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元代國家語言治理

2023-09-14 12:23:31徐利穎
廣西教育·D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語言文化

許 晉,徐利穎

(1.內蒙古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引言

中國傳統語境下的“治理”一詞多指國家統治機構有效運用政治權力鞏固政權,《荀子·君道》中有“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的說法,這里的“治理”與現代西方公共治理理論理念有較大差異。在中國古代治理體系中,語言治理一直都是與政治治理、經濟治理、社會治理等并行的治理方略,是解決穩定和發展的國家手段。歷史上,中國歷代政權都高度重視語言規劃和治理工作,尤其是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傳播。“雅言”“通語”“國語”“普通話”等不同稱呼,印證了不同政權在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通用語言的高度重視。歷代王朝以推行通用語言文字為手段凝聚和強化中華民族國家意識,增強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民族認同感。

在傳統話語體系下,受“民族國家”和“中原中心”觀念的影響,研究中華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發展的學者較多關注秦、漢、隋、唐、宋、明等“中原王朝”“農耕王朝”“漢族王朝”推行的各類語言文字政策及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影響,而對北魏、遼、金、元、清等“游牧王朝”在推動多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分析闡釋不足。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遼闊、人口民族成份最復雜、多民族文化共存與融合最典型的時期。元代的語言文字治理,不僅成為安邦治國的工具和策略,還有效促進中華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認同、吸收、借鑒與融合,推進統一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的進程。

一、元代國家語言治理的基本方略

學界普遍認為,忽必烈及元王朝實行的政治文化體制,與其祖輩父兄明顯不同,主要采用的是“蒙漢二元”政策,既行漢法,又存蒙古舊俗。李治安對這種蒙漢雜糅政策的主次關系做了進一步分析,認為元代政治文化二元政策主要表現為“內蒙外漢”,即蒙古制度占據內核部分,漢法制度居外圍或從屬位置。這一政策在元代的官制、軍制、宮室視朝與帝號等領域都得到了充分體現[1]。語言政策作為元代政治文化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也集中凸顯出鮮明的“內蒙外漢”特點,即形成了“凡有璽書頒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的“雙語文”制度。

蒙古統治者最早制定的語言政策是成吉思汗確立的。1204年,鐵木真在征服乃蠻部落的戰爭中,俘獲了乃蠻太陽汗的王傅兼掌印官塔塔統阿。塔塔統阿生性聰慧,精通畏兀兒文字,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于是成吉思汗“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兒字書國言”,這是元代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地實施的語言政策。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尊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以詔書的形式正式頒行八思巴創制的文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成為元代官方法定的文字,后世稱之為“元國字”或“元國書”。自元世祖忽必烈始,元朝十一帝都強制推行蒙古新字“八思巴字”,規定省、部、臺、院用八思巴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忽必烈推行八思巴字時,還頒布了一條法令——“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其中,“國字”指各地原來通行的民族文字,“國字副之”的政策為元代多民族語言文字發展融合提供了契機,在元代遼闊的版圖上,業已形成“大抵漢字用于中國本部,畏吾兒字用于蔥嶺以東,亦思替非文字用于蔥嶺以西諸國也”[2]的多民族語言文化并存融合發展的態勢。

二、元代國家語言治理下的多民族語言融合

元代大力推行“內蒙外漢”語言政策,有效促進各民族語言文字交往交流交融,從而型塑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繁盛的語言融合景觀,各民族習國語蔚然成風、漢語漢字成為各民族交際媒介、多語并存融合成為元代語言新生態。

(一)各民族習國語蔚然成風

至元六年(1269),元代統治者將八思巴字定為官方法定的文字,為使八思巴文字在全國推行,統治者充分行使政府在語言文字地位規劃中的職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使更多的人學習和運用八思巴文字。如在學校教育方面,至元八年(1271),元代下詔立蒙古國子學,專門為蒙古人、漢人官宦及怯薛子弟教授八思巴字蒙古語,在地方設蒙古字,組織人力編寫《蒙古字百家姓》和傳寫本《蒙古字韻》等識字課本,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蒙古字學教育系統;通過“免一身差役”“授以官職”等優厚待遇加以激勵,以達到使八思巴字“傳布永久”目的。

元代“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人知國字之足以進身而競習之”在元代蔚然成風,習國語成為“當今所尚,莫貴于此”的時髦事[3]。如成宗時中書省奏準事理即提到“如今蒙古文字學得寬廣也,學的人每多是漢兒、回回、畏元兒人有”。明人王世貞言:“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大江以北,漸染胡語。”北上的趙璧曾奉敕“習國語”,筆譯《大學衍義》,忽必烈稱贊他“漢人乃能為國語深細若此”。南人官僚楊國材本人“習通國字語言”,元末的張士杰“入胄監,習其書又精其言”,許師義“尤精于國字與言”,李師尹“精于國語,習于國字,口宣耳受”。元末曾下詔“禁漢人、南人勿學蒙古、畏吾字書”,但詔令一出立即引起漢族士大夫的不滿,中書參知政事許有壬曾面諫直言,“爭止之”。可見,元代漢族士人學習蒙古、西域語言文字的人數眾多。“國字”憑借其在元代特殊的官方通用語言地位,對包括漢語在內的很多語言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元代雜劇是漢族和蒙古族語言融合的產物,據方齡貴先生考釋,現存元明戲曲劇目中含有的蒙古語詞語多達兩百個,這進一步說明了元代漢族士庶已對蒙古語的日常詞匯耳熟能詳。

(二)漢語漢字成為元代民間通用交際媒介

元代疆域遼闊,族群繁復,文化多元,但在眾多文化中,中原文化的歷史最為悠久、文明程度最高、輻射力最強,這使得漢語漢字成為元代民間通用程度最高、流通范圍最廣的交際媒介用語用字。

