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敏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傳統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帶來的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等嚴峻挑戰,使得探索合理、高效的經濟發展方式更為迫切(金碚,2018)。在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指示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當前,在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縣域經濟承載著鄭州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任,推動鄭州市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對鄭州市縣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新發展理念下,通過科技和制度等手段,實現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馮彩麗,2019)。
鄭州市下轄6個區、5個縣級市、1個縣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東新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本文研究的縣域為鄭州市6個縣,包括登封市、鞏義市、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和中牟縣??h域經濟是多種活動交織而成的經濟有機體(朱舜,2001),具有獨立性、開放性、區域性的特點(童倩,2022)。
截至2021年底,鄭州市有常住人口約1274.2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89%。全市常住人口總量在全國城市排名第11位。2021年鄭州市生產總值12691億元,其下轄的縣域生產總值為3877.01億元,約占全市經濟總量的30.55%。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鄭州市縣域GDP總量為3611.89億元,2020年為3716.07億元,2021年為3877.01億元。2020年鄭州市縣域經濟增長率為2.88%,2021年鄭州市縣域經濟增長率為4.33%??傮w來看鄭州市縣域經濟呈現增長趨勢。
縣域財力不斷增強。2019年鄭州市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為302.6億元,較2018年增長6.96%;2020年為318.3億元,增長率為5.18%。從表1可以看出,從2018年到2020年鄭州市各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呈持續上升趨勢,2021年受疫情影響略有下降。其中,鞏義市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增長率為6.20%,2020年增長率為7.04%,2020年增長率較2019年增長0.84%,增長幅度為六個縣(市)中最大。

表1 2018—2021年鄭州市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單位:億元)
金融支持規模不斷擴大。鄭州市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2018年鄭州市縣域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2835.3億元,2019年為3037.34億元,2020年為3263.2億元。2019年鄭州市縣域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7.13%,2020年增長7.44%。從表2可以看出,自2018年以來,鄭州六縣(市)的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持續增長,表明鄭州縣域經濟發展擁有持續增長的金融支持,也側面反映出鄭州市縣域經濟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表2 2018-2021年鄭州市縣域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單位:億元)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鄭州市產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導,經濟結構更為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興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鄭州市第一、二和三產業融合推進,初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體系,產業高級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鄭州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4:39.7:58.9。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區域在產業結構上也存在差異。整體上,鄭州市縣域產業結構與鄭州市產業結構趨勢一致,表現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導,其中新鄭市三次產業結構與鄭州市產業結構最為趨近,表現為3.6:41.5:54.9。自2018年以來,在鄭州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第一產業占比有一定回升,登封市和中牟縣第一產業占比均在6%以上;第二產業占比有一定程度降低,如登封、滎陽、中牟等,其中鞏義市第二產業占比最大,于2021年達到59.4%;第三產業占比逐步提升,其中,中牟縣第三產業占比最大,于2021年達到67.6%。

表3 2018—2021年鄭州市縣域三次產業比例
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2021年鄭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52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790元。從表4可以看出,2018年鄭州市各縣(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為32642元,2021年為37942元,提升了16.24%;2018年鄭州市各縣(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為20678元,2021年為25632元,提升了23.96%。整體來看,雖然鄭州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與鄭州市有一定差距,但鄭州市縣域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顯著提升。

表4 2018—2021年鄭州市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狀況 (單位:元)
隨著經濟發展的縱深推進,新興產業已逐步成為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動力。鄭州各縣(市)堅持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立足優勢建立重大項目庫,多舉措推進新興產業的加速崛起。近幾年,登封堅持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引導企業提質升級、科技創新,開辟出了以新興材料和生物科技等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如三一集團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項目。鞏義市積極投資發展科技含量高、發展前途好的新能源產業以改善傳統產業結構,如光伏產業,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中牟縣因地制宜建立起以先進制造、文旅、生態農業為主導,以生物醫藥和生態休閑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夯實。
基礎建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對推進縣域城鄉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任保平,2023)。具體來說,教育方面,鄭州市縣域事業欣欣向榮,義務教育實現全覆蓋,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投身鄉村,城鄉教學差距縮小,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穩步推進,如登封市2021年新改建中小學校13所,新增公辦幼兒園2所,新增學位4430個。醫療衛生方面,整體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如2020年新鄭市龍湖片區啟動建設4個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市公立中醫院快速推進,創建鄭州市示范中醫館3家。其中,對于整合型醫療服務衛生體系的構建卓有成效,截至2022年9月,鄭州市縣域層面建成7家醫共體,覆蓋15家公立醫院、9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961家村衛生室。
鄭州市縣域經濟整體實力穩步提升,但與全市相比,鄭州縣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且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鞏義市、新鄭市整體發展情況相對較好,人均GDP均在9.90萬元以上、城鎮化水平在66%以上,與鄭州市水平較為接近,反映出該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實力較強,在鄭州市縣域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新密市和中牟縣處于鄭州縣域經濟發展的中間層次。滎陽市、登封市整體較弱,登封市人均GDP為6.39萬元,兩縣域城鎮化水平在60%,總的來說與鄭州市其他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結合表4可以看出,鞏義市和新鄭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鄭州市平均水平,其他縣(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有待提高。

