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存勇/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堅持把“兩山”理念創新融入“強富美高”新江寧建設的全過程,持續推進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效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累計建成國家級美麗鄉村典范村1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0個、市級以上美麗鄉村453個,連續4年獲省級評估第一等次,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區等榮譽。
江寧區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贏的第一場硬仗,高位組織推動,建立定期研究、定期調度工作機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及專項方案,超前謀劃,剛性實施,做到了全區一張圖、一盤棋。在江寧3個500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格局下,將全域農村劃分為四個片區,西部以生態經濟為主、中部以水鄉田園為主、東部以溫泉度假為主、南部以山水林地為主,每個片區以產業聯結為支撐,構建不同特色的核心組團。2011-2013年探索起步,創建“金花村”“銀花村”,奠定良好基礎。2013-2015年全面推開,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按照“五位一體”要求全面建設。2016-2017年深化提升,實施“四變”工程,統籌推進示范片區、組團、點的建設。2018-2020年,明確“四變興農、五新強村”工作主線,按照“四類四層”“1581”建設格局,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生態宜居建設進一步提升。“十四五”以來,全區圍繞鄉村振興樣板工作“十大聚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2022年創成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區。
從局部到全域,“三大革命”提升生態美。從2011年起,江寧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打造了一大批美麗鄉村國家級典范。在這個基礎上,江寧率先實施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推進“三大革命”和“四小實事”,一村不落、一戶不少地拉網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創新“1年建設、15年運維”模式,以“街企結對、市場運營”為思路,實現全區1437個自然村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自然村農戶接入率95%以上,受益農戶超過37萬人,2022年入選全省農村污水社會化治理試點。全區共創建生態河道86條,全域消除黑臭水體。農村戶廁改造2019年底全面完成,1500個自然村共建設1738座公廁,實現每個自然村至少一座三類公廁。全區10個街道所有自然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
從田園到村莊,公共空間描繪環境美。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動員村民打好“四清一治一改”村莊清潔季節戰役。三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期間,累計動員黨員干部和群眾超過45萬人次,清理垃圾超23萬噸,清理河塘溝渠14096處。行政村雙車道四級路覆蓋率100%,農村公路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100%,村內主要道路實施綠化行政村比例100%,村內主要道路硬化行政村比例100%,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突出做好鄉間小路、景觀小品、小型塘池和小微菜園“四小實事”。
從外在到內里,“一村一品”彰顯人文美。踐行“兩山”理念,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挖掘鄉村特色元素,堅持因地制宜,構建一村一品建設格局。全區17個村被列為省級傳統村落,湖熟街道楊柳湖社區前楊柳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23處建筑列入市級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以文旅融合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全區10個街道全部為國家衛生街道,201個村社區全部為省級衛生村。美麗庭院創建自然村全覆蓋,農戶參與度85%以上,創成省級“美麗家園”示范點5個。
從一時到長久,共建共管譜寫和諧美。區財政每年投入3億元,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和長效管護工作。著力構建“權責明確、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長效管護網絡,覆蓋行政村100%。結合全區開展國家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水平,形成了由1個區中心、10個街道實踐所、201個社區實踐站和891個實踐點縱貫橫通的全覆蓋陣地體系,建成201個村(社區)的志愿服務陣地和隊伍,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鄉村善治新格局。全區鄉村治理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雙塘村和龍尚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3年以來,全區聚力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主體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特色農業強區,著力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365”工程,每年遴選3~8個村(社區)進行整體打造,形成一批數字鄉村、未來鄉村、共富鄉村等現代化的鄉村形態。
優化頂層策劃,構建鄉村建設新格局。按照全區鄉村振興樣板工程部署,推進十大聚落建設,圍繞“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五村建設內涵,用3~4年時間,點線面結合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打造“一村一特色、一路一動線、一片一景區”和環境美、韻味濃、產業旺、活力足、價值高的分區發展新圖景。
著眼品質提升,打造“五化”同步新鄉村。一是人居品質化。分層分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化提升,2025年底累計建成600個以上市級宜居村、3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繼續保持全省領先。二是產業特色化。在10大聚落功能性定位體系下,統籌自然山水、人文歷史、特色產業、村莊建設等要素,聚焦產業優勢、彰顯特色效應、精準補齊短板,打造小型精品示范區。三是治理數字化。聚焦“五治融合”,結合“智慧社區”建設,優化城鄉要素配置,推動資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在城鄉優化配置,創新共建共享的江寧善治路徑。四是文化地域化。弘揚江寧鄉土文化內涵,重點擴大“湖熟文化”等具有典型江寧特征的文化知名度與影響力,培育好鄉村文化產業,引導鄉賢依法依規參與鄉村治理,促進項目回歸、人才回鄉、資金回流、技術回援、文化回潤、公益回扶。五是鄉村未來化。以黨建為統領,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建設方向,將數字賦能作為鄉村建設重要引擎,著力構建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寧特色的鄉村新社區。
注重創意先導,賦能市場多元新機制。堅持創意先導,策劃為先,賦能市場多元新機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的多元投入模式。聚焦產業發展、文化賦能、特色建設,主動梳理并構建各類資本進入鄉村的通道與路徑,積極鼓勵鄉賢能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