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么吉
象雄文化是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吐蕃之前以苯教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青藏高原上的古代文明。根據考古專家對目前出土文物研究最為保守的推測,象雄的歷史至少也要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①才讓太,象雄文明探源[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9:254.。在雅礱部落崛起之前,象雄曾經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個地方政權,它的疆域幾乎包括了整個西藏②才讓太,頓珠拉杰,苯教史綱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3.,曾是橫跨中亞及青藏高原的強大的文明古國,她創造了雪域高原上最輝煌鼎盛的遠古文明,史稱古象雄文明。它是象雄人即藏民族遠古先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的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青藏高原遠古先民在繼承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周邊各民族文化后而形成的一個文化系統,它既是藏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根,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遠古起源之一。
位于四川省松潘縣(????????)西南部的熱務溝(????????)總面積約830平方千米,人口約0.6萬,轄區共4鄉。熱務溝共分上下十八寨,上九寨為:措壩、豆溝、納仁、曾藏、紅扎、阿格、西格、日四、沙代;下九寨為:吾日、木西、卡卡、納依、馬拉墩、熱窩、俄埃、則術、沙你。“熱”是古象雄的“象”字,漢字讀音時讀成了“熱”,其意同“象”字;“務”是藏語“哭”的意思。“熱務”是指“從象雄地方哭著遷徒而來的部落”③阿科旦白訪談,2022年7月,四川松潘縣。。本文中的象雄文化孑遺指吐蕃時期為征戰而遷徒下來的古代象雄的后裔,這個從象雄而來的部落在熱務溝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用古老的象雄母語和獨特的多聲部歌謠,傳頌著他們的愛情、婚姻、信仰、自然和歷史。熱務溝具有獨特鮮明的地域文化,就是古象雄文化遺存的結果。這樣說來,熱務溝獨特的地域文化也就有了近4000年的歷史。
“薔切”是藏語,熱務溝藏語方言中“薔”為酒,“切”為獻,“薔切”指獻酒。當地民俗中,敬酒是感恩祖輩和大自然的表達。當地人信奉萬物有靈的早期宗教①原始苯教或者叫斯巴苯教(???????????)是藏族的早期苯教,但國外藏學家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圖齊的《西藏和蒙古的宗教》、霍夫曼的《西藏的宗教》都將苯教之前青藏高原各個地區的宗教現象稱為無名宗教、人間宗教或者民間宗教而單獨論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從古象雄傳到這里的雍仲苯教的精髓。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看,日月星辰、風雷雨雪,大地山川林木、飛禽走獸,都有恩于人類,大地崇拜、母親崇拜、萬物同源是原始宗教的核心觀念。順應自然、崇拜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思想,一直是熱務溝宗教生態哲學的主旨,他們認為,人類應當把自己釀造的美酒敬奉給大地,貢獻給祖先,用歌聲和美妙的音調敬仰自然、贊頌祖先,這就是熱務溝薔切的最初來源。
譜例1
《扎納薔切》男子二聲部

歌詞大意:昨日天上星辰美,今日地上時光好!在無邊宇宙之中心,龍雷電三者是聲神;在東方空界之中心,日月星三者是聲神;在座座雪山之中心,白色的雪獅是聲神;在一處山坳之中心,神箭和神壇是聲神;在一處杜鵑林中心,盛開的花朵是聲神;在一處柏香樹中心,飄逸的香味是聲神;在一處大河的中心,金魚與水獺是聲神;聲神與生命在一起,聲神與生命在運動,愿聲神永不離生命!頭頂是自己的聲神,青龍是大家的聲神!
以上《扎納薔切》是熱務溝民歌中的一種唱調類,它表現在比較重要的節慶里,旋律舒緩,基本上是以五聲性的羽調式為主,聲部在兩個人自然高低音中進行。敬酒者是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敬酒時須整衣免冠,表情莊嚴肅穆。敬酒詞格式恪守古風,段落、行數、每行字數、平仄韻律都有嚴格規定。敬酒詞內容以贊頌各路神靈和祈禱吉祥平安為主,運用排比、對仗、比喻、夸張等表現手法,把辭藻修飾得極其華麗典雅,如同漫天紅霞一般。敬酒詞可頌可歌,頌時要求聲音洪亮,字正腔圓;歌時不能脫離固定的悅神曲牌,旋律既莊重謙恭,又激越亢奮。
譜例2
《謝瑪薔切》男子二聲部

