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吟瑩
[摘 要]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及信息不對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遇到知識產權海外侵權的可能性更高。海外的用權及維權開始受到關注,這是推進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為我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保駕護航,就要針對知識產權構建海外維權援助體系,促進跨境交易的良性運轉。基于此,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歸納總結法,探究了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體系的構建,希望為該領域的工作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知識產權;企業;海外維權;援助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7-0025-03
(一)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在發展過程中關注社會效益,致力于為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關注長遠發展的問題,而非將眼光限制在當前階段和局限在經濟效益上。構建知識產權海外維權體系的根本目標是為我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創造環境條件,使企業獲得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滿足發展需要,實現對國家利益的維護和國際形象的維持。在企業對外拓展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國家雖然都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比較重視,但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我國企業依靠其力量或按照我國的標準維護知識產權是比較困難的。同時,很多國家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時,只是將關注點放在了國內,制度適用的范圍也在國內,對于境外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關注。
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經常會受到發達國家的掣肘。雖然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但這些規則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保護的對象主要是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和利益不夠關注。我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經常會受到那些實力雄厚的商業巨頭的強行打壓。
當前,我國的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與海外援助表現出了防御性的特征。這體現了對國家和對企業利益的維護,具有公益性特征。截至2021年年中,我國已經成立知識產權維護援助中心76家。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注了第一批10個、第二批12個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地方分中心。
(二)無償性
當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工作的開展都有政府財政撥款的支持。我國設立了專門的海外維權援助機構,同時提供了相應的援助經費,并組織了相關人員開展了多樣化的援助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海外維權援助的無償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家會為企業無償提供海外維權援助服務,通過出版或發行產權保護指南的方式,引導企業在境外拓展的同時維權。 同時,組織企業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定期召開研討會,通過電話、網絡及來訪等多種形式為這些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法律咨詢,這些咨詢都是不收費的。
另一方面,國家會為企業提供經濟層面的。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專利預警機制,為需要的企業提供了海外訴訟費用補貼,在北京等地區還設立了專項資金,為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提供資金上的支持。這些補貼均具有無償的性質。
(一)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體制建設
1.“集中式”的援助體制
在全球范圍內,我國知識產權申請量是比較多的,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的持有量也是比較多的,但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知識產權的質量并不高。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關鍵性技術仍然需要求助于其他國家,現有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程度并不高。
企業作為知識產權市場主體在國際貿易當中往往處于劣勢的地位,經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遇到知識產權糾紛的時候,企業的維權意識不足,表現出風險承擔能力弱等問題,導致其利益受到損害[1]。
同時,海外維權援助體系在建設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難以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和高質量的援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應建立“集中式”的援助體系,堅持政府職權主義的思想,使政府部門在其中積極作為,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各方援助資源。
在此基礎上,還要倡導多元化社會主體的參與,形成一個完善的協作機制,為相關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精簡前置程序,降低信息的檢索成本。這種援助體系也可以使有限的資源得到調配和整合,減少了因為職能重復而造成的資源配置效率低等問題。
2.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作為主導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國際市場上各個經濟體之間的摩擦和糾紛進一步加劇,國際局勢呈現出了“去全球化”的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下,發達國家會對我國進行高級技術封鎖,這導致我國企業部分海外市場面臨流失的風險。
為了應對這一困境,我國提出了雙循環發展格局。商務部在對外貿易領域要發揮主管作用,需要負責對外援助的工作,擬定和執行對外援助政策和方案,同時選擇合適的援助方式,編制相應的援助計劃,促進“外循環”的良性運轉。而國家知識產權局也要發揮其優勢,促進產權的管理與應用,為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負責“內循環”的良性運轉[2]。
兩個部門在共同發展、相互協作的過程中,要在職能安排方面優化,明確責任,避免因為職能重復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促進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
尤其是對于國家知識產權局來說,應利用其在專利、商標授權及注冊信息方面的資源保護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使我國企業依托于先進的技術和優勢的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立起更為完善的“外循環”系統,在滿足國內企業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優化營商環境。
3.引導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效用
在市場主導下,行業協會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海外維權援助體系中也要發揮應有的效用。
