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香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內蒙古自治區有兩個口岸城市——二連浩特市和滿洲里市。本文以二連浩特國際學院和滿洲里學院(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為研究目標,研究兩個學院中外合作項目的開展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從辦學模式、辦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設施、師資發展等多個維度進行調查,調查者為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包括就讀于國內的學生,就讀于國外的學生及已經畢業的學生,教師包括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者及任課教師。調查問卷以問卷星的形式發放,共收到國內學生問卷189份,國外學生問卷203份,已畢業學生問卷183份,教師82份。訪談就讀國內的學生12人,教師20人,負責人5人。
1.內蒙古師范大學二連浩特國際學院簡介。內蒙古師范大學二連浩特國際學院于2012年5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是由內蒙古師范大學與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聯合辦學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的二級學院。自2012年9月開始,正式招收國家計劃內全日制本科生。
二連浩特國際學院是全區較早成功開辦“2+2”“3+1”合作辦學模式的院校,每年穩定輸出學生百余名,開設年限、培養學生規模、合作院校、專業擴展均在自治區高校中名列前茅,學生畢業可獲國內院校與國外院校的雙證。自2014年該模式實行以來,共送出去520名同學,其中已畢業學生251名,在讀學生269名。現建立合作關系的院校有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蒙古國國立生命科技大學,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師范大學、俄羅斯布里亞特國立大學。“2+2”“3+1”項目所涉專業已有俄語、學前教育、國際貿易、蒙古文、視覺傳達、會計、市場營銷等。擬在現有的基礎上,開設“3+3”與“1+4”合作辦學模式,不斷拓寬合作辦學方式與專業。
2.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簡介。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是2008年由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的,是內蒙古大學下屬的二級學院,是內蒙古大學對辦學模式的大膽探索,故內蒙古大學和滿洲里市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從而創辦了滿洲里學院。學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華埠大街,與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共用一個校區,教學資源同享。
學院傳承內蒙古大學“務實求真”的校訓精神,打造了“立足邊疆、面向全國、育人為本、特色強校”的辦學方針,依托滿洲里口岸地緣優勢,堅持“高起點、有特色、國際化、高質量”的辦學標準,以俄語教育為龍頭,各專業協調發展,培養區內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和具有國際溝通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學院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需要,主動適應國家和自治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社會轉型、人才市場需求,依托優勢,大力加強應用性學科專業建設。學院現有俄羅斯語言文學、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法學、行政管理、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視覺傳達和環境設計10個本科專業。開設雙學位專業四門,分別是俄羅斯語言文學、金融學、漢語言文學和法學。以俄語教育為龍頭,各個專業協調發展,突出和堅持學院培養俄語專業人才和“俄語+專業”的專門人才的辦學特色,把學院建設成特色鮮明,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教學型高等院校。
建院以來,學院先后與后貝加爾國立大學、布里亞特國立大學、貝加爾國立大學、莫斯科勞動關系學院、陀思妥耶夫斯基鄂木斯克國立大學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合作交流領域涉及合作辦學、聯合舉辦科學研討會和論壇、留學生互派、派遣外籍教師和大學生文體交流活動等。
