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標
?生活中理財陷阱無處不在,一旦落入其中,就會發生財產損失,如何避免理財陷阱成了每個人必須掌握的理財技能。要想避免理財陷阱,掌握基礎的金融知識是關鍵,不了解這些基礎知識,就很容易落入形形色色的理財陷阱中去。
最近,國內一家大型的財富公司遭遇了現金流危機,產品到期無法兌付。而這些產品的認購起點是300萬元,因此,受到影響的投資者均為有錢人,投資金額最高的人,投入的資金量超過了50億元。
生活中,類似的失財情況時有發生,大到損失全部身家,讓人欲哭無淚;小到損失幾十元錢,令人頗感惡心。生活中的理財陷阱實在太多了,想要盡可能避開,實屬不易。
理財陷阱有哪些
不久前,我就碰到了這么一件事,在辦理信用卡開卡的時候,稍不留神多勾了幾個選項,結果第二天就收到了短信,說是我開通了一項權益,首月免費,此后每個季度收取24元。看到短信,我嚇了一跳,趕緊想辦法解綁,否則銀行扣款就不會停下來。
類似的經歷相信多數人都有,比如0元開通某視頻會員;1元獲得保險保障;12元獲得某課程體驗卡等。由于金額不大,大家往往領過就忘了,等再發現的時候,已經不知道被自動扣了多久的費用。
銀行理財產品曾經是和儲蓄差不多的產品,不僅剛性兌付,收益還高于儲蓄存款利率。然而,在資產新規過渡期結束后,銀行理財產品和儲蓄就有了很大的差別,最直接的區別是沒有保本保收益的承諾。
去年11月到今年年初,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很多投資者當時就懵了,沒想到銀行理財產品也會虧損,一些人甚至認為“銀行理財就是詐騙”。從產品風險與收益的角度看,銀行理財的凈值會產生一定的波動,存在虧損的可能,但收益率高于銀行儲蓄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把銀行理財當成詐騙也是對產品認識不清的一種表現。
當然,像前面提到的那家財富公司,用較高的收益率來吸引客戶,更是應當引起重視,因為除了國債和銀行儲蓄外,沒有什么產品是絕對意義上能保本的。
由于土地使用性質的不同,公寓的價格明顯低于住宅,如果僅僅因為價格低,就買入公寓,很可能要吃大虧。
老年人最容易上保健品的當。一些保健品公司會打著服務老年人的旗號,搞低價養生旅游,在旅游期間會向老年人推銷“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上當的老年人不計其數。
類似的理財陷阱還有很多,可以看后面文章的分析來加以識別。
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要想避免落入理財陷阱,我們需要掌握兩個原則,第一是不貪小便宜,第二是不熟悉的產品不購買。
人們之所以會落入各種陷阱,往往是被利益所誘惑。比如0元購買某種商品或服務,我們看到的是便宜,卻往往忽視了被商家暗中算計的可能。碰到那些免費或者低價的產品或服務,我們要留個心眼,看看這些產品或服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比如,共享單車普遍提供月卡服務,只需支付10多元錢,就可以獲得1個月暢騎資格,尤其是第一個月,費用會特別低。如果你有經常使用共享單車的需求,購買月卡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在不使用共享單車后,一定要記得取消自動扣費服務。
再比如,利用低價旅游,吸引老年人參加,在旅游過程中推薦保健品,也是抓住了老年人愛貪小便宜的特性。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老年人在旅游上省的錢,全通過購買保健品還給商家。有些保健品還是“三無”產品,吃了不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還可能有副作用。
當然了,上述這些產品和服務最多讓我們損失點小錢,真正讓我們失大財的往往是金融產品(包括房產)。比如,錯把銀行理財當成了儲蓄,就會在產品虧損時,驚慌失措,作出不理性的投資選擇。
由于金融產品普遍比較復雜,如果弄不清楚產品的收益從哪里來?風險有多大?就不要輕易投資。尤其是號稱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往往背后的風險非常高,不能僅聽銷售人員的簡單介紹,就盲目地重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