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潔 周曉荷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互聯網+”的應用能夠將行業內外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全新的思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將“互聯網+”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融合,促進基層社會治理路徑完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現狀、參與機制和發展模式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探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的構建貢獻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治理;社會治理;服務機制;路徑探究
一、大學生參與路徑探究的必要性
隨著青年一代素質能力的提升,大學生志愿者投身基層社會治理呈現 “井噴式”的發展狀態,為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能量和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結合,對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參與基層治理具有獨特優勢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志愿者作為社會中的積極群體,更多地活躍在高校中。較其他群體而言,大學生志愿者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具有與其他群體不同的眼光、思路和更加廣闊的未來。其年輕、活力以及具有創新性和發展性的思維更有利于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性以及組織性的提升,能夠調動基層社會的活力,對國家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大學生主體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基層治理需要這群有組織、有信仰、有知識、有活力的人群參與。
(二)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路徑不完善
近年來,由于社會政策普及不到位、社會保障不充分、社會認可度不高、參與路徑單一、志愿服務形式匱乏等問題,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不甚理想。絕大多數受訪者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治理機制了解較少,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支持度較弱、大學生志愿者缺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途徑且在實踐中重行動而不重聯系。具體表現為:“互聯網+”意識的欠缺,工作啟動難、推動慢、效果差;“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互聯網+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滯后,[1]平臺質量參差不齊,缺乏頂層設計,資源分配不均,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
(三)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需要
在社會治理結構中,基層矛盾焦點更為集中,情況更為復雜。隨著基層社會治理形勢的變化,人民群眾的融入和表達需求更加迫切,社會活力不斷被激發,這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因此,從理論與實踐上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吸納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對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志愿服務群體之一,對于群眾的需求表達有著更為突出的優勢。大學生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能夠扮演更加豐富的社會角色。針對目前基層治理中呈現的主流群體參與缺失問題,充分挖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治理能量,使之成為基層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是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者投入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大學生志愿服務已涉及搶險救災、醫療健康、社區建設、環境保護、文體賽事等多個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使用好、發展好、維護好大學生志愿者以及互聯網力量,使之更加有效地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繼承傳統模式,探究創新路徑
1.志愿組織層面
現階段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呈現積極性不高、組織性不強、專業性較低等情況。因此,在發揚現有治理模式的基礎上,要注重加強組織建設以及對大學生志愿者思想和行為的培訓。這就需要明確傳統形式下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的黨團引領歸屬,發揮黨建的政治引領功能,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指明方向,以黨建帶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有序地實施。在組織內部建設方面,應當建立嚴格的培訓、考核、激勵和監督機制,對大學生志愿者采取科學的培養模式。此外,要加強對協會內部大學生志愿者的特長、性格、技能等信息的收集管理,定期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動員會、培訓會、布置會、總結會以及表彰會,切實做到人事匹配,并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基層治理服務行為和結果的內部監督,保證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規訓志愿者的言行舉止,使大學生志愿者真正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力量。
2.學校層面
韓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高校將志愿服務精神的學習列入教學課程。[3]法國、美國等國家也明確規定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或其他類型的社會實踐是畢業的必需條件。由此可見,他們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自覺參與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在學校課程培養中傳輸社會主流思想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我國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相關精神、技能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重視大學生實踐教育中的主體意識培養。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志愿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校、院各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建設,并做好定期的監督指導,加強學校對協會成員的扶植以及保障建設。
3.社會主體層面
創新基層治理制度和體系建設,要在吸納大學生志愿者主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好社會治理主體作用,通過積極聯系社區、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等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基層社區志愿服務基地,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提供必要的渠道、資源、培訓和監督,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實現社會治理的規范化。此外,在鏈接多方資源打造基層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組織大學生基層社會治理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要注重綜合考量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服務對象、服務領域、服務條件等要素,不斷創新基層志愿服務治理內容,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創建個性化和品牌化的志愿者項目,實現服務效果的最大化。