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質師資,前沿學術思想,帶動當地高等教育發展,有效提升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通過引進國外的優質資源,設計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效果應優于本校普通學生,這樣才能夠促進本校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連國際學院發展定位是立足二連口岸地緣優勢,面向中蒙俄市場,為地方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以“重特色、國際化、專業口徑寬、適宜能力強”為辦學特色。學院性質為公辦民助,地方政府、高校、企業聯合辦學,該學院的建成將滿足二連浩特市乃至全區、全國與俄蒙發展戰略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學院依托內蒙古師范大學豐富的教學經驗、學科優勢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以職業技能培訓、成人學歷教育為輔,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滿洲里學院堅持“高起點,國際化,保質量,有特色”的辦學方向,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中俄兩國教育文化交流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努力建設成一所辦學特色鮮明,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的全國示范性高等學府。
二連國際學院和滿洲里學院的學生基本來自內蒙古本地,他們都是參加全國統考,按批次錄取的學生。二連國際學院與滿洲里學院均是全日制本科生,學制4年。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是全日制專科生,學制3年。
一般來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開展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國際政府間合作辦學項目,二是涉外中介機構組織項目,三是中外院校自我對接項目。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高校的二級學院辦學規章制度都要遵循所在高校,但是辦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往往高于普通二級學院。這類二級學院除了在財務和后勤等方面不能充分獨立自主外,在師資招聘、學生的發展規劃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在遵循學校整體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可以獨立進行。
內蒙古口岸城市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般是依托中方高校,中外合作雙方根據雙方開設的專業進行合作,外方承認中方學分。在管理方面,雙方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進行管理。在招生方面,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都要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招生計劃,錄取的學生需要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并符合相關招生錄取規定和要求。
內蒙古口岸城市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雙校園模式,即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需要分為兩個部分來完成。一部分學分課程在學生所在的中方院校完成,另一部分學分課程在合作的外方院校完成。雙校園模式辦學比較靈活,辦學的模式也多樣化。內蒙古口岸城市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雙校園模式主要采用“2+2”模式,學生在國內本科院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到合作的外方院校學習兩年,學習期間完成中外雙方所要求的課程和滿足相應的條件即可獲得相應的證書。因二連浩特和滿洲里都是口岸城市,是中蒙、中俄邊境城市,選擇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的外語為英語和俄語。選擇到蒙古國留學的學生為蒙古族,選擇到俄羅斯留學的學生外語為俄語。學生進入國外的大學之后,有一部分學生會和蒙古國或俄羅斯本土學生混班學習,大部分是中國學生分班進行學習。二者各有利弊,混班教學便于兩國學生的交流,使中國學生很快融入當地的文化,有利于語言的提升。分班教學利于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中國學生的特點,照顧到中國學生語言上的不足,幫助學生逐漸地適應國外的教學及生活環境。
雙校園模式中外合作辦學雙方可以根據專業學習的需要、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學生對國外的適應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而靈活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雙校園模式有助于合作雙方達成辦學共識,實現雙贏。對于外方院校而言,可以免除外方院校對于核心課程流失及知識產權被盜用的疑慮,外方院校可以在合作中獲得他國生源,提高其知名度。對于中方院校來說,以出國留學作為中外合作辦學雙校園模式的吸引點,可以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保證中外合作辦學穩定的生源。對于學生和家長而言,學生不僅可以完成相應的學習還可以增加國外閱歷,同時相對于直接出國留學3年至4年,雙校園模式還能節約一筆留學費用。在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雙校園模式是合作成功率較高,家長和學生容易接受的合作方式。
雙校園模式的缺點在于,通常雙校園模式下國內的學習都是為國外的學習做準備,在國內的學習主要是一些外語強化培訓課程,必要的專業課涉及的較少,因此引進的先進教育資源較少。
