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珂 杜 薇
(無錫太湖學院,無錫 214064)
一直以來,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是國家與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一個公共性話題,它牽動著每一個家庭,更關系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前景。高校大學生群體的高質量就業,在新時期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在匹配各個學校的實際需求與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分析功能實現對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的有效合理規劃,這既與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充分契合,更為實現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和智庫基礎。
新時期大學生在就業問題層面存在多項種類劃分,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慢就業”現象進入人們的視野。當然,“慢就業”的出現與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的工作愿景和現實職場情況不相符合有一定的關系,而以“慢就業”為代表的此類擇業觀也深深阻礙了新時期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的步伐。現如今,這種現象的出現包含多種原因,通過大數據平臺,我們得知當代大學生對于就業崗位的選擇趨向理性,以及各地區的就業服務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的發展進程與速度。
除此以外,通過網絡數據平臺,我們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無論從國家還是高校角度,對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工作都保持高度重視的態度。例如,一部分高校從大一階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這類課程貫徹一個學期,是一項重要的公共必修課。與此同時,很多院系、學生會在大二階段會組織和籌辦職業生涯規劃類的競賽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職場工作的氛圍。進入大三、大四階段,職業指導課的上課頻率與力度不斷加強,各種校園招聘會也如雨后春筍般來襲,大學生可以通過線下講座、線上宣講等渠道了解第一手的招聘信息。雖然各高校與大學生在對于就業信息的掌握與自身實踐水平的提升都得到了一定的檢驗,但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依然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的理想目標。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傳統意義層面的就業指導在服務水平面、個性化定制、實施效果與質量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通過大數據分析,各高校及大學生群體必須充分了解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轉化傳統就業思路灌輸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與鋪設數字化平臺,對當下就業形勢與用人單位需求具有清醒的認知,這也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以大數據為切入口,對就業指導工作課程與思維的有機嵌入有利于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水平。
雖然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受到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標志著高等教育已經呈現大眾化普及態勢。但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必然導致大學生群體數量驟然上升,以及相對應的目前全球經濟缺乏增長動力和經濟下行情況的出現,勢必會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角度,阻礙高質量就業目標的實現。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可得知,現如今大部分高校對職業指導課的開設與學習尤為重視,但總體來說,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并沒有契合市場的需求導向,仍是以學生為主體,忽略了各類市場主體對于用工需求的考量指標與目的,課程內容也較為枯燥乏味,基本只是涵蓋簡歷的制作與面試技巧的應用,在對大學生群體職業素養的塑造層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就業指導課程中實踐部分的薄弱,也造成了學生能力與實踐要求出現一定的落差。眾所周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尤其在大數據時代,社會信息化的日新月異為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提供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在促進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的過程中采取市場化手段解決就業問題,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普遍共識。但現如今,大學生群體在高校學習的文化知識還是偏向理論性,實踐性課程明顯存在科目數量和課時數量較少的情況,學科的應用性價值和市場化導向還需進一步增強,長此以往致使大學生群體在選擇就業時僅僅局限于人力資源市場的渠道,沒有通過大數據分析匹配自身與就業崗位的適合度,而這種“就業難”與“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抑制了大學生群體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進程。除此以外,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存在教學大綱陳舊、數據統計已經過時的現象,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學生的能力素質與就業實踐要求產生一定的落差。
眾所周知,現如今大學生群體在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進程中遇到了眾多阻礙,既有社會和高校在就業指導模式層面存在單一化原因,更有海量資源與信息整合存在錯位的原因。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指導方面的課程呈現雨后春筍般的態勢發展,無論是高校官網,還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就業招聘會與講座,都體現出海量信息化特征,但總體來說,在實現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層面,各個高校所采取的手段方式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對于大數據分析功能的運用也存在短板,長此以往無法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角度推進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工作的進展。大數據時代就是以社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為重要目標,它具有數據量龐大、種類繁多、價值含量高、時間效率與實際效果優良等重要特征,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讓大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獲取與自身相關的求職信息也是一道難題。在各種就業招聘信息已實現共享化的今天,對海量資源進行智能化匹配與個性化定制,成為大學生群體高度關注的問題。