從組織形式的角度來說,該協會的發展符合市場規律,通常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組織形式多樣,基于企業之間共同的利益而得以維持。
從職能的角度來說,協會可以在商業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引導各成員,使行業保持健康的發展狀況,同時提供交流的平臺。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糾紛具有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特點,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呼吁、倡導等形式對企業進行召集,可以籌集資金。與此同時,行業協會提供的維權援助服務表現出了不規范的特征。
未來,要協調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以充分地反映出行業的發展狀況和企業的援助訴求。通過這種方式,政府部門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發展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供有效的援助。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做到簡政與放權,為行業協會的運行創造條件,適當放寬協會注冊的限制條件,以市場為導向將社會組織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3]。
(二)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機制建設
1.設立援助機構的海外分支機構
受到地域的限制,很多地方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部門的職能比較單一,服務的對象也只是轄區內的組織,不同地區之間的援助部門不能相互配合,彼此在聯動與協調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面對跨區域糾紛的時候難以應對。同時,我國還沒有在海外建立常設性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對于發生在海外的糾紛和問題難以提供針對性的援助。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可以參考韓國的做法,針對主要的貿易國家和貿易地區設立海外分支援助機構,為各個地區的中國企業提供相應的援助,與當地政府溝通,增強行政支持的效果。
2.建立常態化、周期性的審查預警機制
面對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的問題,我國商務部需要在宏觀層面立足于貿易政策給予援助,可以參考與借鑒美國的貿易調查機制,堅持常態化和持續化的原則,做好審查預警的工作,根據預警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了對外貿易預警點,并堅持由塊到面的原則形成了對外貿易預警網絡[4]。同時,要以公權力的方式積極介入,制止不正當的貿易行為。
3.分類化指導與差異化施策
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建立具體的援助機制的過程中,首先要廣泛搜集授權信息和注冊信息等,根據相關信息對援助對象進行分類,并根據援助對象的特點提供分類化的指導,同時做到差異化施策。
援助機構要根據各行業的特點構建相應的專家數據庫,基于不同行業在海外維權方面的需求和特點提供信息指南,給予針對性的法律援助。
尤其是對于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和行業,要利用專家數據庫提供專門的指導,通過差異化施策滿足企業的個性化維權需要。
(一)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增強企業海外維權意識
首先,要提升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布局能力。可以定期邀請該行業的專家開展培訓,使企業形成知識產權布局思維。同時,要使企業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關注海外市場的特點,了解知識產權政策,提前布局[5]。
其次,要提升企業的預警分析能力,做好風險防控的工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企業需要組織員工針對知識產權風險預警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風險防控意識。
最后,企業要增強維權意識,能夠預測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產權壁壘,積極尋求海外市場的維權途徑,表現出主動處理產權糾紛的積極性。
(二)制定海外維權指南,擴寬企業信息掌控途徑
對于準備將市場拓展到海外的企業來說,在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熟悉海外貿易市場的運行規則,關注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政策,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貿易壁壘和警戒線,做好相應的防范與控制工作。同時,國家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制定完善的維權援助指南,這可以幫助企業全方位地了解信息。該維權指南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產權基礎概要,幫助企業了解知識產權的相關知識,關注知識經濟時代國內外知識產權的情況,了解維權的形式和特征。二是要風險防控的內容,按照國別羅列不同國家關于知識產權的主要政策和制度,為企業提供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程序和指引。三是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的案例與應對方法。可以匯編經典的糾紛和案例,提供專家解讀,分析具體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技巧。
(三)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扶持維權援助機構快速成長
針對維權機構專業人員數量少、經費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投入,設立專門的輔助資金,鼓勵運行狀況比較好的援助機構作為試點機構,在廣州、上海、北京等海外貿易比較頻繁的地區先試先行,最終通過以點帶面、由少到多,形成輻射全球的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系統,對那些在不同國家開展貿易活動的企業提供有效指導,基于事前指導、事中援助及事后沉淀的形式,探索可借鑒和可參考的經驗,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6]。
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常會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容易在知識產權方面受到侵害,這不僅不利于企業合法權益的獲取,而且對國家貿易政策的戰略部署造成了影響。在未來發展中,要基于體制和機制這兩個層面形成知識產權海外維權體系,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制定海外維權指南,為我國企業的海外發展保駕護航。
[1]吳煥新,柯雅思,江岱.書寫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新答卷” 福建省晉江市提升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質量監管,2021(06):62-63.
[2]鄭綠峰.河南省產學研知識產權三大主體間成果轉移轉化的困境和對策[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1(02):67-70.
[3]魯利軍.全鏈條“保護網”釋放企業活力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市場監管局創新“4+”知識產權共治模式[J].中國質量監管,2021(02):58-59.
[4]陸黎梅,朱武,顏希文,等.全程化跨境電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研究——以中國(廣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背景[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3):46-51.
[5]陳欽榮,吳敏.讓“紙上專利”加速變成生產力——記南網首個電力行業知識產權維權機構在廣西成立[J].廣西電業,2018(06):16-18.
[6]汪習根,李曦光.“一帶一路”視角下法治服務體系的優化——基于法律價值理念的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