二連國際學院積極響應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在中外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積極探索,努力打造國家對蒙教育交流合作的戰略平臺,與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蒙古國國立生命科學大學、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師范大學等多所國外知名院校達成合作計劃,實現學分互認、學歷互認。充分利用蒙古國、俄羅斯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合作辦學,發揮“2+2”合作培養模式的優勢,不斷拓寬合作辦學方式與專業。學院“2+2”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已連續開展六個年頭,累計送出學生673名,已有360名學生順利畢業,獲得國內、國外院校雙重學歷、學位證書。現“2+2”在讀學生265人,合作辦學模式學生規模位居自治區高校前列。

表1 二連國際學院中外合作項目學科專業結構表
滿洲里學院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在俄語系開展,部分有意愿并且成績達到要求的學生可以去俄羅斯的大學進修一年,第四年再回到國內實習畢業,最后取得滿洲里學院的畢業證書。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的中外合作項目也主要在應用俄語專業開展。專業依托地域優勢,通過加強與中俄企業及毗鄰地區俄高校的緊密合作,探索“中外聯育、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模式。與貝加爾國立大學、西伯利亞消費協作大學分院—后貝加爾商學院、鄂木斯克國立大學、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莫斯科勞動關系學院、布里亞特國立大學、東西伯利亞管理大學、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與服務大學、烏蘭烏德工業大學等高校密切合作,在互派學生、互派教師、聘請專家、學術交往、文體交流、聯合培養、實習實踐等教育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凸顯了辦學特色,形成了辦學品牌。與俄羅斯貝加爾國立大學開展“2+3專升本”聯合辦學項目,使學生了解語言對象國的國情文化、社會生活,提高語言水平,初步掌握職業技能。聘請俄羅斯外教授課,培養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組織俄語文化節活動;定期組織學生赴俄參加夏令營活動,參加語言競賽,多渠道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環境。

表2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應用俄語專業合作模式表

表3 二連國際學院中外合作專業招生與出國人數表
截至2021年,二連國際學院累計已畢業5屆984名學生。18屆、19屆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7.04%、94.89%。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現統計為29.45%。學生就業去向主要有幼兒園、銀行、機場、中介機構等,另有部分同學選擇參軍、讀研等。

表4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應用俄語專業的招生與出國人數表
通過2012年至2020年招生與出國人數的對比,我們發現“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的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75人增加到2020年233人,相比之下,出國的人數不多,變化也不大。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出國人數只有10人,目前在國內接受線上授課。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已有9屆畢業生,累計838人。2013-2019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響,就業率為54.67%;2021年有所緩解,截至2021年8月31日,學院就業率達74.82%,主要畢業去向為國內專升本、出國留學、中小微企業就業、應征入伍、自主創業等。
1.針對蒙古國培訓。根據國家《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走出去”的戰略要求向沿線國家輸出文化、學校、課程、專業、教師、學生和各種援助,并為商品、企業和資本輸出提供支持,成為“一帶一路”教育“走出去”的構想和發出發點。
學院與蒙古國文化教育體育部繼續教育發展中心和首都中小企業扶持中心簽訂了長期合作培訓協議,與蒙古國中央省教育處、烏蘭巴托市汗烏拉區教務處、烏蘭巴托松根海日汗區教育處、烏蘭巴托市青格勒泰區教育處、烏蘭巴托市巴彥郭勒區教育處、額爾登特市教育處、巴彥洪格爾省教育處、色愣格省教育處,中戈壁省、東戈壁省、蒙古國私立幼兒園聯簽訂了教育合作協議。
自2014年4月至2020年,學院針對蒙古國開展了40次職業培訓,總人數達到1 270人次以上。其中針對蒙古國中小學及幼兒園老師進行了17次職業教育培訓,共計499人;傳統蒙古文培訓19次、共計574人;蒙古國中小企業培訓1次、120人;蒙古國四省園林綠化技能培訓1次、22人;蒙古國文化教育體育部高級培訓1次、20人;蒙古國教育部門高級培訓1次、35人。
2.針對國內的培訓。自2014年至2020年,國內培訓主要針對二連浩特市各單位開展了新蒙古文和俄語短期培訓,新蒙古文培訓14次503人;俄語培訓4次100人左右,總計600余人次。
