公共機構、高校是重要的節水載體,對城市節水工作具有以點帶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定期組織開展節水創建載體調研,對擬創載體的用水狀況、分級計量率、節水工藝等情況進行實地調查,找出存在的困難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指導各單位開展節水技改、節水減排、節水提效工作,推動中水、雨水利用,形成多層次參與創建節水載體的良好格局。
在水價總體偏低、尚不能完全反映用水成本的情況下,財政資金投入是對價格杠桿調節作用的有效補充[3]。2023 年出臺的《濟南市節水獎勵辦法》,為支持節水管理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激勵。要以此為導向,加大對各類節水載體的扶持力度。通過挖掘節水典型案例,樹立一批省、市節水標桿,激勵用水單位爭創達標。
逐步探索水平衡測試與計劃用水的緊密銜接方式,以新建、改建、擴建、超計劃、超定額的用水戶為重點推進對象,要求用水戶在申請調整用水額度時,提交規范的水平衡測試報告書,以此敦促各單位加強節水發展的意識。將近3 年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作為創建省級節水型載體的必備條件。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用水單位,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有針對性的采取節水措施,逐步提高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并把節水貫穿于生產、服務的各環節、全過程。
要創新宣傳手段,借助新媒體力量,采用“線上+線下”雙舉措開展宣教,更多開展體驗式的節水主題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節水宣傳品牌,切實提高宣傳實效,讓節約理念深入人心,外化為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