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城鎮化規模的擴大和青壯年勞動力向戶籍地以外地區人員流動數量的不斷增加,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隨之出現的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會因為父母的缺位而產生心理孤僻等心理問題,也存在出現一定的行為偏差且學習成績差等教育問題。這兩類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缺失。基于此,本文從文化視角出發,調查農村留守兒童文化缺失的現狀,提出通過多媒體、文化下鄉、教育三種途徑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水平,幫助他們進行文化自救,保護農村留守兒童追求文化知識的權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留守兒童;文化自救
根據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的父母雙方均離開農村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其中一方留在農村且尚有監護能力的不屬于農村留守兒童范圍。[1]目前大多數學者都將注意力聚焦于鄉村經濟建設,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研究相對較少,對鄉村留守兒童的文化建設研究更少,更多的是關注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隨著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文化水平也要得到提升。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構建文化基礎,助推鄉村文化的發展,探索鄉村留守兒童文化自救的策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國民素質。
一、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文化缺失的現狀
1.心理不健康,性格易孤僻
農村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缺乏情感溝通,有些不良情緒無法及時排解,長期積壓,便會產生心理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留守時間越長越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暴躁、自卑、敵對等負面心理問題。[2]具體體現為:內向、性格孤僻,行為不當、言語粗俗、暴躁等。他們在情感中也比較冷漠,常常獨來獨往。
2.沉迷電子網絡,學習較差,輟學率較高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跟老年人共同生活,而老年人文化素養比較低,對孩子缺乏管教,很多外出務工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陪伴的不足,會給孩子買一些電子產品,比如手機,為了能更加方便且及時地與孩子溝通聯系。但是孩子拿到手機后沉溺于網絡游戲,無心學習,久而久之,造成惡性循環,最終輟學,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二)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位,家風傳統缺失
父母和孩子長期分開,見面的機會很少,所以家庭教育缺乏,孩子情感上也有缺失。父母關懷的缺位,讓他們缺少安全感和家族溫暖。無論留守兒童跟隨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還是寄養在其他親戚家里,他們都缺少家庭的歸屬感,這種情況會使留守兒童形成自卑的性格,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一般都會存在 “養”重于 “教”的錯誤觀念,家風、鄉風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導致本土文化產生斷裂。
2.師資力量不足,學校教育缺失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在教學內容、方式、過程等方面較為系統。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可以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要,但是,農村的學校教學基礎設施落后、教學條件差。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夠,有的學校才一兩個老師,老師的工作量大,很難將心思花費在每個學生身上。學校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3.網絡文化引導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離不開網絡,但是網絡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尤其對青少年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而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5—14歲這么一個缺乏自制力的階段,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沉迷網絡游戲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很多農村留守兒童早早輟學的原因便是因為沉迷于網絡。
二、農村留守兒童文化自救的途徑與策略
(一)挖掘本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1.講好家鄉故事
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遞需要青少年,他們是未來的希望。如何讓農村留守兒童繼承和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講家鄉故事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完成了對文化的收集、感知、接受和理解。通過帶領農村留守兒童觀察鄉村、了解鄉風鄉俗,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認同文化,體驗鄉土文化的魅力。例如,山東臨沂是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讓本地的農村留守兒童走入革命根據地,了解英雄的偉大事跡,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2.誦讀地方經典名著
中華傳統文化蘊含了中國歷代能人志士的優秀思想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寶貴資源。新時代的青少年要堅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讀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等名著可以使我們明辨是非,提高修養,因為它們集結了古代圣賢的智慧;讀 《滕王閣序》 《蘭亭集序》 《岳陽樓記》等散文,可以使我們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因為它們匯聚了體驗人生的美好;讀 《離騷》我們體會到了屈原的愛國情懷,在偉人身上我們還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氣節;讀唐詩宋詞元曲等朗朗上口的詩詞,我們體會到了獨特的詩歌魅力。這些經典民族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豐富了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
(二)高校與地方銜接,構建志愿幫扶機制
1.制定長期規劃,建立工作機制
農村留守兒童是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鄉村的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及產業振興等諸多方面,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要致力于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服務,這是鄉村振興順利推進的關鍵一環。[3]高校首先要承擔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責任,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狀態是一直變化的,而每個人的特點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就要保證志愿幫扶的質量。這就需要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制定可行的長期計劃與工作機制,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特點和性格特點,堅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則,確保真正幫扶,給予農村留守兒童實質性幫助。
