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 陳影影/江蘇省南通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通市搶抓穩增長、擴投資、促消費機遇,進一步聚焦本地資源、重點領域、工作機制、要素保障、問題導向等,不斷增強各類主體投資活力,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強系統謀劃,統籌有序推進,持續提升重大項目戰略支撐能力。2025年前,突出精深加工、新模式新業態、高技術3個主攻方向,實施穩產保供、科技自強、數字農業、綠色發展、產業融合、鄉村建設6大工程,再建設300個以上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00億元。2023年截至6月底,全市在建項目129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20個,年度計劃投資129.1億元。
聚焦本土資源發展,帶動產業提檔升級。全面提升鄉村產業發展層次,完善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南通聚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提高特色產業質效,“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立足江海本土資源,分析市場需求,積極打開視野,不斷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推動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情懷”“賣文化”轉變。海安市天成智慧蛋雞產業園,投資3億元,引進國際一流的數字化、智能化養殖設備和蛋品加工設備,自主研發物聯網機器人,年產品牌蛋1.8萬噸、蛋品深加工2.5萬噸。同期開工建設的還有玉兔集團、巴大飼料、蘇洪集團等本土資源項目?!疤亍本褪峭怀龅赜蛱厣?,體現當地風情。摸清本地家底,找準優質稻米、“四青作物”、本港海鮮等優質資源,挖掘培育潛力,品種上追求“特別特”,品質上追求“獨一份”,品牌上追求“限量版”。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全力打造“通字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矩陣,不斷提升南通農產品美譽度,讓“優品牌”賣出“好價錢”。啟東市泓創水產品加工項目,總投資1.9億元,利用本地鰻魚源頭產地優勢,進行精深加工,年產1000噸烤鰻制品,年產值2億元?!爱a”就是聚力建成產業,延伸形成集群。把特色作物種好、特色畜禽養好,還要做好產后的分級包裝、倉儲物流、加工銷售,加快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海門區余東產業園區,已入駐源豐食品預制菜等5個項目,總投資均超億元,形成集聚效應。2023年,南通將建成25個10億元以上農業產業集群。
聚焦重點領域建設,推動項目示范引領。一是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圍繞守住糧食種植面積,南通市統籌推進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劃建設,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03萬畝以上。大力開展糧油高產競賽活動,確保全年糧食產量34億公斤以上。圍繞重要農產品保供,高質量建設綠色蔬菜保供基地,著力穩固生豬產能,確保全年蔬菜保供500萬噸以上,能繁母豬存欄量12萬頭以上,持續豐富菜籃子供給。在建好全省示范區、實施省“先建后補”試點基礎上,5月份正式獲批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高質量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引導本地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深入挖潛良種育繁空間,培育發展本地種業龍頭企業,讓更多“通字號”種源走向市場。中洋集團與中科院合作建立企業院士工作站,攥緊漁業“芯片”,借助科技力量,人工繁殖產業鏈包含8個長江珍稀物種、40多個其他珍稀物種,以養代捕,實現規?;?、產業化發展。海門山羊、如東狼山雞、海安草雞等種源項目,對當地種質資源保護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二是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全市推廣海安市組建區域農技服務中心的經驗做法,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布局區域化農業服務中心,農技人員建立服務清單,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區域農技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打通基層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海安市開發區全齡工廠化養蠶項目,通過科技研發,自主創新養蠶智能生產線、機器人、數據平臺等設施設備,實現全年無差別循環飼料工廠養蠶,蠶農養蠶畝均收入超2萬元。三是鄉村產業體系集群成鏈。堅持以園區為載體,全產業鏈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全市累計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各1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5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示范園5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9個(數量全省第一)。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接二聯三”作用,精準招引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形態鄉村產業、高技術農業等項目,以重大項目帶動產業融合。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創新成立了稻米、蛋雞、生豬、漁業、蔬菜、果品、花木7個產業聯盟和電子商務、農村青年創業2個服務聯盟,加大延鏈、補鏈、壯鏈、優鏈力度,開發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農產品。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農業現代化先行區、農產品集中加工區、農業冷鏈物流、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項目。著眼未來以現代高新技術為核心技術的農業發展形式,發展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高技術農業項目。
