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寫就的《蝂傳》是一篇寓言作品,故事簡潔,寓意深刻,情感沉郁頓挫,足見一代文學大師的功力。
柳宗元在文中虛構了一種名叫蝂的小蟲,它喜歡背東西,走在路上碰到任何物品,它都會立即抓取過來,然后昂起頭,欣欣然將之放在背上,繼續(xù)前行。漸漸地,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即便已經到了疲憊不堪的地步,仍不肯罷手。最終,這小蟲被壓得跌倒在地,爬不起來。
有人看到了,心生憐憫,于是替蝂拿掉了背上的東西,想讓它輕裝簡行。可是,一旦行走起來,蝂便故態(tài)復蔭,又急急忙忙地抓取路上遇到的東西,然后放在背上背著。而且,這種小蟲還喜歡爬高,于是它身負重物攀爬不止,每每弄得筋疲力盡。
柳宗元寥寥數語,令貪心蝂的形象躍然紙上。為了一個“貪”字,這種可悲的小蟲不放過遇到的任何物件,一路走過,一路抓取,一路占有。其肩上背負著重物,氣喘吁吁,卻還要拼命往高處爬,結果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蝂因為背負太多的東西而累死、摔死——柳宗元假借蝂的形象,意在講明道理。身處中唐時期的他,以犀利的眼光、辛辣的筆觸,將寡廉鮮恥、巧取豪奪、弄權斂財的貪官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畢竟,小蟲之貪是出于一種低等生物的本能,而那些貪腐官員瘋狂攫取,往往是在權衡利弊之下,自認為是隱蔽、安全的所謂“理性”選擇。這種“理性”,恰恰是自欺欺人。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未有。針對這種人,柳宗元在寓言中給出了評價: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少則得,多則惑。試想,當蝂“行囊”滿滿,“位置”高高時,它快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它不僅不快樂,而且很累;不僅身累,心更累。
貪腐者如蝂一樣的可悲:他們隨時承受著擔憂東窗事發(fā)的煎熬,隨時面臨接受審判、身敗名裂的可怕結局。不可遏止的占有欲,帶來的是夜不能寐的焦慮感、風雨欲來的恐懼感和前功盡棄的失敗感。
蝂的結局告訴人們:貪腐就如同一場賭博,押上去的往往是半輩子的打拼、一家人的幸福,而結局必定是人財兩空、一無所有。
明太祖朱元璋曾問大臣:“天下什么樣的人最快活?”有人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龍顏大悅,并改了一個字——“守法度者最快活”。
畏法不敢肆意,守法心悅神寧。有“畏”有“守”,就不致于伸出貪婪之手,讓不法之財、身外之物成為埋葬自己的墳墓。
陜西漢中的張良廟有副對聯,上聯是“擲秦一錐”,下聯是“辭漢萬戶”,橫批為“知止”。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流傳千古:“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寓言雖小,可以喻大,凡君子宜敬而聽之!居官牧民者,都應讀一讀柳宗元的《蝂傳》。警鐘常在耳畔,不致重蹈覆轍。
圖:付業(yè)興?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