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婕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已與以前不同,不再是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了,凈值波動在所難免。因此,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有充分心理準備,作好資金安排。
2022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實施,根據“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銀行理財由此從曾經的保本保收益,全面進入凈值化時代,保本理財產品全面退出市場。去年發生的銀行理財產品兩輪“破凈潮”中,數千只銀行理財產品跌破面值,甚至部分風險評級較低的保守型、穩健型產品也出現虧損,就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剛性兌付”的印證。
因此,在“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與銀行儲蓄已不再相同,前者不再保本保收益,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性。
如今定存利率普遍跌破3%,大額存單產品“一單難求”,想找個存款利率高一些的存款產品,也越來越困難。因此,如果想要獲得更高的收益率,投資者還是需要冒一點風險的。雖然去年銀行R2級理財產品大面積虧損,令投資者心生畏懼,但從長期看,銀行理財產品依舊是穩健型投資者的好幫手,長期收益率有望超過儲蓄利率。
那么,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需要重申的是,投資者必須認識到,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已與以前不同,不再是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了,凈值波動在所難免。因此,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有充分心理準備,作好資金安排,避免在凈值波動的低谷期贖回產品,從而產生實質性虧損。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務必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業績比較基準、投資期限、風險評級、投資范圍、理財產品費用等這些最核心,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信息。
所謂業績比較基準,就是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產品時最關心的那一串百分比數字。這些數字是由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者同類型產品的歷史業績,計算得出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率。例如,某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5%,也就是說,銀行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當前市場環境、過往經驗等因素的估算,認為該產品有較大概率獲得年化4%~5%的收益率。
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投資者需對業績比較基準有一定的概念,要明白業績比較基準僅是估值,不是剛性兌付的標準,也起不到承諾收益的作用。因此,產品實際的收益率可能與業績比較基準存在較大的偏差。
而從投資范圍與風險評級中,投資者可以知悉產品的風險等級與風險屬性,了解到產品的投資比例,從而分析出在什么情況下產品會發生虧損、為什么會產生虧損。
至于理財產品費用,則是投資者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過程中需要承擔的諸如申購費、管理費等支出,通過比較不同理財產品的費率,我們可以在收益率相近的產品中選擇費用更劃算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