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 邵凱欣 王鵬程

摘要: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我國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以科技為主導的新時期。加強以實際需要為導向的科技精確供應,迅速縮小技術鴻溝,提高科技創新驅動力,推動鄉村和城鄉充分、均衡的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科技、教育等歷史性發展,奠定了鄉村振興事業依托于科技精準策略而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進入新時代,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健全科學的服務保障體系,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技術驅動的鄉村振興之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充分享受農業現代化的成果。本文圍繞科技精準供給對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提煉出相關意見及建議,以為助力新時代我國鄉村振興事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科技創新;精準供給;鄉村振興
2023年中央 “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當前,農村地區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發展不夠均衡等問題比較突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探索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路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的支持、引導,走中國特色的以科技為基礎的鄉村振興之路,這也是當前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文在論述過程中著眼于現實國情,圍繞科技精準供給對鄉村振興事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重點關注其中的有效路徑以及內在機理,以此為基礎提煉出相關意見及建議,為助力新時代我國鄉村振興事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
一、科技供給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性
我國有著廣闊的地域范圍以及豐富的資源儲備,由此形成了可供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但也因不同區域的資源條件與發展水平有所不同,使得不同地域間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強化科技精準供應能力需要在創新驅動、創新引導功能等方面共同施力,這也是當前國內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則,這對于新形勢下農村發展而言具有必要性。科技精準供給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技術服務。國家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然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而科技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能解決傳統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還能帶動新產業的興起。而科技精準供給作為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服務來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技術薄弱是農村發展的一大障礙
我國在科技、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著大量的不足,這使得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農村的科技水平較低,如何在農村推廣新技術、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是農村發展不可回避的難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更多農民開始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機械。然而,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文化程度低、市場信息閉塞等問題,新技術推廣阻力重重。
(二)鄉村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不足
我國國土面積中農村地區所占的比例超過94%,其中的可發展資源類型較為多樣,如土地資源、山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等。然而,因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緩慢,科技供給能力較弱,使得生產力提升速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較低水平,西部地區的農村發展存在農產品 “多而不優”、競爭能力不強、產業鏈延伸不足的情況,不能適應目前消費升級條件下人們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高品質需求。
(三)農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現象日趨嚴重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地域廣、人口多。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較慢,導致農村的發展水平不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底,全國城鎮居民的城鎮化率達64.72%,城鎮戶口居民的比例不到45.4%,仍有約6億人居住在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達到3 046萬。中部、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為2 746萬,占比90.2%。[1]
各地區鄉村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基本達到了城市化、工業化水平,中部、西部地區也有少量鄉村邁入了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階段。但在中西部,農民人口眾多,大部分仍然依賴于傳統農業生產,在生產力方面長期處于低下水平,整體看來,發展遲緩甚至處于停滯狀態,“空心化”嚴重。[2]而在城市中,工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高于鄉村,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遠遠高于鄉村。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農民與市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二、科技供給推動鄉村振興
(一)科技發展奠定基礎
在探索 “科技支農”的過程中,我國在 “三農”領域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自黨的十八大開始,政府積極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文件精神,對科技支農戰略加大投入,高度重視、大力推進。科技、良種供應能力明顯增強,在勞動生產率方面以及科技能力方面均有明顯改善。以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這一數據結果的變化為例,2012年至2017年間,該數據增加了4%,主要的農作物品種實現了基本覆蓋,耕種收體系中有66%可以依靠一體化機械來完成,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先進科技和現代設施裝備支撐農業發展的格局。[3]與此同時,不斷涌現的新品種、技術、模式使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生產競爭優勢不斷積累,農民返鄉創業意愿有所增強。
(二)綜合國力持續提升形成反哺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 “三農”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使科技發展、環境發展、教育發展、產業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均明顯提高,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1%。[4]鄉村建設事業正如火如荼地穩步前進,優質發展要素正不斷回流至農村。
