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盧星舟

摘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蘊藏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瑰寶,映射出華夏民族的優秀精神面貌。現代國家交往中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科技、經濟,還有軟實力的全方位較量,軟實力是國家保持長久優勢的基礎力量,而傳統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早已成為共識。本文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成內容和傳統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就如何創新創建文化軟實力給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國際話語權;國家軟實力;軟實力的作用
世界格局在全球化影響下正在不斷涌現出新的特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競爭更加多維化,而文化軟實力之間的比拼顯得愈加重要,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文化軟實力一方面是對綜合國力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以及文化自信的寫照。如今國際交流更加頻繁,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發揮我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成為研究熱點。[1]當前,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已經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全面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我國文化交流體制機制尚未完全適應時代大環境,文化產品輸出與競爭力的形成還在發展階段,傳統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能力相對還比較弱。[2]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探討傳統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交流中的具體作用,給出相應的優化路徑。
一、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內容構成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道德體系的形成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引導我們正確的精神文明取向,在新時代不斷發揮著促進社會進步、促進個體全面成長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國家核心文化精髓的關鍵內容之一,體現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基礎性理論。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人民的理想信仰,是在我國數千年傳統文化基礎上演化和創新形成的成果。悠久的歷史沉淀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努力建設適合人民、適合國家發展路線的價值觀始終是我們獨特的人文情懷,這是我們傳統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不管在未來發展的哪個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將始終引導著我們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不斷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互融合。[3]
(二)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這一文化寶藏可以作為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石,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優勢,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其來源是中國文化傳統和思想文明體系。從歷史變遷的維度來看,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擁有不同的載體,這些載體富有鮮活的生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著華夏民族的精神品質;從實踐的維度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海納百川,不僅蘊含對宇宙奧妙的探索精神,還飽含豐富的人生哲理與人文情懷、人生意義與人性真理、發展理念與進步思想。這些精神要素在幾千年中一直對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華文化是一種跨越了時空限制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始終追求的崇高理想。古代的璀璨文明孕育了國家的概念,包含一致認同性的民族精神,囊括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家國理念。在生活中凝練經驗,從經驗中提煉智慧,中華文化在演變中不斷升華,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政治理論而言更是有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在現代國際交流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成為了我國外交的基本準則,從處事哲理中提取國與國交往的深刻真諦。[4]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與理論思想武裝了我們的頭腦,在國際交往中用實際行動踐行禮儀之邦、開放之制的民族魅力。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體現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真實寫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于任何自然的內在關系論述都集中在 “平衡”二字,強調保護環境與環境平衡,這為現今形成的合理開發與生態恢復理念不謀而合。可見,即使到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過歷史的長河,攜帶著厚重的精神積淀,依然可以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形成新時期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為中華民族提供持久而強大的精神支撐。
二、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
(一)增強我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獲得世界尊敬和支持,以及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發揮其獨特魅力的關鍵。[5]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在全球輿論和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那么它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鑒的榜樣。如果國家的國際形象不佳,即使他們的立場和政策是正確的,也很難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如今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關注的焦點。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影響力,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提升吸引力,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國,更加愿意學習中國文化,更加愿意與中國打交道。從而瓦解那些試圖以威脅論來抹黑我們的卑劣陰謀。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人、國與國交流的中庸之道,以濃厚的文化氣息凸顯我們在國際事務當中的正面形象,并通過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文化吸引力來實現這一目標。
(二)更好地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世界的日益一體化,不同的思維模式開始交流,西方國家認為,這正好為他們的意識形態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他們開始積極推進 “新霸權”以及 “和平演變”,以推廣他們的文化產業、實施他們的文化侵略。為了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應始終堅持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從而化解危機。文化在國家安全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發展,它的存在和發展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未來,它將會深深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之中,構建起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從而保障我們的未來。當我們面臨中西方文明的競爭以及各種新的文化觀念的挑戰時,我們必須加強文化保護,以確保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免受外來文化的侵害。[6]
