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菲菲 王龐宵

摘要:隨著氣候變化對全球各國生產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國際社會各類行為體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其中跨國公司作為世界舞臺上重要的行為體也在氣候治理中憑借其獨特的優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殼牌公司為例,梳理其參與氣候治理的具體實踐,分析其發揮的作用,總結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包括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如資金和技術優勢、跨國經營帶來的高度自由以及顯著的社會影響力,指出其在氣候治理中進一步發揮作用面臨的困境,比如追逐利潤導致的環保立場不堅定、缺乏國際法地位以及法律約束等。
關鍵詞:跨國公司;氣候治理;殼牌
跨國公司幾乎在全球氣候治理之初就積極參與其中,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積極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全球氣候治理內涵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的日益嚴重,氣候變化相關議題的重要性也更加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圍繞該問題而展開的各類國際行為體之間的互動也更加活躍與多樣,其中氣候治理作為這類互動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被定義為一種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而尋求治理方案、實踐模式以及解決路徑的世界政治進程。[1]同時,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治理需要國際社會各類主體共同努力,其中主權國家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盡管各類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地方和社區等主體的數量和有效參與尚未得到國際條約的普遍認可,但其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2]
二、殼牌公司參與氣候治理的實踐
作為一家從事原油及其產品生產貿易的跨國公司,殼牌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行動一直是可圈可點的,其宗旨是提供長期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方案,并幫助緩解當前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其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3]
(一)與中國政府及企業合作
2022年在中國開幕的冬季奧運會張家口賽區使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出自殼牌公司,這是殼牌目前所有綠氫項目中產能最大的項目。[4]該項目使用的主要是陸上風能產生的電力,不僅在初期為冬季奧運會張家口賽區提供綠氫,也可以在比賽結束后將項目產生的電力用于供應京津冀地區的公共和商業運輸使用,幫助該地區的交通出行領域脫碳。[5]
殼牌 (中國)有限公司與申能 (集團)有限公司的關聯公司上海申能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成立合資企業上海申能與殼牌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新的合資企業,雙方將在上海投資建設加氫站網絡。[6]這是殼牌在亞洲的第一個加氫網絡,一旦建成,將有助于加速燃料電池汽車在上海和長三角的公路貨運、公共交通、市政服務和港口地區的應用,并支持上海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發展。這些加油站將在短期內使用來自當地化學工業的低排放工業副產品氫氣,同時雙方還將探索長期為這些加油站生產和供應綠色氫氣的機會。[7]
(二)開發清潔能源
殼牌公司將提供長期可持續的清潔能源方案、緩解環境污染難題作為自己的長期目標,并且認識到其作為一個能源公司,要想更有效地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要在短期內提高不可再生能源的能效,并且盡可能地減少廢物和廢氣的排放;同時要積極開發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以便使其在未來代替以往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殼牌公司的在華業務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目標內容,其協助中國開發天然氣資源,掌握清潔煤技術,發展太陽能發電,引進環保的太陽能發電產品,并為可持續能源項目投入大量資金。[8]殼牌公司曾于2000年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結成兩大戰略聯盟,其根據聯盟協議所開發的項目均與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天然氣銷售和煤氣化有關。殼牌的挑戰性任務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開發這些項目,同時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9]
(三)支持公益活動
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殼牌公司積極參與公益活動。2018年,殼牌 (中國)與陜西致道公益服務中心共同啟動榆林清潔能源項目。項目通過與當地村民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將可再生的沙柳轉化為生物質顆粒,替代傳統煤炭。通過推廣新型清潔爐具,實現生物質能源的清潔利用,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并逐步改變廣大村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用沙柳制造的生物質顆粒推廣到市場,還能增加村民的收入,最終促進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及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10]此外,殼牌還倡議并資助了青少年環保實踐教育項目—“美境行動”,該項目旨在增強青少年對環境的環保意識,并培養其環保行為和責任感。
(四)提供減排方案
殼牌公司與中國石化、中國寶武以及巴斯夫簽署了一份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探索在中國華東地區建設開放式碳封存項目的可行性,目的是為長江中下游沿線的各類化工企業提供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的碳減排方案。[11]各方將開展聯合研究以評估項目技術方案,構建商業模式,打造完整的低碳產品供應鏈,并且明確政策支持需求。該項目計劃封存的二氧化碳規模每年可達千萬噸級,建成后能夠將華東地區工業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通過槽船運輸至二氧化碳接收站,再通過短距離管道輸送至陸上和海上的封存場所。區域內的工業企業將借此獲得靈活、高效、一體化的二氧化碳減排解決方案。[12]
三、跨國公司參與氣候治理分析
基于跨國公司存在共同的屬性,可以通過以上對殼牌公司的實踐分析總結出跨國公司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普遍優勢以及其面臨的困境。
(一)跨國公司參與氣候治理的優勢
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進程中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其因跨國經營擁有較大的自由度,同時由于其產品直接面向消費者,跨國公司也擁有較為顯著的社會影響力。
1.資金和技術優勢
眾所周知,作為全球多項重要議題的組織者與協調者的聯合國體系,其日常運轉離不開各國以及各組織、個人的資金援助與支持,資金的缺乏帶來的將會是組織行為能力的減弱和氣候問題解決議程的擱置。跨國公司資金流量巨大且能向如聯合國環發大會等組織提供先進的研發技術指導,[13]這就賦予了跨國公司難以忽視的國際影響力。且由于其雄厚的財力支持以及來自行業競爭的壓力,跨國公司通常是某項新技術或新材料的研發者和使用者,這在為企業帶來盈利的同時也為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事業開拓了新的可能,引導企業積極轉型,采用高效節能的生產方式,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2.跨國經營自由度高