聚焦工作機制推動,激發項目建設活力。建立健全“四項工作機制”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機制。深入挖掘用好“家門口”和通商兩種資源,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突出家門口的龍頭企業。中洋集團投資4億元,建成中洋漁天下生產、展示、銷售基地。鑫緣集團、京海集團、天成集團等龍頭企業,均投資超億元建設新項目。同時,加大外地招引力度,4月份,南通組織赴浙江寧波開展“農業高質量發展招商推介會”,會上,40個農業項目集中簽約,投資總額達38億元。2023年以來,全市共外出招商22次,簽約項目75個,計劃總投資108億元。二是建立健全謀劃儲備機制。各縣(市、區)利用本地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謀劃儲備項目,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注重產業配套招商。突出利用各類園區儲備項目,2023年落戶各類園區已開工的項目近30個。目前,各縣(市、區)共計儲備項目80個。三是建立健全掛鉤聯系機制。嚴格落實掛鉤聯系和專班服務制度,深入開展企業走訪,全面摸排企業訴求,切實解決企業難題,保障項目建設用地、用工、環評、融資等關鍵要素,協調舉行政銀、政保對接活動,幫助解決融資信貸及保險保障,為重大項目實施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四是建立健全調度監測機制。項目入庫前,必須開展現場調研,把好入庫關,利用江蘇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管理系統定期開展項目調度監測,每月系統更新調度2次,適時掌握了解入庫項目進展進度。每月開展現場核查,跟蹤了解項目推進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
聚焦要素服務保障,提升優化營商環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有效集聚。一是落實用地保障。嚴格落實鄉村產業融合發展5%的用地保障政策,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探索盤活利用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截至6月底,全市已累計協調解決農業項目建設用地298畝,設施用地1506畝;盤活利用舊項目、舊資產43個,建設用地679畝,設施用地1303畝。全市排定的新建項目,用地全部落實。為破解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用地難題,各地統籌謀劃出臺相應政策舉措,想方設法解決難題。海安市將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納入“耕地轉出”用地保障方案。同時,持續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技術改造,對需要建設用地的農業企業投資新建項目,畝均稅收20萬元以上的優先提供建設用地。如東縣引導農業企業入駐園區,既解決用地問題,也形成產業集聚。二是加大財政扶持。南通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確保財政支農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2023年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安排2.8億元,其中80%以上的資金用于農業產業發展,用3年時間培育8個市級高質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十百千”示范工程,建成3個萬畝以上、30個千畝以上、300個百畝以上的示范方;推動全市鄉村振興示范“串點連線成片”,試點多村聯創,每個獎補1000萬元。三是引導金融支持。探索推進農業設施確權登記頒證和抵押貸款工作,南通市聯合人行轉發《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銀企對接工作的通知》,并向轄區內41家銀行推薦農業農村重大項目主體名錄。農業銀行南通支行將金融服務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列入年度考核,對所有新開工建設項目走訪到位、開戶到位、授信到位。目前,授信總額50億元,實現用信項目35個,用信余額36.47億元。落實省“財政金融支農16條”和南通市“支持鄉村振興25條”,引導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對農業主體單列信貸計劃,推廣“蘇農貸”“富農易貸”等支農專屬產品。截至5月末,涉農貸款余額7087.64億元,比年初增加781.79億元,同比增加206.45億元。四是推進人才支撐。進一步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工作機制,加快建設涵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鄉村管理人才、鄉村技術服務人才的鄉村人才體系,服務項目建設需求。2023年,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選派50名青年干部到農業生產一線蹲點實踐鍛煉;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5萬人,有力支撐項目建設。
聚焦問題導向,助力項目建成見效。結合全市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機關作風建設提升年”活動,緊緊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目標,南通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專班聯合派駐紀檢監察組、局機關紀委開展項目督查走訪,切實做到“五整治五提升”。一是整治專班人員在崗不在行,不擔當、不作為,表態多行動少,穩企紓困政策宣傳不到位、兌現不及時的問題,持續提升惠農政策落實能力。二是整治對園區賦權不到位、對項目主體怕擔責、惠企便民政策舉措落實不力的問題,持續提升園區項目落地質效。三是整治農業行政許可不規范、不公正、不文明的問題,持續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四是整治聯系服務主體不緊密,對用地、用能、用工、融資等要素資源瓶頸制約不能及時協調解決的問題,持續提升助企護農發展保障水平。五是整治管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濫用職權、損害主體合法權益、影響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落地的問題,持續提升護企益農安商環境。截至目前,所有開工新建項目全部走訪到位,收集實施主體困難和訴求16個,全部協調解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