2.豐富內容,提供全方位教育幫扶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綜合性的教育。因此,在志愿服務期間,要多為農村留守兒童開設一些活動,豐富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全角度的幫扶。此外,還要多注重他們的心理教育,及時幫助他們排解不良的情緒,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且積極的生活態度。
3.擴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幫扶氛圍
高校可以通過公眾號、微博或者開通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專題網站,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熱潮,積極開展幫扶志愿行動,另外也可以聯系當地的電視臺等進行宣傳和報道,提高高校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影響力,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
(三)保障文化信息獲取權益
1.加強文化類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提高農村的信息服務水平,國家推出了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留守兒童文化之家”“農家書屋”等多項援建工程,對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些基礎文化設施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了學習的空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文化之家,通過兒童之家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心靈慰藉、輔導學習、生活幫扶、安全教育等具體項目。按照幼兒園區域劃分的模式為農村留守兒童設置不同的興趣場所,較好地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
2.傳播民俗文化
文化的學習在于耳濡目染、感染和熏陶,因此可以加強民俗產業的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發揚民俗文化。當今,很多鄉村有著自己多年流傳下來的民土民情,如婚喪嫁娶文化、拜年文化,盡管人們對這些文化的看法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當然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外,應保持對當地文化的認可感、自豪感,以飽滿的熱情主動加入到鄉村文化的建設上來。成立鄉村閱覽室、圖書館,在閱讀服務的過程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4]
(四)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功能
1.合理利用網絡和手機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很多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甚至耽誤學業;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資源互通。網絡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方便地交流溝通,對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更是一種快捷的溝通方式,所以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合理利用網絡和手機,趨利避害。
2.加強情感溝通
近年來,網絡發展迅速,現在基本上每人一部手機,縮短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以家庭作為核心,學校與家庭結成幫扶對子,積極解決與農村留守兒童相關的各類問題,引導社會各界伸出援手,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五)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處于中小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非辨別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易沖動、愛模仿,如果學校的法治教育跟不上,兒童法律意識欠缺,那么就很可能會誤入違法犯罪的歧途。所以為了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率,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學校法治教育一定要受到重視。[5]
首先,教師要發揮能動性。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學校,而教師是知識最主要的來源。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尚未健全,監護人又長年不在身邊,不能及時幫助他們辨別是非,教師要勤于與農村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并加以疏導。
其次,教師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意識的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教師在對他們進行法律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要寓教于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開展以法律知識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引發學生的警惕,或者邀請一些法律專家開分享會,并組織學生開展法律類的知識競賽,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
最后,教師要將法律知識融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農村留守兒童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導致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學校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教師需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加以補充,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人格。教師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道德教育,還可以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英雄事跡為榜樣,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最后將其內化為農村留守兒童個人的道德素養。
三、結束語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問題,是城鄉差異化發展的階段性產物。當前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他們關系著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關系著鄉村未來的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自救,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多元主體齊心協力,共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解讀[J].中國民政,2016(06):41-42.
[2] 廖傳景,吳繼霞,張進輔.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3(03):88-97.
[3] 郁靜嫻.重塑鄉村活力 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愛[N].人民日報,2021-07-09(019).
[4] 楊愛青.文化扶貧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1):146-147+149.
[5] 楊彬.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的法律保護[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3(07):39-40.
作者簡介: 常嘉欣,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