歌詞大意:昨日天上星辰美,今日地上時光好,天時地利人三好;三者集中今日好,今日獻上一壇美酒于貴客,吉日之時獻上一首敬酒歌;一句接著一句唱,向上禮敬天之恩,天是法輪光明頂;向下禮敬地之恩,地是蓮花聚盆寶。從金色的地上往上看,地上方擺有一張桌子;再從桌子四肢往上看,桌面上被桌布包裹著;桌布不長不短有三層,第一層是長紋老虎皮,第二層是圓紋豹子皮,第三層是白紋狐貍皮;再從三張桌布往上看,桌布上面擺有金盆子,花邊盆里壘砌著糌粑,看那壘砌的糌粑頂端,就像宇宙須彌山城堡,看那壘砌的糌粑中端,就像莊嚴的尊神佛塔,再看壘砌的糌粑底端,就像金色的聚寶盆地。
以上《謝瑪薔切》主要在婚慶中吟唱,是女方長者歌頌天地吉祥、贊美美好生活的歌曲。旋律舒緩,以五聲性的調式為主,通常是兩個男子以二聲部的方式深情演繹,演唱時通過強弱來表現情感的不斷變化,讓聽者自然生情而敬。

譜例3
《格朗納吉》男子二聲部

歌詞大意:在那吉祥的地方,有一處叫格朗納吉的山坡。請問,此山坡的真名字叫什么?那山坡上曾經跑脫了兔子,因而得了“兔子跑脫吉祥坡”之名。在那吉祥的山坡,有一處叫格色喇嘛的斜坡,請問,此斜坡的真名字叫什么?那斜坡上曾經滾落了線團,因而得了“線團滾落吉祥坡”之名。
“勒”通常是一人主唱,聲音高;另一人為助唱,聲音低。吟唱行進中,兩人的聲調有時分道揚鑣,有時又重疊交合,展現了多聲部的魅力,旋律基本上是五聲性的徵調式,也有六聲性的變徵調式。下例《勒嘎》是“勒瓊”的中的一種唱調,是以對唱的形式表現。
歌詞大意:勒分父母子三者,勒之父名叫什么?勒父叫上歌大。勒之母名叫什么?勒母叫下謠王妃。勒之子名叫什么?勒子叫歌者天神。
譜例4
《勒嘎》男子二聲部

唱“勒”在熱務溝各村也略有差異,上述地區唱的“勒”為一派,叫“上部勒”,下述地區唱的“勒”為另一派,叫“下部勒”。“上部勒”通常配有歌詞,內容大致是贊頌本地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神靈,贊美大好河山和人間友誼真情,憧憬美好未來。韻調以高音開頭,逐漸舒緩,敘事韻味很濃。
“下部勒”按照上部的節奏,但通常沒有具體的歌詞,僅有音調。據采風情況看,“下部勒”音調的高音與低音落差很大,音量提升時,節節攀升,很快達到極限;音量下降時,步步減弱后很快落到低谷。這種密集的高低音犬牙交錯,最能令人回腸蕩氣。雖然沒有歌詞,但它的唯美感十足,給人想象的空間很廣闊。
“熬”指聲音,“斯”指迎接。“熬斯”之歌適用于婦女們在寨門口迎接遠征歸來的勇士或登高祭祀山神歸來的男人們的場景,屬于悲歌類音樂。
譜例5
《熬斯》女子二聲部

歌詞大意:姑娘遠嫁他鄉,日夜思念故鄉和親人們。當婆家允許她探望父母,走到可以看見自己村寨的山頭時,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傾訴壓抑了許久的思念之情的“熬斯”之歌。
熱務溝各村流行的“拉依”是另一種類型的多聲部音樂,通常過年過節時在年輕人群中吟唱,屬于情歌類的民歌,其中又分男女對唱、女生齊唱、男女獨唱等形式。
我們在采風的過程發現,熱務溝地區“拉依”的唱法與“勒”的唱法大致相同,兩者的區別在于“勒”的韻調高亢、激昂、莊嚴、肅穆,更趨向于神圣化,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向往已久的一種心靈的追求。“拉依”的韻調輕曼舒緩,婉約浪漫,似松聲竹韻,更趨向于生活化,表達了年輕人的感情,旋律以五聲性徵調式為主。
譜例6
拉依《烏藏苯日》

