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Citespace、SATI可視化軟件對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1 165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整合。通過對發文量、發文機構、核心作者、期刊收錄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認為目前學界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熱潮已經形成,主要表現為總發文量與核心期刊發文量呈同步上升趨勢、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陣地的研究團隊初具規模;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及聚類進行可視化分析,認為目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世界意義、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Citespace;SATI;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證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因此,深刻洞悉當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熱點與脈絡,對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雖然目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作了研究,然而現有的文獻與論述缺少可視化的解讀,因此,本文通過使用Citespace、SATI可視化軟件,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的熱點脈絡進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數據獲取
運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方式對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行主題檢索 (檢索時間為2023年3月17日)共得到文獻2 457篇。其中學術期刊文章1 948篇,學位論文44篇,會議報告37篇,新聞報道405篇,圖書22本,成果1項。對2 457篇文獻進行出版年度設置為2012年至2023年后得到1 370篇文獻 (其中CSSCI期刊為537篇),剔除無效文獻后,最終獲得有效文獻1 165篇。
(二)數據分析
將1 165篇文獻以Refworks、EedNote格式分別導入Citespace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與SATI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軟件后,得到一系列的知識圖譜。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還運用了Excel繪制圖表、普賴斯定律等方法分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動態。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統計分析
(一)發文情況概述
發文量是反映該領域研究趨勢的重要指標。總發文量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度,而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則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深度。將1 165篇文獻 (含篇537核心期刊)進行發文量統計 (詳見圖1)可知:2012年至2020年期間的發文量離散程度不大,趨于穩定,但2020年至2022年期間發文量呈爆發式增長,甚至在2022年達到了713篇,這比過去9年發文量累加起來還要多。由此可見,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領域的研究熱潮方興未艾。前后發文量的顯著差異與中央重大會議的召開密不可分。特別是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進一步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進行全面闡述并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心任務。”同時縱觀二者增長趨勢,幾乎呈現同步增長,這說明在文獻總量增長的基礎上,文獻質量也在同步提高,反映了學術界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關領域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同步拓展。
(二)發文機構分析
1 165篇文獻中,涉及總發文機構1 488個、獨立發文機構902個。根據情報學中的普賴斯定律,通過公式Mp=0.749*計算核心機構。分析文獻數據可知,Npmax=27計算得到Mp=3.89,據計算結果得出該研究的核心機構發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共有67所機構。位居前五的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7篇)、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8篇)、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6篇)、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3篇)、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3篇)。不難發現,各地高校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當起了排頭兵,積極推動中國式現代道路理論的探索與研究,但高校內部之間的聯系、互動、合作有待加強。
(三)核心作者分析
1 165篇文獻中,涉及總作者數1 635人,獨立作者1 323人。根據普賴斯定律計算結果認定作者文章發表數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共計56人。發文量位居前7的核心作者依次是張占斌、林于良、董慧、劉勇、張曉明、張艷濤、陳金龍,而其所在的單位均屬于核心機構,分別為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這充分反映出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的研究陣地已初具規模,發文機構與作者呈現出緊密關聯趨勢。
(四)期刊收錄分析
將文獻以Endnote格式的純文本文件格式導入SATI軟件進行期刊收錄分析可知,1 165篇文獻發表于520個期刊上。其中收錄文章在6篇及以上的44個期刊,載文352篇,占總樣本的30.2%。這些期刊多數為前沿理論領域研究影響力較大的期刊,可見學界近兩年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一研究領域有著較為顯著的成果。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熱點與脈絡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經過軟件運行得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詳見圖2)。將Citespace的關鍵詞數據進一步對詞頻熱點進行導出得到表1,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早期文章從宏觀角度出發,在理論層面著重突出中國特色、中國道路及社會主義道路;而當下研究則是從微觀角度著手,結合時代背景,在現實層面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生邏輯、科學內涵及其當代價值。
(二)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關鍵詞聚類代表著目前學者的研究熱點領域,為后期進行主題研究分析提供了參考。通過運行Citespace軟件,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完成了關鍵詞聚類時序圖譜 (詳見圖3)。這些關鍵詞聚類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領域研究的四大方面。
一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的研究。學者主要從生成邏輯、鮮明特征角度出發,闡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韓慶祥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有著深層次的邏輯,其中黨的領導是政治邏輯,人口規模巨大是現實邏輯,主體間的平等是哲學邏輯,新發展理念是理論邏輯,“強國時代”是時代邏輯。[2]二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的研究。主要表現為摒棄傳統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思維,為推動世界發展貢獻中國的積極力量,推翻了歷史終結論。艾四林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是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強大生機的正路,而且是一條超越西方現代化的好路,同時更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的可選之路。[3]辛向陽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蘊含著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以及生態觀,這獨特的 “六觀”對于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影響具有現實意義。[4]三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共同富裕的關系研究。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文豐安認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鮮明特征以及重要目標,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物質與精神、區域與城鄉、效率與公平、共建與共享相統一。[5]四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于安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國大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著和而不同、保民養民等優秀傳統。[6]賴海榕認為,優秀傳統文化中的 “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資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7]
四、結束語
從發文量和期刊收錄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可知,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文獻從2021年呈直線式上升趨勢,核心期刊刊發數量也明顯增加。這說明學界與學者對這一領域有著極大的關注,研究的熱度與深度正在不斷拓展,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從發文機構和作者的可視化分析來看,發文機構與作者呈現出緊密關聯趨勢,多數學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陣地組建了該領域的研究團隊。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一批具有學術引領示范作用的高校,從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的團隊已初具規模,同時也必將掀起全國高校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熱潮;從關鍵詞共現及聚類的可視化分析可見,目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世界意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及與共同富裕的關系探討。雖然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同步發展,但從發文機構來看,各高校 (機構)內部的交流與合作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02).
[2] 韓慶祥,張健.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邏輯:兼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必然性[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3(01):80-85.
[3] 艾四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2,2(01):12-14.
[4] 辛向陽.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六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14(001).
[5] 文豐安.以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與創新路徑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1):10-21.
[6] 于安龍.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蘊、實踐經驗與世界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2(07):73-79.
[7] 賴海榕,鄭濟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J].毛澤東研究,2022(06):23-34.
作者簡介: 楊光,男,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