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傳勇/ 江蘇省南京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落實省市決策部署,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引領,深化生態、產業、生活、形態、人文“五美融合”,著力塑形鑄魂,打造彰顯南京特色的都市田園鄉村。2022年度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鄉村振興成效明顯,獲省政府專項督查激勵,江寧區、高淳區位居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評估第一等次。
圍繞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系統謀劃、協調聯動,持之以恒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和垃圾清理專項行動,補齊農村生態宜居短板。
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當成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政治任務來抓,調整優化了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南京市“十四五”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加快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壓實主體責任,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
突出考核評價。市人居辦統籌抓總,全面做好牽頭協調、情況綜合、督導考核等工作,各成員單位依據責任分工齊抓共管。出臺《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評價辦法》,以“紅黑榜”壓實責任,以考核評價鞏固成效。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99%,自然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占比達100%,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超90%。統籌整合各級涉農資金,近5年全市每年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資金90多億元。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4.2億元用于宜居美麗村莊建設和管護,各區按照1∶1或者1∶0.5配套落實區級資金。
強化整體提升。推動新改建戶廁由室外向室內轉變、由廁所向多功能衛生間轉變。鞏固垃圾分類自然村全覆蓋成果,健全收集處理體系。推進生活污水管網改造,進一步提高接戶率和設施運行率。專題開展城鄉結合部及“四沿”“五旁”垃圾專項整治。立足生活宜居宜業、村莊綠化美化、設施配套完備、鄉村治理有效,每年投資6億元組團建設475個宜居村,累計建成各類美麗鄉村2300多個,20多個村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江寧西部片區、浦口環老山片區、溧水紅色李巷組團、高淳慢城示范片區雛形初顯,形成一定的集聚示范效應。堅持規劃先行、保護和建設同步,產業融合、發展和治理并重,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要素,每年創建一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累計創建7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位居全省前三。注重村莊綠化美化,加強村莊片林和道路、水系、農田林網建設,推進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綠化,著力打造美麗村景、美麗庭院、美麗菜園、美麗田園,建成美麗庭院7000戶。
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多渠道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強鏈賦能提升產業能級。深度發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立足資源稟賦,以“鏈”破局,聚焦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等八大農業主導產業,牽頭開展延鏈、鍛鏈、補鏈行動,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做好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新模式示范推廣,構建起以優質農產品為基礎、衍生加工業為重點、都市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三產融合總產值年均增長超10%。
提檔升級加快農旅融合。扶持發展夜間經濟、旅游營銷和全域旅游精品線路,加快旅游休閑與創意體驗農業發展。立足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定位,建成創意休閑農業景點(區)500多個,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57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南京農業嘉年華”成功舉辦18屆,累計吸引游客超800萬人次,成為全國休閑農業三大品牌之一;2023年上半年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960萬人次、同比增長20.8%,實現綜合收入74.5億元、同比增長14.8%,三產融合發展總產值189.74億元、同比增長17.9%,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已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招商招引擴大有效投資。南京國家農高區、農創中心兩大“國字號”載體聯動發展,加強科技、金融、政府、企業對接服務平臺建設,創設“科金興農服務日”品牌,鼓勵已落地農企引進合作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開展專項對接服務活動30余場,協調解決了500余條問題建議。喚醒鄉村沉睡資源,促進鄉村要素流動,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2023年開工建設農業農村重大項目224個,總投資381億元,年度投資115.8億元,總體開工率93%。
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斷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等增收渠道。
鄉村建設推動返鄉創業。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能人回鄉方興未艾,大學生和城市創客到農村創新創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蔚然成風。每年吸引1000余名大學生和城市創客到農村創新創業,10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
產業融合促進農民增收。上線農旅服務平臺“萊斯鄉村”,深挖鄉村“吃住行游購娛”資源全要素,開發有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的農副產品,整合片區資源形成數百款套餐產品,帶動周邊農民產生營業額超3000萬元。推出“工療惠農”舉措,對部分閑置農房統一提檔升級,打造了20個集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療休養基地、10個民宿提檔升級試點村。截至2023年6月,“工療惠農”民宿村累計接待各級療休養642批次18431人,直接營業額超6000多萬,拉動消費2億多元,農家樂和民宿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過25萬元。
環境優美加快財產增值。隨著美麗鄉村的深入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庭院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村宅基地和農民住房大幅升值,農民財富積累跨上新臺階,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同步增長。高淳區東壩鎮游子山村小茅山腳,村集體通過租賃、置換等形式,統一收儲流轉本村村民閑置宅基地近4800平方米、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9600多平方米,分別作價580萬元、300萬元,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并將所得收入再次投入到鎮級投資公司,形成每年5%以上的持續收益,不斷增加農民租金、股息、紅利等方面的收益。2022年南京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7萬元,同比增長6%,城鄉收入差距連續10年縮小。日趨富裕富足的農民群體,正是南京連續12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底氣和支撐。
優化村域布局,延續鄉村文化和自然有機融合的空間關系,強化村莊形態和特色風貌塑造,打造江南特色的水村山郭,進一步彰顯鄉村形態之美。
保護古村古建。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建筑組群和歷史遺存,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和歷史文化格局,保護農業開敞空間、鄉村傳統肌理和空間形態,凸顯鄉村個性。5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62個村列入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傳承鄉土文化。突出傳統文化挖掘,開展鄉村特色資源普查,加大鄉土文化和建筑遺存的發掘、整理和保護。高淳漆橋古村落的仁義思維和家國情懷,被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重點推介。突出農耕文化延續,浦口的“手獅舞”、江寧的“梅龍鼓韻”等鄉土文化重新煥發活力,民俗館中的舊犁耙、老紡車讓孩子們流連忘返。
打造特色民居。推廣農民住房建筑設計成果,注重農民住房翻新與村莊環境、建筑風格相得益彰,打造與南京傳統村落特色協調的農村民居。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聚焦歷史遺存,對村落“全景式”保護,在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下,加大對傳統建筑、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讓曾經蒙塵的古建筑煥發時代新活力。注重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推動傳統村落進一步活化利用,一批傳統村落重現生機活力。溧水區“紅色李巷”利用閑置集體房屋,推動革命教育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蘇南“小延安”。
全域推進都市田園鄉村建設,提升人居品質,厚植和美之風。

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制定出臺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指導意見,提出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道路修護、綠化養護、河道管護、公共設施維護“五位一體”的長效管護標準,完善村規民約,明確村民維護村莊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良好格局。全市開展長效管護行政村占比達100%,市財政安排村莊公共運行維護專項資金,每年給予全市行政村1億元補助。
大力培育文明鄉風。定期開展文明戶、文明家庭、美麗庭院、星級保潔員評比,設置榮譽榜。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快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充分發揮鄉賢典范作用,頌傳“古賢”,挖掘“今賢”,培育“新賢”,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蘊育鄉風。深入開展城鄉一體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新風,累計創建全國文明村鎮21個。
提升鄉村善治水平。堅持黨建引領、“四治”融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以智治提效能,全面推行文明誠信積分制、小微權力清單制,創新“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六合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一網格、一支部、“三治”結合的“1+1+3”的鄉村治理“金山樣本”。溧水區上方村、高淳區和睦澗村等10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文明淳樸的鄉風和高效能鄉村治理,為平安南京建設增光添彩,夯實了南京市近3年連續入選“中國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層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