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代建明
摘? 要: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沿黃部分盟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在努力做好“開源”“節流”工作的同時,更需要在“盤活”方面做文章,加快完善區域性水權交易平臺,創新水權交易機制,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整體效率。
關鍵詞:水資源? ? ?水權交易? ? ?水資源配置
按照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關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工作安排,聚焦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先后赴包頭市、阿拉善盟和烏海市開展了“破解沿黃部分盟市工業園區水資源短缺難題”的專題調研,圍繞解決沿黃部分盟市工業園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提出建議。
一、基本情況和面臨的問題
內蒙古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水資源稟賦差且時空分布不均衡、用水結構不合理并存,東部地區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水資源量占全區65%以上,而人口較為集中、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黃河流域水資源量僅為全區水資源總量的10%左右,黃河流域農業用水占比為75%,黃河干流農業分配了93%以上的初始水權,工業的合理用水受到擠占,水資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包頭、烏海、阿拉善等沿黃盟市的工業發展。目前,內蒙古水資源開發利用已達到國家管控指標上限,已經沒有新增加水量的空間,為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沿黃部分盟市積極推進生產工藝節水改造,加強中水回用,開展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水權轉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資源的剛性缺口仍然較大,導致部分招商引資項目因為缺少用水指標無法落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水資源剛性缺口較大
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阿拉善盟2023年現有工業用水指標3880萬立方米/年,每年用水指標缺口為40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騰格里產業園現有工業用水指標已全部分配到各企業,已投產項目、在建項目和2023年擬建項目每年工業用水缺口達到600萬立方米。阿拉善高新技術開發區現有黃河水指標2000萬立方米/年,已全部分配給開發區內企業使用,有近70個項目因無水指標或缺水指標無法滿足生產和建設需要,每年用水指標缺口達到2000萬立方米左右。受用水指標短缺影響,部分高質量的強鏈補鏈項目無法正常落地,同時也制約了現有企業的后續發展。
包頭市水資源剛性約束問題也十分突出,近年來,包頭市加快發展硅材料、稀土精深加工等產業,引進了一大批光伏材料、稀土新材料生產企業,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2021年超取黃河水1.08億立方米,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包頭市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采取了用足用好凌汛期生態分水、工業節水改造、實施農業灌溉節水改造項目等一系列措施,但仍然存在較大缺口,2023年僅11家重點光伏企業新增用水量3000萬立方米,受缺水、水質不達標等因素影響,切片、組件等高附加值環節不得不轉移到浙江、江蘇等地區,造成原料供給端與成品端、成品端與市場端的錯位,對于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十分不利。
(二)可供交易的水資源總量不足
內蒙古是全國首批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工作的7個省區之一,從2003年開始探索性開展水權轉讓,在近20年的時間里,共轉讓水權4.06億立方米,主要模式是將農業灌溉節約的水量有償轉讓給工業企業,通過工農業的相互支持、區域間的水權轉讓,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從近年來的實際交易情況看,單筆交易水資源量最大的是跨盟市黃河水權轉讓節水改造一期工程,目前1.2億立方米水指標已經全部配置,二、三期水權轉讓和交易工作正在全力推進,預計到2024、2025年才能陸續建成,雖然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最近幾年可供交易的水資源量仍明顯不足。從對企業實地調研了解到的情況看,很多企業都實施了生產工業節水改造項目,加強了中水回用,但節約下來的水權指標主要以企業自用為主,基本沒有余量用于水權交易。同時,有的企業擔心如果將節約的水權指標用于交易,企業自身的水指標就會被削減,影響了部分企業將節約的水資源進行交易的積極性,不利于從整體上盤活區域內水資源存量。
二、優化水資源配置的幾點建議
(一)積極協調,爭取增加初始水權
積極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對接調整初始水權分水方案,根據內蒙古高質量完成“五大任務”對水資源的實際需求,充分考慮內蒙古沿黃各盟市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實際情況,爭取增加黃河取水指標,緩解黃河流域部分盟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同時,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完善區域水網,積極呼吁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爭取國家在分配“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水量時,充分考慮內蒙古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增加內蒙古初始水權配置水量。
(二)節水增效,加快構建水產業鏈
隨著水資源利用、水權交易、水資源綜合治理和智慧水務的深入推進,行業將迎來重大的戰略機遇期,“水產業鏈”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會。需要圍繞做好“調水+”“節水+”“治水+”等水文章,盡快謀劃構建多點發力、優勢聚集的現代水產業鏈。積極跟進國家水網布局,實施一批引水、調水、蓄水工程項目,做好聯網、補網、強鏈,不斷完善區域水網。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實施節水行動,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不斷優化用水結構。進一步加強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三)完善機制,做大水權交易“蓄水池”
總結內蒙古開展水權轉讓交易以來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圍繞確權、賦能、定價、入市等關鍵環節靶向發力,系統推進水權、水價、水資源稅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使水權交易轉讓發揮好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高效配置的作用。針對各盟市、行業之間水權出讓方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完善水權交易收益分配和資金使用等機制,使水權出讓方能夠持續獲得收益,探索以水資源權入股的方式參與工業項目建設,按入股比例取得收益,以市場杠桿撬動水權交易,促進水資源向高效益行業有序流動。
(四)創新模式,“盤活”水資源
堅持“四水四定”,以用水權要素市場化配置為主線,把科學配置水資源的要求貫穿始終,不斷創新合作機制,加快培育節水服務企業,推廣“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模式,擴大“節水貸”融資服務規模,推動用水單位與節水服務企業的共同建設、深度合作和長效節水,形成總量控制、指標到旗(縣)、分區管理、空間均衡的配水體系,更好地用活水資源、激活水市場、盤活水價值。
(五)整合平臺,加快構建區域性水權交易市場
目前沿黃水權轉讓基本以各盟市的內部交易為主,通過自治區水權收儲轉讓中心的交易量不多。市場中交易主體的增加雖然有利于減少交易成本、增強流動性、減少價格波動,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但不利于信息充分交流,影響水權市場運轉。建議加大各盟市水權交易平臺整合力度,加快完善自治區水權收儲轉讓中心的職能,構建區域性水權交易平臺,鼓勵各盟市通過區域性交易平臺進行水權交易,并推動信息共享、提高交易透明度,在交易市場內部形成更為統一、明確的價格信號,進一步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