三、科技精準供給驅動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
2023年中央 “一號文件”中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5]從總體目標角度看,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是實現農村現代化。[6]國家現代化建設已經邁上新臺階。它更加依賴于技術的創新。立足于我國的現有國情視角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在不同區域實施過程中的實際需求來看,科技信息的供需通道應進一步暢通,以便科技精準供給效率能夠有所提高,同時可補足技術短板,促進農村農業發展科技基礎的進一步鞏固,引導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搭建涉農科技服務平臺
我國現階段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的轉化問題較多,立足于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打造涉農科技信息供需平臺,并且從國家層面確定該平臺所處的等級,實現信息之間的精準匹配,這被視作實現科技精準供給的前提步驟。[7]
通過暢通供求雙方之間的匹配成功信息的雙向流動而實現信息的互聯,促進技術的轉移和轉換。同時,對不符合的信息,也要及時向相關的信息源進行反饋,使其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查詢。同時,要進一步深入地挖掘和分析數據,分析不同行業、區域在不同階段的供需信息,信息向各個參與主體的報送應準確、及時,并向社會公開。[8]
(二)科技持續創新與精準供給
科技創新被視作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第二階段,此階段應注重綠色發展、高效發展、創新發展,該階段被視作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實力的重要環節,探索構建國家涉農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在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之間建立協同聯絡通道,多方參與創新攻關,從而實現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創新成果的轉化率。[9]
(三)創新與技術供給互動協同
為了實現在2050年成為世界級農業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應將重心放置于鄉村自主創新環節,依托于內生驅動力來實現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一環節被視作鄉村振興工作的第三階段。換言之,農業農村自主創新發展可理解為全面鄉村振興的根本任務。但就現有形勢而言,新時代的鄉村科技創新實力依然處于較弱水平,各類優質創新資源的匯聚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提升自主創新實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0]
四、建設鄉村振興的保障機制
農村發展離不開科技精準供給的有力推動,這就需要從實際層面出發來給予涉農科技創新工作充分重視,真正做到遵循戰略需求,結合不同地區的自身條件,遵循因地施策,促進科技精準供給體系的健全性,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加快戰略實施速度。
(一)“農業強”發展保障機制
根據我國農業傳統強國的國情,目前正處于農業綠色轉型階段,加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科技精準供給、轉化實施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尤為重要,機制的建立可提升科技創新對農業轉型發展所發揮的驅動力,有益于助力農業創新優勢的積累,隨著 “互聯網+”理念與現代化農業事業的進一步融合,生態友好型農業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使得農業發展在品質提升的同時也提高了轉型效率。[11-12]
(二)“農村美”的保障機制
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樹立不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并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政策。在數字農村發展方面加大建設力度,將5G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普遍應用于農業發展方向,同時提高 “互聯網+政務”相關措施的踐行效率,進而真正落實美麗鄉村建設。
(三)“農民富”的保障機制
“農民富”以 “產業興”為基礎,在實踐過程中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的發展需求與現實情況,在科技精準供給強化方面設置不同側重點,促進農民增收。健全現有政策支持體系,對提供關鍵技術、急需技術的精準供應企業的發展應積極鼓勵,提高農產品自身的品牌效應,加大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遵循 “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方法來構建新發展格局。
五、結束語
國家的繁榮興盛離不開鄉村振興事業的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充分保證廣大農民切實享受農業現代化的累累碩果,但在 “三農”領域我國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較弱的振興基礎、較弱的創新能力、創新技術以及不充分的發展形勢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因此,我們應切實將涉農科技創新事業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 “三農”領域開拓創新,完善現有的農業發展模式,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姜珂.中國農村居民的貧困脆弱性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21.
[2] 柳建文.區域發展中的“公平觀”與中國區域戰略的演進[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04):172-18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于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意見[EB/OL].[2021-03-04].http://news.cyol.com/gb/xwzt/articles/2021-03/04/content_K5ZBwumB8.html
[4] 覃志威.鄉村振興視野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94-96.
[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上海農村經濟,2023(03):4-9.
[6] 新華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https://www.rmzxb.com.cn/c/2018-02-04/1952871.shtml.
[7] 孫曉,夏杰長.產業鏈協同視角下數智農業與平臺經濟的耦合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09):92-100.
[8] 蓋凱程,胡鵬.平臺經濟、數字空間與數字地租:一個馬克思地租理論范式的拓展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22(09):38-46.
[9] 采編部,王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按下“快進鍵”[J].中國畜牧業,2022(04):14-28.
[10] 李立國,羅生全,陳亮,等.新時代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向度與實踐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22(06):1-14.
[11] 黃群慧.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戰略內涵與政策體系:基于經濟現代化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1,56(04):4-23.
[1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基金項目: 西南山區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村的戰略研究(編號:2022-XBZD-13-03)。
作者簡介: 喬玉,男,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邵凱欣,女,漢族,云南曲靖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王鵬程(通訊作者),男,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