表5 2021年鄭州市分縣(市)主要指標對比
從縣域GDP占全市的比例情況看,2019年鄭州市縣域GDP占全市的比例為31.16%,2020年為30.96%,2021年為30.55%。2020年較2019年相比降低了0.2個百分點,2021年較2020年相比降低了0.41個百分點。這說明近年來鄭州市縣域經濟增長速度低于全市增長速度,經濟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來看,2018年鄭州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占全市比例的24.55%,2019年為24.74%,2020年為25.28%,2021年為24.33%。這說明近年來鄭州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占全市的比例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且2021年表現為下降趨勢,這進一步反映出鄭州市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從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來看,2018年鄭州縣域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占全市的比例為13.03%,2019年占比為13.00%,2020年占比為13.06%。這表明近年來鄭州縣域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占全市的比例變化不大,各縣域有待進一步挖掘自身潛力,發展特色產業,吸引投資,提高縣域經濟質量。
鄭州市縣域產業結構層次偏低,有待改善。一方面,鄭州市縣域產業結構與鄭州市產業結構趨勢一致,但與鄭州市產業結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8年鄭州市產業結構為1.4:43.9:54.7,2021年調整為1.4:39.7:58.9;2018年鄭州縣域產業結構為3.6:49.35:47.05,2021年調整為4.62:45.05:50.33。同全市產業結構相比,鄭州縣域產業結構仍有待進一步改善;另一方面,鄭州市縣域間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從表3可以看出,2018年以來,各縣(市)產業結構有很大調整,但差異仍然明顯。2018年登封市、鞏義市、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的產業結構均表現為“二三一”;到2021年,鞏義市、新密市和滎陽市產業結構仍表現為“二三一”,登封市、新鄭市和中牟縣產業結構表現為“三二一”。這表明鞏義市、新密市和滎陽市均以第二產業為主,登封市、新鄭市和中牟縣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
近幾年,鄭州市縣域在公共服務方面投入較大,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許多問題急待解決。一方面,鄭州市縣域公共基礎設施仍不完善。近年來,鄭州市縣域公共服務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等方面有較大改善,但仍有不足,中等發展水平以下的縣(市)公共基礎設施遠遠不足,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更為落后。另一方面,公共服務產品提供不足。在教育方面,優質教育資源集聚,除卻鄭州市區外,登封市等地區發展遠不如新鄭市、鞏義市等地區,且城鄉教師隊伍結構和質量差距較大。在醫療方面,縣域醫療機構較少、診療器械有限、高質量人才匱乏、跨區域就醫難、成本高。在養老服務方面,縣域間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模式及功能有待創新,健康管理力度有待加強。此外,由于縣域間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等存在差異,人才跨區域流動較大,導致部分縣域勞動力流失嚴重,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鄭州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鄭州市各縣域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為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各縣域可以現存優勢資源為依托,通過高標準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縣域,提高區域競爭力。為此,各縣域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區域優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制定契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案,切實提高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對于鞏義市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的縣域,可以提升工業產業集群質量,推動創新發展,提高效率。對于登封市等旅游資源豐富的縣域,可以大力發展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推動縣域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對于新鄭市等縣域交通便利的區域,可以發揮交通優勢,走交通促發展的路子。鑒于鄭州市各縣域所處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稟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既有交叉也有重合,因此各縣域在發展特色產業時應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和產品。
在鄭州市縣域經濟的發展中,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調整和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發展壯大既符合縣情,又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以擴大各縣域經濟總量規模,增強自身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新時期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三次產業內部聯動和協同作用。第一,推動農村三產融合實現農業現代化。對于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的縣域,要積極改變傳統農業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三產融合,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第二,推動縣域工業高質量發展。對于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比較大的縣域,應立足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找準定位,在“產業集聚區”“雙創基地”等政策的支持下,加快推進數字賦能,推動信息化和產業化的深度融合,提升縣域工業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以提高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第三,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縣域第三產業發展。依據當地文化特色,利用現代手段,推動文旅產業發展;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促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鼓勵創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以影響更多新興產業??偟膩碚f,在引導縣域經濟發展時,要積極引導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營造互相協調和積極互動的發展格局。
在鄭州市縣域發展中,優質的營商環境更有利于提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軟環境,不斷優化環境支持,提升縣域競爭力和吸引外資的能力。一方面營造開放透明的政策環境、依法依規的法治環境、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周密周到的服務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提升縣域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打造優質的商務環境。大力推行“放管服”,減少行政流程,提高辦事效率;推進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改善中小微企業貸款環境;健全監督機制,整治行業內的歧視性現象;加強對民營企業的保護和支持等,打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
對于鄭州市縣域公共服務方面,可通過多舉措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縮小地區間差距。教育方面,支持縣域層面引進高質量的教育人才,提升縣域教師待遇,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向著優質、均衡的方向發展;醫療方面,通過財政支持和人員培訓等措施提升縣域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同時,區域間深入推進醫共體建設,通過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和共建醫療服務設施等舉措,為人民群眾解決醫療難題以提升人民幸福感;養老方面,面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要多舉措完善縣級養老服務體系,使人民既“老有所養”,又高質量榮養。因此,各縣域應積極探尋適合當地的體系制度,并加大工作力度,認真貫徹相應制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