4.政府層面
美國 《國家和社區服務信托法案》明確要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撥款金額和資金分配;《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也提出,要提供學習和培訓條件,為滿足條件的志愿者授予學分和教育認證,為優秀的畢業生志愿者提供就業安置幫助。[4]這些方案的出臺,都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能夠吸引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結合我國實踐情況,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指導機構、制定相應的大學生志愿者基層治理規范、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相關的社會支持和保障政策、明確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法律地位等方式,調整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項目的具體方向,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保障度,調動大學生志愿者真正參與其中的積極性。此外,政府還可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項目購買、場地供給、人才培養等方式加大對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扶持力度,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志愿者更深入有效地參與基層治理。
(二)推進服務信息化發展
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志愿者協會應積極引入大數據技術相關手段,借助新時代的創新服務機制,結合傳統組織形式,構建涵蓋基層不同群體的資源庫,打破條塊分割、信息阻隔的基層治理現狀。在傳承傳統的大學生志愿者協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打造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基層社會綜合治理平臺。
1.加強宣傳及監督
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拓寬宣傳途徑,綜合運用新聞媒體、報紙、電視宣傳、自媒體等媒介,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理念、優勢、成效進行動員和宣傳,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普及志愿服務知識,為有意愿的大學生志愿群體提供更為完善的參與機制以及信息支持,提升大學生志愿者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在公眾中的普及率和參與率,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基層社會發展建設的社會氛圍,促進大學生志愿群體基層志愿服務向好向深發展。此外,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管機制,改善媒體監督方式,確保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形成大學生志愿者廣泛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優良社會風氣,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基層社會志愿服務體系,促進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不斷與時俱進。
2.加強日常基層治理精準化
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可以根據注冊大學生志愿者的所在地區、專業能力等信息與資源進行精準調配,設置專門的基層網格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保證每位大學生志愿服務隊成員的時間互補,相互間的時間分配能夠保證日常工作不沖突,素質能力水平均衡。在此基礎上,每個基層網格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應該設置大學生志愿服務隊隊長一名,負責與基層網格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以及配合,對日常的基層網格社會治理內容、基層常規的事務以及長期需要關注和服務的對象進行服務和管理,對所在的網格內對象進行定向服務對接,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矛盾,把功課落實落細,把矛盾解決在問題產生之前,確保基層任務有效實施。
3.精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通過開發專門的志愿服務基層程序軟件,設置志愿者和普通用戶雙重注冊身份。大學生志愿者可以在注冊時勾選自己更傾向參與的服務內容,基層社會群眾以及基層社會組織也能夠在平臺上選擇自己需要的服務項目。在雙方發布需求信息后,平臺會通過大數據運算,對用戶需求的核心內容進行審核篩選,依據大學生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優勢特長、服務范圍以及受助群體需求等多重因素,制定專項需求目錄以及服務目錄,并將服務項目具體內容精準發送給所有符合條件的志愿者,而收到信息的志愿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是否 “接單”。如果個別 “訂單”出現有緊急需求或者 “訂單”長時間無人接單的情況,大數據會將這類 “訂單”直接反饋到基層工作人員,由基層工作人員直接聯系相關人員組成應急服務隊。為了更加有效地服務基層群眾,軟件主頁還應該設置應急專欄,標明相關區域負責人以及大學生志愿服務隊負責人的信息和聯系方式,有效規避因為救助不及時造成的損失。此外,平臺的建設要重視大學生志愿者的信息保護,招募專門技術人員,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更為精密的數據保障。
三、結束語
志愿服務在社會發展中起到催化劑和黏合劑的作用,能夠幫助培育社會治理過程中欠缺的公民意識和主體責任,拉近社會成員彼此距離,促進社會團結和治理和諧。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基層治理主體的新生力量,其能量的挖掘對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承并創新相關路徑,形成多元共建平臺,能夠拓寬信息收集的渠道,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提升高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與專業性,增強社會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接受度,同時能夠對大學生志愿者、相關的志愿服務組織起到一定的監督約束作用,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志愿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大學生志愿者基層社會治理路徑的發展,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繼續挖掘引導,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社會變化,分析其中的復雜聯系,不斷提高精準度和專業度,最終形成各方合力,實現在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基層社會治理路徑的優化,形成黨和政府保障好、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資源鏈接能力強、互聯網與大數據不斷發揮優勢、大學生志愿者參與主動性和專業性高的良性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郝彬山.“互聯網+基層社會治理”的優勢與思考[J].山西青年,2020(09):246-247.
[2] 陳俊峰,司海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再認識與機制創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0):73-76+84.
[3] 王秀華,閆春曉.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的借鑒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3):90-93.
[4] 王麗玲,曹冉,王瓊.高校圖書館吸引專業志愿服務的路徑與方法研究:基于國外高校專業志愿服務的調研[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05):35-44.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創新訓練項目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S202210212017)。
作者簡介: 李思潔,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治理;
周曉荷,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