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揚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一些教師不重視美術課程的教學,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但是,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擴展創造性、思維方式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得到重視。
一、當下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 觀念落后,缺乏創新。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大多以教師的傳授式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體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中較少激發和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上課的時候大多是教師準備好教學教材,用口頭傳授的方式或者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做到了簡單模仿,沒有具體的思考時間,也很少去主動思考,很難獲得屬于自己的技能;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注意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思維,而是以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發揮自身的創造性。
2. 注重形式,質量存疑。
部分學校不重視小學美術課的教學,甚至一些教師在上課時只是走過場,至于學生有沒有學習好,沒有進行檢測。一些教師上課的時候就是把教材進行解讀,然后給學生布置美術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對于學生的問題,沒有進行逐個講解,待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教師進行一個簡單的打分就結束了。
3. 規范不足,缺乏重視。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缺乏有效的教學規范的問題,一些學校和教師對美術教育不夠重視。另外,很多家長認為美術是一個業余愛好,在學習中還是要以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為重,因此較少在乎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
綜上所述,目前的小學美術教學缺乏創新教學,教學的形式單一化,對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夠重視,沒有一個評價的標準,教學質量不高、多為流程化教學。這些因素導致學生的美術學科的學習效果不佳。
二、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1. 打開學生思維能力。
大自然有很多絢麗多彩的美好景象,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羅丹曾經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有鑒于此,我們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欣賞大自然和接觸生活,學會體驗大自然的美麗,并在美術課堂上展示出來,這樣能讓學生借助生活的表象打開自己的思維。
2. 提高審美理解能力。
小學美術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明辨事物的美和丑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生繪畫的時候,學生感受到教師畫畫的過程,不僅能夠掌握繪畫的技能,更感受到生活的美,從而養成健康的、正確的、積極的審美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審美理解能力。
3.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要想讓學生有更好的觀察力,美術教育就格外重要。學習美術就是學習基本的觀察力,在不斷學習畫畫的過程中,學生也在不斷提高觀察力。比如畫一朵向日葵,學生首先就得知道向日葵的花瓣是什么形狀的,向日葵長得像什么。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對向日葵展開想象,如果有機會看到向日葵,他們就會仔細地去觀察它的形狀,這就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于美術課程的喜愛,來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因為美術教學本質上就是培養學生觀察和發現美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的創造性思維很強。例如,畫海底世界,在學生沒有見到過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不限制于固定的模板或樣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提升自己的能力。
總之,美術教育在小學學習階段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更能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思維能力。
三、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更好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靈感讓其進行創作。
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大多活潑好動,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大腦充滿了想象力,對所有的事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小學美術教育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進行教學,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造性創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從而提升美術教學的效果。
2. 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構建美的畫面。
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把一些抽象的畫面,重新構建成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知識和畫面。比如,教師教學“點線面”的時候,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有趣的知識講解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一個點,再畫很多個點,讓學生之間討論:“點和線有什么關系?點怎么樣才能變成線?”然后經過討論之后,教師在黑板上把點全部連起來之后問學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點都不見了呢?”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把抽象的點線面教學用一種簡單、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
3. 小組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多個組,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組合。在這個分組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分組情況,而要讓學生之間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分組。之后,教師給學生一個課題,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分析,然后讓他們自己進行配合作畫。在作業完成之后,每個組派出代表進行講解,告訴大家自己作畫的理由和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個課題的。這樣的教學能夠給學生充足的信任,讓學生在美術的學習中養成互相協作的好習慣,并提升學生的美術水平。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階段,教師要利用學生的活潑好動、好奇心較強的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學,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自由地進行發揮,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學習,提升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并進而提高美術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