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德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辛棄疾的著名詞作之一,主要內容是通過回憶早年間自己在抗金部隊里的日子以及部隊士兵們的豪壯氣概,表達了作者報國殺敵的理想和理想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全篇采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將作者的愛國之情和憂國之意融入到慷慨激昂、抑揚頓挫的詞藻里。首先,解讀題目,破陣子是一個詞牌名,所以我們就能大致知道本首詞的字數是多少,句數是多少,以及格式和音律是什么樣的:每段是由兩個六字的句子、兩個七字的句子以及一個五字的句子組成。它的韻律和詞牌相對應,上闋押韻的是三個字“營、聲、兵”,而下闋押韻的則是另外三個字“驚、名、生”,兩者都屬于平聲韻律。
詞的上闋提到了關于軍營以及將軍的多個意象,例如燈、劍、角、連營等,對軍營形象進行描繪,并且從動作和神情的角度對將軍進行了細致刻畫。“醉”字描寫出將軍當時的形象特征以及精神面貌,我們聯想到醇香的酒、豪邁暢飲的士兵以及狂歡的宴會。可以看出,將軍當時在飲酒后,有些迷醉的狀態下,做出了“挑燈看劍”的真性情行動,這是出于他的本性,也是他的性情所在,為我們刻畫出一個英姿颯爽、氣勢威武的將軍形象。我們知道,古代文人常常借酒消愁,通過喝酒消除心中的郁悶和不快。美酒和寶劍一樣,都是作為將軍需要配備的東西,飲一杯美酒,讓自己血脈僨張,豪情滿懷救家國;在燈下欣賞自己的寶劍,劍氣逼人,寒光森森,劍鋒出鞘,斬盡敵人,只待沖向前鋒,趁著酒意發誓要消滅所有頑固抵抗的敵人……此時此刻氣氛如此壯烈,詞人卻在閑職上無所事事,看著戰事十分憂心,心中積聚著郁悶和不快,只能借酒消愁,也能看出作者想上戰場抗敵殺敵的強烈愿望。
詞的開頭就充滿激情,英雄形象撲面而來,寶劍在手,豪情滿懷,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就需要有統領千軍萬馬的威武和霸氣,以及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本領,而詞人是具有這樣的本領的:在一片醉態中,酣然入夢。一個“夢”字把他帶回到以前威武的帶兵時刻,戰場上,號角聲一片,戰士們士氣高漲,一起殺敵。往日榮光重現,詞人十分渴望這種昔日吹角連營的戰場生活,整裝待發,躍躍欲試。嚴格來說,這些并不是詞人的夢,而是他在戰場上的真實生活寫照,一個為了收復國土愿意犧牲自我、壯志滿懷的英雄的自我寫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兩句詞進一步為我們渲染了軍中的戰斗氛圍:軍營相連,望向遠處,一望無際,戰鼓聲聲,響徹云天,連營號角四邊響起,戰士們整裝待發。將軍散盡自己的錢財,犒賞士兵們一鼓作氣為國殺敵。大家一同吃肉一起喝酒,同甘共苦,共進共退。五十弦的塞外樂器更為戰士們演奏著出征時慷慨激昂的音樂,滋養著他們的膽量和勇氣,聲聲豪邁的樂曲聲更激蕩著英雄們為國殺敵的壯志凌云和豪情滿懷。這是一場盛大的宴會,也是一首生命的禮贊,更是自我家國情懷的涅槃。
將士們的鎧甲锃亮,一個個英姿颯爽,威武如山,我們的腦海里可以想象,這個場面是多么壯觀和宏偉。一句“沙場秋點兵”,更是讓人感受到士兵們士氣高昂以及整支隊伍磅礴的軍威。秋天正是殺敵的好季節,戰場上檢閱軍隊,為士兵們鼓舞士氣,準備拿上自己的寶劍,長驅直入,出征戰場。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就向我們展示出士兵們的威武和雄壯,以及詞人在戰場上,在士兵陣前,點兵授令的霸氣形象,對詞的上闋做了總結,十分有力。
接下來,我們看看詞的下闋。下闋是根據上闋的詞意進行抒情和寫作的,將整首詞的感情推向了高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英雄們騎著速度如的盧一樣快的戰馬,手上拿著霹靂一般的弓箭,沖鋒陷陣,英勇殺敵,一往無前。這兩句詞連續用了兩個比喻句,形象地為我們展現了快馬加鞭、弓如霹靂的場面,一幅酣暢淋漓的戰斗場景躍然紙上,展現出士兵們英勇無敵、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進一步烘托了全詞的壯烈氛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這兩句詞字里行間都透露著詞人濃厚的愛國情懷。當他看到國家贏得勝利,君王的大事已經了卻,統一祖國的大業已經完成,生前以及死后都為國家和民族留下了美名,內心是十分愉悅的。這正是詞人心中所盼,在整首詞大氣磅礴的基調下,這兩句既有些輕松,又讓情感達到最高點,表明了詞人對國家、對君主的忠心耿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君主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為前提,都是為了君王著想,為了君主的治國大事著想。后半句則表明了詞人的私心:希望自己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后,都能夠留下效忠君主、深愛國家、為國效力的好名聲。這兩句話其實也飽含著詞人對君主的期待,希望君主能夠支持自己的愛國大計,能夠信任自己,支持自己的想法,能夠為國家分憂,幫助君主完成統一祖國大業的計劃。這樣忠心耿耿和恭順,理應受到君主的重視和重用,但是詞人還是在苦苦等待,飽受煎熬,最后雖然一心想為國家效力,卻碌碌無為,有心無力。詞人雖然有自信能夠擔負為國殺敵、為君分憂的國家使命,認為自己具備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能力,但是君王的任命卻一直沒有下發,盡管詞人已經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愿望,但仍未獲得關注,他的豪情壯志就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慢慢煎熬著,實屬可悲可嘆!
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忽轉筆鋒,整首詞基調忽然下降,吐盡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無限哀愁,向我們揭示了他雖然報國有心,卻沒有實現的途徑,這五個字使得全詞被籠罩上悲涼和憤恨的感情色彩。這里的“可憐”,可悲可嘆,詞人年事已高,身體逐漸老去,已不像壯年時威武雄壯,縱然自己有凌云壯志,奈何有心無力。但是,這其實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一個人要是真的想做出一番成績,年齡并不是最大的約束,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經歷,讓詞人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他建功立業的偉大壯志無法實現,滿心籌謀無法施展,一腔豪情無處發揮,表面上看來,是因為年事已高,有心無力,無法再建功立業了;實際上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支持,無法發揮自身實力,自怨自艾,充滿著遺憾以及無奈。
縱觀全詞,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我們從不同角度賞析這首詞,能得到不一樣的感受。從結構角度來看,這首詞的構思十分獨特:一般的詞都是上闋描寫景物,下闋進行抒情。但這首詞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寫的是現實中的場景,中間的部分都是虛擬的,也就是詞人夢中的場景,雄偉的氣勢中帶有一些悲傷和哀愁;從情感角度來看,詞人夢境中的英雄英姿颯爽、士兵雄壯威武,場面的酣暢淋漓與現實的有心不得志形成了對比,同時也將詞人的家國情懷、忠君之心以及為國殺敵的豪情壯志展現了出來。最后的結尾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渲染了詞人一腔的悲憤之情。這首辛棄疾的代表作,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愛國忠君之士的輝煌過往和現實的不得志,值得我們更深層次地去品味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