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龍 林 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揚州市分行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多項重點規劃綱要,緊緊圍繞大運河發展建設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為大運河沿線地區的未來發展謀篇布局。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揚州市分行作為地區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常年深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涉農產業提升和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領域,目標職能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總體要求高度吻合。2018年以來,揚州分行圍繞大運河的環境提升、文化保護和產業升級開展產品探索,積極開展政策性金融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宣傳與推廣工作,尋求合作共贏的契機。
聚焦地標項目。2019 年初,該行積極參與市政府圍繞大運河元素推動落實的一系列規劃措施,率先開展大走訪大營銷活動,鎖定揚州三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項目為重點營銷目標。揚州三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項目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蘇示范段的核心板塊,項目包含三灣濕地綜合改造提升、國家級大運河博物館建設等內容,既具有開創性也具有探索性。在項目方案設計中,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展示帶來的經濟效益,創新運用博物館特展收入、餐飲及茶飲銷售收入、停車場收入和文創產品營業收入等作為貸款第一還款來源,積極爭取地方大型國有企業提供全額保證擔保,實現風險閉環。
打造水運樞紐。2023 年,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的意見》,大運河在“水運江蘇”的布局中處在核心位置,是南北貫通的重要樞紐航道。揚州分行圍繞大運河綠色航道提升開展項目營銷,重點支持了京杭運河高郵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治理工程。該項目涉及航道綜合整治建設和生態景觀工程,與有經驗的營運主體簽訂出租協議,采用錨地和水上服務區的出租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同時挖掘借款人綜合收益進行補充,彌補偏公益性項目收入不足的短板,有效解決了京杭大運河高郵段43 公里沿岸船舶標準化程度不高、尚無停泊錨地和水上服務區等航運服務設施缺失的突出問題,綜合提升了港口綠色現代化程度。
突出環境提升。大運河綜合提升緊緊圍繞水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治城先治水”的發展理念。2019年,揚州分行率先發力,成功營銷京杭大運河(廣陵段)文化帶建設項目(一期)。該項目對揚州市京杭大運河廣陵段兩岸進行環境提升和景觀改造、對駁岸進行改造加固及閘站出新、對兩岸老舊廢棄廠房地塊進行搬遷改造,綜合運用苗圃苗木銷售收入、老舊廠房改造后出租收入及停車場收入等作為貸款第一還款來源,努力構建具有平原水鄉特色的“城水互動、活水暢流、生態均衡、文水相融”的水生態文明區域格局。2023年,揚州市政府制定了打造運河“十里外灘”的規劃方案,建設一條集歷史文化、特色產業和綠色環保為一體的運河大通道。該項目圍繞沿河老舊廠區搬遷、綠色生態走廊打造、河道清淤、親水文旅產業打造等方面展開,工程體量大、進度要求高。農發行揚州分行在方案規劃初期便緊抓機遇開展專題營銷,在省分行的大力支持下與揚州市政府開展高層對接。目前,已基本確定作為該項目的貸款主辦行。
加強產業聯動。將地方特色產業與大運河綜合整治相結合,2022年,農發行揚州分行成功落地寶應縣京杭大運河氾水段區域水利治理工程。該項目圍繞京杭大運河東氾水境內水利設施整治及西河塘提升工程,形成魚苗、河蟹養殖區總面積18070 畝,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水產養殖,打造規模化特色產業,實現效益倍增。項目運用提升魚塘的租金收入作為貸款第一還款來源,與當地重點農貿企業簽訂意向合作協議保障項目收益的持續性與穩定性。該項目的實施使大運河氾水段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加速發展了地方特色漁業,將區域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當前農發行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須關注的問題。
基金平臺有待搭建。農發行與優質重點企業在其他融資方式上需要進一步加深合作。近年來揚州已設立了總規模20 億元的江蘇省大運河(揚州)文化旅游發展基金,致力于推動古城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品牌優勢,但由于與金融單位合作度較低,基金的拉動作用不夠顯著,未能有效提升各金融機構支持大運河開發保護工作的參與度。
銀政合作有待深化。農發行在產品推介、高層溝通協調、與地方重點客戶對接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要結合國家最新政策及時出臺相應金融產品,增強農發行政策響應能力,加強同主管部門的溝通,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提升自身融資融智的服務能力。
信貸政策與融資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與商業銀行相比,農發行信貸產品相對單一,服務手段相對不足,業務邊界要求嚴格,很多時候難以完全滿足客戶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的多元化融資需求,這就要求農發行必須在信貸政策方面開拓新路徑、探索新模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大多是公益性或準公益性項目,投資建設周期長且見效慢,項目自身收益有限難以產生穩定、充足的現金流,而目前農發行關于還款來源的限制依然相對嚴格。部分地區國有企業傳統擔保資源匱乏,能夠提供的擔保能力已接近上限,而農發行風險防范措施方面要求較高,需要進一步挖掘擔保措施的創新模式。農發行業務營銷產品的支持范圍無法完全覆蓋項目建設中所涉及的內容,融資方案中進行剝離會與客戶融資需求產生分歧影響項目落地。