二連國際學院自成立之初,就與蒙古國和俄羅斯合作院校展開了深入的合作交流,從最初的3+1模式,發展到現在的更加適合學院的2+2模式,從最初的1個專業發展到現在的6個專業,從最初的十幾個學生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個學生,規模越來越大,合作日漸成熟。
2017年,二連國際學院積極與蒙古國國立大學、農業大學、教育大學等聯合培養院校溝通,進一步規范兩校學分互認、課程互認等認定體系,確保學生順利畢業,并取得中蒙兩國教育部頒發的雙學歷學位證書。“2+2”培養模式的學生可以享受中外兩國最優質的教學資源,他們同時熟悉雙方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情況,可以真正成為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人才。
拓寬項目渠道,加大學生派出力度與規模。進一步理順校內學生派出機構的管理模式,規范學生出國(境)派出的程序,為有意赴國外留學的學生做好項目宣講、咨詢、申請和組織工作,積極探索互認課程、互認學分、分段跨文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的新路子,通過境外實習項目、2+2或3+1等模式加大學生派出力度。
圍繞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2017年二連國際學院共聘請蒙古國、俄羅斯知名專家3人來校講學訪問;選派優秀教師6名出國(境)交流學習,開闊國際化視野,提高學校的教學及管理水平。
1.認真做好外教、外專的請進、管理與服務工作。以教學為本,規范外專、外教的聘任和管理。合理安排外教任課,加強與各系聯系,采用跟班聽課、學生反饋等方式共同促進外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根據學科建設及學校發展要求聯系相關專業的國外師資以充實學校的師資隊伍,為下一學年度教學服務,逐步實現專業師資隊伍的多元化;繼續加強新蒙文、俄語教學力度,為教師學生擴大對外交流創造條件;加強與國外相關學科的專家的聯系,加大引進短期或長期專家的力度,尤其合作研究方面。
2.積極派出教學、科研人員去蒙古國、俄羅斯訪問、學習及研究,為教學及赴蒙、赴俄留學生的專業教學服務。今后還會派出更多人次短期出國(境)進行學術訪問、合作研究和參加學術會議等。
3.拓展職業教育培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二連浩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口岸國際貿易物流、進出口加工制造、邊境特色文化旅游業發展壯大,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長。二連浩特作為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承擔著對蒙俄發展職業技術交流的重要職能。蒙古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二連浩特國際學院依據國家《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走出去”的戰略要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黨辦和政辦印發的關于《創新同俄羅斯、蒙古國合作機制實施方案》為對外合作重要依據,向沿線國家輸出文化、學校、課程、專業、教師、學生和各種援助,并為商品、企業和資本輸出提供支持。
4.突出口岸城市高校的辦學特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應將“服務社會”作為其重要職能之一,辦學模式緊緊圍繞地方社會發展需求,從而實現合作辦學為地方發展提供服務,地方在政策、資源上為合作辦學提供扶持,反哺合作辦學的良性發展態勢。
把握地方發展戰略,爭取辦學與地方發展戰略協同發展,通過辦學活動推動地方發展。二連浩特和滿洲里屬于我國較大的陸路口岸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智力支撐薄弱,高水平大學與國家級研究機構少,創新載體與人才缺乏。在這種情況下,二連國際學院探索適合二連的合作辦學形式,由3+1模式發展為2+2模式,由一兩個專業擴大到五六個專業,人數也逐年增加。滿洲里學院的應用俄語專業也有適合本科學生的進修模式和適合專科學生的2+3模式。
二連國際學院與蒙古國的高校進行合作辦學,赴蒙的學生絕大部分是蒙古族學生,去蒙古國學習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既節省了語言學習的時間,也能夠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赴俄羅斯學習的學生大部分是滿洲里學院的學生,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滿洲里口岸城市的優勢,有大量俄羅斯人涌入,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俄語水平,又能夠進一步了解俄羅斯的文化習慣,為自己赴俄羅斯學習打下語言和文化基礎。
二連浩特和滿洲里借助口岸城市的地理位置、地方資源培育自身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好時機,充分利用了中蒙俄邊境地理位置優勢,發展勢頭良好。雖然二連浩特和滿洲里的高等教育水平在自治區并不突出,但是這兩所高校卻憑借地緣優勢成為自治區中外合作辦學“走出去”的領頭軍,與蒙古國、俄羅斯等鄰國開展合作,辦學涵蓋了專科、本科、碩士三個層次,充分發揮了“國門窗口”的地理位置優勢。為內蒙古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辦學經驗,促進內蒙古口岸城市中外合作辦學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