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雪萍/江蘇省靖江市農業農村局
董 因/靖江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 顧文軍/靖江市農業農村局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近年來,江蘇省靖江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監管體系,全面推行“三定一考核”基層網格化監管,普及信息化監管工作手段,積極構建“網格化+精準監管”新模式。先后獲得“江蘇省食品安全示范市”“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等稱號。
構建監管體系,壓實管理責任。靖江市2012年所有鎮(街道)在農推中心增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按照網格化監管要求,構建“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網格化監管架構,明確市鎮村三級監管體系職責,壓實部門監管、屬地管理、生產者主體“三大責任”,確保基層監管有崗、有職、有責、有人。每個鎮配備1~2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實名制管理,明確專人負責,配備相關速測儀器、檢測用房以及督查、抽樣、辦公等設施設備,有關制度全部上墻,人員基本支出和業務所需經費統一納入鎮財政年度預算。同時各鎮(街道)村級協管員全部配備到位,制定《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考核辦法》,明確信息采集、監督巡查、宣傳指導、協助采樣等10項村級協管員工作職責。目前共有市鎮兩級農產品質量監管員57名、村級協管員164名,全部監管人員安裝江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APP,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鎮、村監管網絡體系全面建成。
圍繞供給安全,加強宣傳培訓。借助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各類媒體,通過“質量興農環泰行”“食品安全宣傳周”“放心農資下鄉”等活動,開展質量安全宣傳、提供農產品速測服務,推介優質農產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每年在各類媒體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20余篇,發放宣傳資料千余份,懸掛宣傳橫幅30余條。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屬地管理、層層壓實”的工作機制及“三定”網格化管理要求,對每位監(協)管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監管、檢測人員業務能力。組織開展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進行承諾達標合格證、綠色食品等知識培訓,開展各級培訓12場,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增強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意識。
強化資金保障,提升檢測能力。近年來,靖江市每年投入本級財政資金近100萬元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同時積極爭取省、市專項財政資金,所有鎮(街道)監管站均按照省級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星級評定標準,更新配置了農藥獸藥殘留智能檢測儀、辦公電腦、移動監管終端、便攜式合格證打印機等設施設備。高標準建設了10個村級服務站,26個蔬菜果品基地配備了速測儀器,田間地頭的農產品監測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生祠鎮、馬橋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被評為首批四星監管站,新橋鎮、斜橋鎮被評三星監管站。2022年鎮級監管站開展果蔬農殘速測34063批次、膠體金快檢4855批次、規模基地快檢速測1193批次,檢測數據全部上傳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市級農產品定量監測由2020年的690批次增加到2021年的1356批次,再到2022年的1620批次。
加強檢打聯動,延伸監管觸角。持續推進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組織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農畜水業務科站以及鎮級監管人員,針對“三棵菜、四條魚、一枚蛋”等11個重點品種聯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查,對規模種養基地的生產檔案、投入品使用情況等進行督查,2022年共出動執法人員2687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主體1238家次,現場監督抽樣224批次。同時利用村(社區)已建立的綜合網格,充分發揮村級協管員(網格員)隊伍的優勢,將安全生產監管、問題隱患排查、政策法規宣傳等工作事項,納入村級協管員工作范疇,全力打通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最后一公里”,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動態監管、源頭治理,形成“主體在縣、管理到鎮、落實到村、延伸到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格局。
推行主體入網,實現精準監管。印發《關于實施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全面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的通知》,建立入網監管主體名錄庫,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以實施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為抓手,將1212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江蘇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進行電子化監管。2022年全市共對1137家入網主體開展產品抽檢,追溯產品924個,監管巡查3835次,出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261萬張,檢測、巡查覆蓋率92%以上。實現監管對象靶向化,通過匯集巡查、抽檢、農業主體自檢自控等綜合數據,建立信用檔案,按信用等級實施分級分類監管。以鎮(街道)為單位,將監管網格內的農產品生產主體分成A、B、C 三個等級的誠信生產經營類型,并將C 類型的農業生產主體納入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監管對象。2022年評定24家企業(基地)為農產品質量安全B 級企業,6家企業被泰州評定為A 級誠信單位。
靖江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源頭治理仍需加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入網監管基數較大,給日常監管、抽樣檢測等方面實現全覆蓋帶來一定難度;三是鄉鎮監管隊伍建設和檢測能力水平有待加強。
提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強源頭管控。從區域定格、網絡定格、人員定責、創新機制、公示公開5個方面加強網格化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管理、部門監管、農業主體三大責任。以宣傳貫徹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契機,積極推進綠色防控技術、藥肥減量增效措施,堅持源頭管控;創新工作機制,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化、規范化、精準化,夯實監管“最后一公里”,確保綠色優質農產品“產出來”和“管出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基石。
強化信息賦能,進一步落實精準監管。探索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實現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由傳統“人盯人”監管向線上智慧監管轉變。精準開展日常管理,對轄區農產品進行分類管理,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巡查、檢測抽樣、宣傳指導等工作量化到人,責任落實到位,推動網格監管員、協管員任務清單式管理。精準制定入網規模主體年度巡查和抽檢頻次,推動鎮級監管站和村級服務點標準化建設,大力推廣應用膠體金免疫快速檢測技術,提高速測篩查精準性、時效性。
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鎮(街道)以社會選聘、購買服務等方式聘用協管員(信息員),在現有監管員、協管員隊伍基礎上,積極打造技術指導員、農安志愿者、社會監督人員隊伍。進一步加強專業培訓,定期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全員培訓,組織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能競賽和鄉鎮農產品安全快檢室開放日等活動,增強鄉鎮站監管能力,提升服務水平,督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履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