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延續性有待提高。2022年,國家啟動政策性金融工具,通過農發基礎設施基金模式應用政策性資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重點項目的資本金缺口,但是第二批農發基礎設施基金遲遲未能落地,不少重點項目的資本金需求量依然很大,需要政策性金融工具“輸血”,相關產品的政策延續性有待加強。
主動參與大運河發展基金建設。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于2019 年初成立。作為全國首支該類型的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投資方式,由省財政廳牽頭組建。截至2023 年3 月,母基金認繳規模20.11 億元,引導形成18 只二級子基金、22 支三級子基金,已直接投資項目56 個、投資金額17.77 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4.45 億元。目前該基金已與多家同業金融機構進行了合作金融機構簽約。農發行在金融支持大運河沿線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更應加強與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的合作,借助該平臺獲取更多的項目資源和政策支持。
加強與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單位的合作。江蘇文投集團和各地方運河投資公司掌握著當地大量涉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項目資源,應當進一步與該類重點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采用高層營銷的模式打開合作突破口,推介農發行打造“水利銀行”的特色產品,積極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同時,積極參加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等活動,充分利用WCCO 總部落戶揚州的機會加強與該類組織或單位的走訪交流,宣傳政策性金融支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模式與案例。
加大對涉及大運河項目的政策傾斜。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一項關系區域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不是一時、一地、一舉措就可以成就的,金融支持大運河開發保護需要向上爭取政策,才能走出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是在利率、期限和融資額度方面,可根據項目的層級給予省級分行更大的自主決定權,提升在與客戶營銷對接中的信心與底氣。二是在第一還款來源制定方面,立足解決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積極籌劃新的信貸模式,提升服務質效。要針對項目公益性強、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挖掘新的現金流,打通還款新路徑。大運河保護類項目中包含大量水環境整治、交通路網提升、綠化種植等偏公益類子項目,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適當放大賦權經營、借款人自身綜合收益、股東注資等方式在第一還款來源中所占的比例。同時進一步完善合規的財政補貼還款機制。三是在貸款第二還款來源方面,圍繞水土資源條件開拓創新擔保措施。通過推廣利用水面經營權、水費收費權等質押擔保方式,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等抵押擔保方式,做強做活農村土地水資源文章。四是在基礎設施類流動資金貸款方面,農發行對于基礎設施類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借款人的信用等級要求較高,建議結合實際情況一事一議,增加政策靈活性。五是在產品創新方面,隨著綠色發展、生態環保成為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首要任務,大運河開發保護工作對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等需求將大幅上升,碳金融產品、節能環保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成為熱點,建議抓住支持大運河開發保護這一契機,加強業務品種拓展,進一步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模式建設,構建平臺型金融服務模式,擴大金融服務受眾,積極開發科技金融產品、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
擴大支持運河沿線農業特色產業范圍。近年來農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可將綠色農業的概念與運河沿線產業提升相結合,打造運河特色產業鏈條。一是與當地優質涉農加工企業合作,支持大運河沿岸區域內的優質糧油、特種水產水禽、綠色蔬菜等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用特色產品吸引客戶,增加區域競爭力。二是關注大運河沿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等規劃方案,擴充區域內綠色農業產業集聚效應。三是支持大運河古鎮綠色農業新業態發展,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互聯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建設糧食電商產業園、農產品電商平臺等運營服務體系,打造農產品集散、冷鏈物流、產品展銷中心。
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關于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胸懷國之大者、當好國之重器,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提供更好更高效的金融服務,充分展現農業政策性金融的職責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