大氣環境是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條件,氣候的問題也不局限于某個國家或地區,氣候治理是全人類應形成合力共同面對的全球性事項。盡管當前環境治理的核心主體是主權國家,但是主權國家及其政府部門往往受其政治屬性和國土邊界等因素所限制,難以在實踐中完全施展力量。而跨國公司則可以脫離國土的限制,通過采取跨國經營的方式,在國際環境合作中獲得某種超越國家的權力,這也賦予跨國公司的生產戰略與經營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從而在氣候治理領域擁有更多發揮作用的空間。
3.社會影響力顯著
跨國公司的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環境下日益增強,國際社會的各類行為主體都受其影響。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當跨國公司提出某項先進的環境保護理念或倡議,并且利用資金優勢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和活動實踐時,就可以在社會上造成顯著的影響力。這不僅有助于直接增強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還可以給當地甚至全球范圍內的其他競爭企業造成壓力,迫使其積極轉變經營理念,加入環保的行列,進而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催生其他氣候治理行動。
(二)跨國公司參與氣候治理的困境
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中的優勢值得注意,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其環保立場不堅定、缺乏國際法地位以及法律的約束等。
1.環保立場不堅定
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跨國公司成為環境破壞者。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大部分跨國公司在投資建廠過程中往往傾向于選擇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政策門檻較低、人力土地價格低廉,對企業的生產和排污標準也缺乏限制,進而不可避免地導致環境有害技術、物質與產品進入東道國,造成當地的環境問題。同時,跨國公司控制著產品與自然資源的貿易市場,極易引發森林破壞、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及利用。而且即使造成社會影響,跨國公司也往往優先利用自身資源通過媒體宣傳等途徑挽回企業形象,通過短暫的補救行動緩和自己與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關系。
2.缺乏國際法地位
雖然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國際環境法及國際法中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跨國公司不是一個法律概念,也并非法律關系的主體,而是公司的集合,盡管母公司和子公司在其本國內具有獨立的法人和非法人主體地位,但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法內更多地來說是一個經濟概念。同時跨國公司不具備參加國家關系,尤其是國際政治和國際法律關系的能力,不能獨立地享有國際法中的權利義務,因此不足以成為國際法主體。即使一些國際公約中會提及跨國公司,但實質上公約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是給國家的,跨國公司不能依據國際公約而直接向國家主張權利,[14]因此難以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發揮更有力的作用。此外,跨國公司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也使得部分學者認為將其作為國際法的客體更合適。
3.缺乏法律約束
在現行的法律結構下,由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難以使用某個國家的國內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而用于調整國家間關系的傳統國際法也不能直接適用于跨國公司,這就導致跨國公司的權利和義務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得到明確。這種狀態無論是對國際社會還是跨國公司都存在弊端,一方面,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需要跨國公司對其生產經營活動負責;另一方面,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實體也需要國際社會保護其權利。[15]
四、結束語
在宏觀層面上,全球氣候治理是全人類需要共同攜手應對的問題,而在微觀層面上,氣候治理是每個國家行為體、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地區城市甚至個人都應參與的行動。在未來,對于跨國公司在氣候治理中的優勢需要發揚和放大,社會各界都應鼓勵跨國公司繼續研發環保新科技,開發利用新的清潔能源,并且利用其對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力來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對于其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來增強跨國公司的環保立場,明確相關的獎懲制度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加強國際層面對其的法律約束,同時強化民眾的知情權,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克服跨國公司的負面影響,使其在氣候治理中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斌.全球氣候治理的復雜困局[J].現代國際關系,2021,378(04):39.
[2] 于宏源.多利益攸關方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動因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文摘,2021(03):34.
[3] 殼牌.殼牌全球氣候和能源轉型政策立場[EB/OL].[2022-12-6].https://new.qq.com/rain/a/20211115A0EUJK00
[4] 盤點2021[J].國際品牌觀察,2022(03):22-23.
[5] 梁燦,寇紫遐.奢侈品牌在華“大眾精品營銷”的行動者網絡模型[J].國際品牌觀察,2022(27):29-32.
[6] 仲蕊.國內氫能企業為何與外資頻牽手[J].中國外資,2022(19):86.
[7] 殼牌.殼牌與申能成立合資公司,將在中國共同建設加氫站網絡[EB/OL].[2022-07-29].https://www.shell.com.cn/zh_cn/media/press-releases/2022-media-releases/shell-and-shenergy-form-joint-venture.html
[8] 崔文華.殼牌在華尋找終極出口[J].招商周刊,2003(47):23.
[9] 陳姝.論跨國公司和可持續發展[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28-29.
[10] 殼牌.能源改善[EB/OL].[2023-04-06].https://www.shell.com.cn/zh_cn/business-customers/shell-energy-china-limited.html
[11] 張真齊,許亞杰,王志遠.“雙碳”目標下 綠色消費成為新風尚[N].中國青年報,2022-11-10(T03).
[12] 殼牌.殼牌與中國石化、中國寶武、巴斯夫合作尋求在中國建設開放式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的機會[EB/OL].[2022-11-04].https://www.shell.com.cn/zh_cn/media/press-releases/2022-media.html
[13] 周政.跨國公司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作用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6.
[14] 慕亞平,沈虹.并非法律關系主體:跨國公司法律地位再探討[J].國際貿易,2002(06):49.
[15] 余勁松.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J].法學家,2003(03):141.
課題項目: 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我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研究》 (項目編號:22CZTJ27)。
作者簡介: 解菲菲(通訊作者),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環境外交;
王龐宵,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環境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