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一
《老王》塑造了一位時運不佳、卑微窮困的拉車人老王形象,但他心地純良、本分厚道、知恩圖報,他不僅需要生計上的接濟,而且更缺乏心理上的溫暖給予。作家楊絳在為卑微者樹立燈塔的同時,也照出了自身僅靠等價交換的凡俗心態,在特殊情境下看不懂對方,只懂其一,不懂其二。楊絳與老王交往最終沒有打通最后的50厘米距離,可能是作家與小人物的現實隔膜,也可能是缺乏融入底層群眾的意識。她字里行間寫老王的言行舉止,但又無處不在寫自己在關愛卑微者方面的缺失。
文章寫“我”怎樣給最初背運的拉車人老王送生意并進一步交往,讓老王維持生計上的某些安心,但“我”或多或少地刻意保持距離,不漠視又不深交。這就形成“我”的世俗與老王試探突破有距離的“敬”,雖拉車人老王這個小人物,在臨死前用盡最后的力氣帶最拿得出手的禮物來看“我”,而“我”在交往上僅付之以錢,而沒有家常話的關心、暖心的叮嚀和發自內心對他的贊許。而關心、叮嚀和贊許,正是老王臨終前最需要的。
這個具有悲情之痛的真實故事,被“幸運者”楊絳稱為自己對“不幸者”老王的愧怍。她所愧怍的是,“我幸運地領受了,但當時真的不懂對方為什么那樣做”,老王之所以不幸,不僅是生活困頓,而且是自己真心對“我”,“我”卻沒有反應。這是讓后來懂了老王的“我”輾轉難眠之處。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老王,在束手無策時“我”給予其照顧,老王在“我”和“我”家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遭遇困境時不離不棄,第一時間送“我”的丈夫去醫院,且心心念念、身體力行在臨終前來“我”家還“情”送“禮”。
楊絳見到僵尸般的老王拜訪時,雖沒有嫌棄,但除了驚駭,想到的就是付錢。等到十多天后打聽后方知,老王在從“我”家回去的第二天就死了。埋葬時,也沒通知楊絳,大概老王從“我”家回去,懂了自己與“我”家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于是心灰意冷,不再牽扯。也許前一天那么遠的路用盡最后的氣力,也許回去的路上曾不斷跌倒,因“我”都不能想象老王他怎么回的家。“我”沒有出門把老王送到半路或送入家門,這是“我”內心不安的緣由。
傾盡所有送“禮”的老王,并沒得到應有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扶持,這是楊絳對自己當時處變不驚態度的深刻反思。楊絳的“冷”與老王的“熱”,也許是知識分子的居高臨下,也許是勞動人民的涌泉相報,也許已在金錢上幫助老王就變得心安理得了。“我”可以在幫助老王后得到心理上的慰藉,而全然忘記老王也是人,沒有替老王從身心方面想一想,他也需要精神上的肯定和身體上的扶助啊。
二
老王的美德,直到老王離開人世才被發現和懂得。作者和老王有距離的交往、體悟,往往受先入為主的影響。老王死灰般的臉、“田螺眼”以及像從棺材里倒出來的形體,說普通人避之不及都算客氣,楊絳對他雖不至于反感,但也不相信他身上還有美的底蘊存在。熱絡地拉著手說話,誠摯感激對方如此艱難的來訪,這種融入感在楊絳身上裝不出來,或者當時她骨子里認為自己的熱情不能用錯對象,所以后來楊絳對自己當時的“冷”很自責,甚至越發有心靈上的焦灼感。
選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老王》這篇精讀課文,很多同學讀后說沒有讀美文的感覺,好像沒太多意思。同學們對老王和楊絳所處的年代很陌生,好像隔著很多東西,這要老師講解;而敘事技巧簡單直白,情感曲折隱晦,則要反復讀、反復品。其實,《老王》這篇文章,就像老王這個人一樣,讀一遍看不清,更看不透;需要反復研讀,深入領會,才能走入他的內心世界。這篇散文并沒有太多寫作技巧和好詞好句,但沒有技巧的質樸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對《老王》的精深領略,是讀者跟隨作者反復對不起眼的小人物老王品格內質的發現過程。在這種發現過程中,難免會有波折,讓人動容。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逐漸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是自己小看老王了,老王在窮困潦倒、貧病交加之時還對楊絳那般赤誠,這人品太可貴了。老王不善表達,身為作家的楊絳應善于體察,也許是輕視,也許是看不起,總之她是霧里看花。
雖然老王最需要的尊重沒有得到,最需要的溫情也沒有得到;雖然老王從楊絳家里離去時,她已隱隱有些擔心了,但沒有想到他死去會這么快。老王故去后,楊絳越來越發覺自己僅用錢擺平“送東西”一事非常不合時宜。吃了這些自己用錢買過來的香油和雞蛋,漸漸發現自己的行為那么不對味兒,甚至感覺自己在蠶食老王那顆感謝自己的心。她惴惴不安起來,不是自己不該送錢,而是自己當時沒有感激,沒有溫情,沒有再進一步的贊許,只是像往常一樣禮儀式地讓老王自己把錢帶回去。楊絳缺少了把老王當家人般的熱情,從精神上沒有接納老王,或者“你老王是你、我楊絳是我”的這般認知還很執拗。
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老王的不幸離世,也許和“我”有關系,也許沒有關系;反正后來楊絳愈反思愈不能釋懷。楊絳對不幸者老王的深深懺悔是沉重的。因為愧怍和自省,盡日不能忘。“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與老王相比,楊絳挺過動亂歲月而身體尚健,是何等幸運;老王卻帶著“我”沒有給的情感安撫,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是不幸者。“我”在其中的角色不是壞人,也絕對沒做一個上乘的好人。《老王》所表現出的反思,對于同學們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人文底蘊的提升意義重大,大家對弱者的關懷不能是居高臨下的。
經過多次反思,楊絳認為,她的潛意識里也存有污濁,表現在:一、有同情,卻缺乏深切感;二、對彼時彼事彼人,往往從自己角度考慮;三、缺乏對于比自己地位低的底層人情感上的體察。楊絳這種愧怍和自省,既是對像老王這類不幸者的深深懺悔,也是在深度和高度上自我超越的表現,它甚至比懺悔內容更重要。人唯有不斷自省,才會走向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