以下《烏藏苯日》是“拉依”的一種曲調,以演唱西藏苯日神山①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境內。來表現對故鄉的思戀。
歌詞大意:在那烏藏苯日神山上,有三只未曾吹響的白海螺;請問,把它吹響的是誰?啊!是三位上師喇嘛,吹響了神圣的海螺。在那烏藏苯日神山中,有三函未曾誦讀的經書;請問,把它誦讀的是誰?啊!是三位得道高僧,念誦了無上的佛經。在那烏藏苯日神山下,有三座未曾砌完的石塔;請問,把它砌完的是誰?啊!是三位風水大師,砌完了莊嚴的石塔。
熱務溝地區流行的“拉依”有十余種傳統曲牌,歌詞類型有兩種,一種是世代相傳的固定歌詞,另一種是即興填的歌詞。在通常情況下,男女對唱的歌詞基本都是即興發揮添加的,貼近現實,直舒胸意,因此生動鮮活,是勞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聲。
在熱務溝各村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德香”是一大地方文化特產。它雖然是歌舞合璧的文娛節目,但傳統中又不歸入藏語叫“卓”的舞蹈中,可謂一樹成林,傲視天下。
譜例7
《德香》男女多聲部
以上“德香”名為“三條喜道”,是多男多女圍圈邊舞邊唱,并以男女對歌的方式演繹。旋律隨著演唱情緒的變化中,以轉調和速度的變化而豐富多彩。
歌詞大意:昨日天上星辰美,今日地上時光好!巖山高山之間三條道,請問三條道叫什么?第一條是龍頭盤羊之嬉道;第二條是長角公鹿之嬉道,第三條是長髯雪鹿之嬉道。三條嬉道如此說。半山半腰之間三條道,請問三條道叫什么?第一條是山坳山神之嬉道,第二條是三十箭兵之嬉道,第三條是二十白物之嬉道。三條嬉道如此說。山腳山下之間三條道,請問三條道叫什么?第一條是黃龍瑤池之嬉道,第二條是碧海藍寶之嬉道,第三條是白海海螺之嬉道。三條嬉道如此說。
據我們的采風記錄,熱務溝各村流行的“德香”分前后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用歌聲和舞蹈動作敘述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過程;后半部分用詰問和答辯的方式展開智力競賽,是表現智慧的才藝。由于內容決定形式,兩大部分的表演風格也就截然不同,經人們的藝術欣賞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美感。
前半部分具有史詩的特質,無論音樂還是舞蹈,起初皆徐徐而起,緩緩而行,如白云舒卷,似大雁輕飛。進入正題后,音樂節拍逐漸加快,音調逐漸升高,舞姿逐漸活躍,恰如滾滾而來的黃河之水。到了結尾處歡呼“神勝利”的時候,歌聲格外歡快嘹亮,舞姿格外矯健,圍成圓圈表演的人們,雙腿呈弓步、雙臂呈白鶴亮翅狀,朝一個方向快速掂步滑動,給人以攪起漩渦的感覺。
后半部分的表演,其實就是以歌舞包裝的智力競賽。或男女對壘,或本村人與外村人對抗,當上半部分表演進行到快要結束的時候,對壘的一方即興編唱出一個謎語,對方聽后立即回答。如此往復,直至分出勝負,方可停止。由于旗鼓相當而通宵競賽甚至夜以繼日的情況經常發生。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創造的象雄文明在藏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語言、文學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株奇葩。后來,又吸收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等周邊各民族的文明,形成多彩紛呈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文化。雖然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但古老的象雄文明仍然在藏族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至今深層地影響著藏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心態和行為方式。
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保護與傳承好古象雄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了藏民族曾經的輝煌、當下的傳承和未來的希望。在這大山深處,人口不到1萬的小小熱務溝,擁有如此絕妙的音樂,實在令人震驚。無論時代如何變幻,這里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仰沒有改變,才使瞬息即逝的遠古藝術瑰寶得以傳承至今。由此我們才體會到,傳承的力量會這么強大,對生活的熱愛會收獲這么大的成果。
象雄文化的輝煌遺跡早已經銷聲在歷史塵埃中,然而,它遺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不朽歌聲,在漫漫4000年后的21世紀的今天,仍然在崇山峻嶺深處的熱務溝傳唱不息。
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象雄文化又是處于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燦爛文明之一。通過對古象雄文化遺存的研究,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的中亞各民族文明之間進行交流的歷史線索和文化依據,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更多的學術思想和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