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在教學指導層面缺乏針對性與創新性,長此以往,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忽視群體指導與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眾所周知,大部分高校依然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思路與模式,對大學生就業實踐環節能力的提升與考察較為欠缺,未對他們的綜合素質與創新精神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自身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在離開學校這所“象牙塔”時,還能憑借自身過硬的本領與才干找到心儀的工作;反之,另一部分大學生因自身的各種原因,其生理與心理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與壓力,未能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總之,在社會信息化與網絡媒體化日新月異的當下,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與獨特個性已得到極大釋放,價值觀趨向多元化,思考問題的角度逐漸現實。因此,社會與高校對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的個性化精準服務與指導層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無論是職場規劃、“一對一”VIP 精確指導,還是“點對點”個性化精準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進行質變與提升。
伴隨著行業內部的競爭加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校與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思路和模式也需要加強進一步轉變。在大數據時代浪潮下,只有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創新精神與綜合素質,才能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如今,“00 后”已經在我國的大學生群體中占據重要地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作為時代的鮮明群體,在思想觀念領域擁有一些嶄新的特征。因此,社會與高校在尊重行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在優化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大學生的個性與才能進行充分的釋放,做好行業統籌和崗位匹配的工作。除此以外,在人才培養的思路層面,各個高校必須堅持把關定向、統籌指導的作用,從大一至大四階段,做好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工作,開展關于簡歷診斷、職場模擬、商業挑戰賽等活動,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工作的順利進行。
無論是校企合作機制的改革,還是課程內容層面的改革,都必須堅持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性。用人單位與高校應該緊密加強業務往來和合作交流,企業在對發布的招聘信息進行精準化推送的基礎上,高校必須及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手段與信息化常態方法,對大學生與招聘崗位進行精準匹配。高校在加強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要求企業在宣講會或者實操課程的展示環節,讓大學生充分認識該企業的相關管理知識、職位要求、業務實操等重要內容,為實踐能力的提升和未來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企業可以通過一些智能化、數字化的雙選會,提高大學生群體對就業活動的參與意識。高校還應履行好統籌指導的責任,充分打造線上高質量就業應用平臺,發揮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將高質量就業打造得更為智能化與系統化。與此同時,高校與企業在合作機制層面也可以進行一系列的創新,盡可能發揮企業就業資源整合與大數據智能算法應用的作用,為大學生群體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提供技術平臺優勢。
一方面,高校應該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學生信息、就業系統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平臺,學生通過登錄這一平臺,了解當前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就業的發展形勢或者國家提出的一些新政策等。另一方面,學生借助數據平臺能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一些就業信息,如與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相符的就業信息。由此可見,學生通過數據平臺能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用人單位的需求,對市場就業形勢有所把握,解決之前學生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出現的安全問題和難以篩選的問題,幫助學生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還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建立正確的就業職業規劃。另外,該平臺的搭建有利于用人單位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其他方面的素養等也有基本的了解,從而實現雙贏。
就業是高校大學生邁入社會開啟新的人生征程的第一步,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完成學業進入社會的必然選擇。從學校層面看,就業指導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足加劇高質量就業受阻現象的蔓延。受公共衛生事件和經濟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用工需求壓力增大,招工難現象更加突顯,這無形中讓企業招聘活動提前。為了更好應對企業招聘活動的提前,學校就業工作部門應提前做好針對畢業生求職方面的指導與服務。大學生群體數量的不斷增長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他們在職業定向、職業規劃、計劃執行、求職信息搜集等方面都顯著落后于“常規就業”群體,通過這些跡象可以將他們盡早甄別出來。通過提前的求職指導與服務,盡早發現和篩查出大學生群體中慢就業、就業難的人數,針對性開展幫扶指導。可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期末或大四上學期初開展簡歷嘉年華、職業形象嘉年華、求職面試大賽等系列職業輔導活動,邀請優秀畢業校友、業界資深人事進校園等,為同學營造良好求職就業氛圍和求職經驗技巧分享,提升畢業生求職就業意識。
此外,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就業難和“慢就業”的雙重困難下,開展就業工作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大弘揚奮斗精神的宣傳與教育,在師生中尋找奮斗典范,使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構想未來職業前景,投身奮斗實踐。實施側重點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鼓勵學生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去投身基層建設。輔導員還要加強法律常識的滲透,通過案例分析、常識分享等方式幫助大學生維護合法權益,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契約意識,正確認識就業協議書、勞務合同等對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雙重約束,減少盲目簽約。提早摸清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和求職意愿,建立“一生一賬”工作臺賬,實施“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指導。
為促進我國大學生群體高質量就業發展,要加強就業形勢分析,引導“慢就業”畢業生和學生家長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盡快走向適合自己的崗位。用人單位處于就業市場的第一線,能夠及時掌握行業和市場發展新動態。因此,應定期邀請企業進校開展不同行業的就業形勢分析報告,幫助大學生群體更好地了解最新行業動態和就業情況。通過積極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研,引導畢業生及時調整預期,轉變就業觀念,及早就業。此外,還可以通過搭建創業平臺緩沖帶,讓大學生群體勇于實踐、勤于思考、激發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有效緩解勵志就業學生的焦慮情緒與焦急心態,盡快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