(三)維持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平衡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市場經濟的飛速崛起,不僅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經濟穩定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依靠著廣闊的市場、不斷進步的制造技術、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中國已走在先進制造業的前列。然而,中國的國際地位依然與自身愈加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不匹配,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豐富的內容對外國人士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如 “中國功夫”“孔子學院”等諸多海外文化輸出載體都體現了這一點。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在傳播能力、宣教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極大地促進我國軟實力的提升,從而實現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平衡。
三、基于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加強策略
(一)推動與新技術的融合
博物館是文物保存、展覽、維護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場所。基于實物展覽配以文字介紹的傳統文物展現形式缺乏靈動性、吸引力。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其為基礎,可以打造數字化、智慧化的現代高科技博物館,全面模擬應用影像學、多媒體技術,讓 “沉悶”的博物館氛圍活躍起來,借助圖片動態展示、視頻播放、場景模擬等諸多手段調動參觀者的興趣和學習欲望。例如在數字和智慧博物館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參觀者在模擬現實中碰觸文物,領略古人的智慧與生活景象,打破時空的限制讓文化的力量越過千年沖擊人們的心靈。現代人可以借助AR技術暢游在浩瀚的歷史遺跡海洋當中,感受最真實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美,華夏文明精神的精髓。傳統文化在與新技術的融合中脫下了高高在上的外衣,與觀眾更加親近,更能散發強的文化軟實力。在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應用數字技術,以 《清明上河圖》為基礎,讓靜止的畫面 “動”了起來,把古代市井街道人頭攢動、煙火味十足的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讓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我們應該在各個地區設置多個博物館,提供多種類型的信息,包括視頻、圖片、資料、三維模型,以及三維虛擬文物瀏覽,讓人們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觸摸來感受古老的文明。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出現,它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博物館的發展,而且還極大地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它將多樣的、有趣的、充滿活力的內容融入博物館的設計之中,從而有效地增加了參觀者的人群,也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可以說,新媒體藝術不僅僅只是一種將數字技術與網絡媒介完美融合的創意,而且還擁有獨一無二的魅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藝術已經成功地將思想和理念融入數字化的表演中,從而使作品的真正含義和價值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達。通過參加新媒體藝術活動,我們可以在多種不同的視角和觸覺上接觸到作品,并且可以通過交流和互動來深刻理解它們。
(二)借鑒與吸收先進理念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充滿了各異的特色,從各個國家吸取經驗教訓,發展自己的獨特文化傳播形式。五千年來,中國一直秉承著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汲取外來的優秀元素,融入自己的傳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富含本土元素的文化。若沒有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那么僅僅依靠一種文明是無法取得成功的。歷史經驗表明,通過拓寬國際貿易,加強國際合作,可以縮短探索的周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并取得更多的成功。例如,中國在引入先進的制造業、推廣先進的管理模式、構筑先進的工業園、推動現代農業、推動互聯網經濟、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和智慧拼搏。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全球范圍內汲取精華,勇于接受新的思想,并將其融入我們的國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充分利用全球的資源,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中華文明的悠久歷程證明,擁抱變化才能獲得更加強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源于對外的包容。歷史證明,要想取得國際地位,就必須掌握最新的知識,并且要與時俱進,以便在國際舞臺上保持領先地位。中國的傳統文化擁有很高的接受度,它源自各種民族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一直致力于與國際社會進行廣泛的合作。我們相信,只有當我們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才能真正實現跨越國界的繁榮。中國將始終致力于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學術型國家,無論其發展達到何種程度,我們將繼續謙遜地從全球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并且采取一種更具寬廣視野的方式,與全球其他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持續推動國際化。
四、結束語
傳統文化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維護國家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培養民眾愛國精神,增強國家全球競爭力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探究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的創新與文化軟實力的構建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軟實力構建的作用,從技術創新與經驗借鑒兩個層面考慮給出了一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動國家軟實力創新發展的策略,期望對相關領域工作者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 舒伯陽,馮婉怡.基于旅游業協同促進的文化軟實力建設[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3,8(01):57-69.
[2] 洪曉楠,翟思羽.基于CiteSpace的我國文化軟實力知識圖譜分析[J].文化軟實力,2022,7(04):85-96.
[3] 陶建杰,尹子伊.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實證評估與模擬預測[J].未來傳播,2021,28(04):14-23+120.
[4] 付業勤.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地文化軟實力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03):27-43.
[5] 舒俊.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述評[J].實事求是,2019(02):62-69.
[6] 孟獻麗.“文化自覺”視域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探析[J].文化軟實力,2017,2(01):31-35.
作者簡介: 張珂,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傳統文化;
盧星舟,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