元代統治者雖將八思巴字作為官方文字加以推行,但八思巴字使用范圍主要限于官場,并未發展成為元代社會的通用文字,其主要原因包括八思巴字是因政治需要而被創制,其使用者多為蒙古族特權階層,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流通范圍窄;譯寫蒙古、漢、藏文時拼寫法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元代政權垮臺后,在政治上處于優勢的八思巴字便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很快成為一種死文字。

從相關史料看,漢語漢字是元代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通用媒介。如馬祖常曾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方偏氣之語,不相通曉,互相憎惡。惟中原漢音,四方可以通行,四方之人皆喜于習說。”“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韻·白序》),這些表述都是對元代市井語言生活的真實寫照[4]。周德清指出,“中原之音”是當時的標準音,它不是一隅一地之音,而是在北方廣大地區通行的、應用于各種交際場合的一種共同語音[5]。

元代邊疆各民族因作戰鎮守、任官、分封諸王、災害、降附及避戰亂等原因,不斷遷入中原定居,各族人士凝聚在一起,愛慕華風,紛紛學習漢文化。如元代內遷的女真人與漢族通婚后改用漢族姓氏,在元代已等同于漢人。蕭啟慶指出,進入元代中后期,熟諳漢文化的蒙古、色目人士日益增多,他們與漢人聯系緊密、關系融洽,互動頻繁,共同開展詩文唱酬、雅集游宴、書畫題跋及著作編刊等文化活動,各族間共同的士人群體意識也已超越種族的藩籬,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使元代文壇色澤紛呈、異常活躍[6]。元代文學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學家使用母語以外的漢語進行文學創作,形成雙語文學現象。如元代的蒙古族、畏兀、唐兀、西夏、康里、撒里、大食、欽察、回回、拂林、葛邏祿、乃蠻、阿魯渾、克烈、塔塔兒、雍古、天竺等數十幾個民族人士形成雙語文學作家群,這是元代社會和諧因素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以《全元詩》而論,元代有作品傳世的雙語詩人就有202人,存詩5800首以上,這是中國文學史所從未有過的盛況,為中國文學史所僅見[7]。

元代的回回先民進一步加強了與漢族的融合。回回是元代人數眾多、社會成分復雜而又分布最廣的群體[8],其身份包括貴族、官兵、軍人、學者、商賈、工匠等,回回人初到中國時,大都講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并保持著原來國家固有的文化傳統,如像馬哈木·牙老瓦赤、扎馬刺丁、賽典赤贍思丁、馬合木、阿里、伊思馬因等都是回回先民的名字,大多為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的音譯。元代語言的逐漸統一是回回民族逐漸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回回遷入中原者人數最多,但他們居住分散,遍布在全國,以致后人有“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印象。另據記載,“從十四世紀中葉到十六世紀中葉,回回的經濟條件、地域條件和心理條件都已達到可以形成一個民族的程度。并且在同一時期,回回逐漸習慣于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9]。如薩都刺、薛超吾(馬九皋)、伯篤魯丁、丁野夫、丁鶴年等回回人,不僅精通漢語,且皆以詩名世。

更為典型的是,元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割局面,國內各族群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契丹族融入廣大漢族及蒙古等北方民族之中并陸續轉用漢語,導致本民族的語言不斷走向瀕危。從元代的契丹人改名來看,入元后,姓氏、甚至名字全然漢化的契丹人比比皆是。以庫烈兒后人為例,自庫烈兒起的前五世為庫烈兒——脫羅華察——也鮮——查剌——庫祿蒲,名字仍保留契丹遺風,而此后的石良輔——石繼祖,名字已同漢人無異,可見,元代契丹族語言已退居次要地位,基本為漢語所取代。在遷移和民族融合的作用下,“契丹”之名在史書上消逝。同樣,元代的女真人或從軍,或為官,或從商務農,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他們在元代已基本完成了語言轉用,女真文基本被漢字所取代,到明中期以后,女真文逐漸變成了一種死文字。

(三)多語并存融合成為語言新生態

元代疆域空前遼闊,“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10]。元代民族種類繁多,蒙古人、唐兀人、汪古人、回回人、畏兀兒人、康里人、欽察人、哈喇魯人、吐蕃人、女真人、契丹人、漢人、南人等其所操語言不同,語言差異巨大。但在統一的大趨勢下,邊疆民族人口內遷中原,與漢族長期雜居,頻繁交往,再加上異族通婚、軍事征伐、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與漢族形成融合發展之勢。

國家的大一統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和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元代文獻來看,西域曾出現大量多語人。《多桑蒙古史》記載,伊兒汗國的合贊汗“蒙古語為其母語。然亦略悉阿剌壁、波斯、印度、迦葉彌爾、土番、中國、富浪等語……對各國人即用其國語言與之言,人常異之”[11]。《元史》載,耶律阿海,“遼之古族,通諸國語”,這里的“諸語”主要指通漢語、蒙古語、波斯語和突厥語。元代著名畏兀兒翻譯家安藏,世居別失八里,幼習浮屠法,兼通儒學,他精通蒙、漢、畏兀兒等語言。北庭人必蘭納識里“幼熟畏兀兒及西天書,長能貫通三藏及諸國語”“是時諸番朝貢,表箋文字無能識者,皆令必蘭納識里譯進”[12]。 《元史·桑哥傳》稱他“能通諸國言語”,藏文史料《漢藏史集》具體地描述桑哥“通蒙古、漢、畏吾兒、吐蕃等多種語言”。元代著名的色目人官僚世家汪古馬氏家族中第四代昔里吉思(馬慶祥)“善騎射知書,凡諸國語言文字靡所不通”,元好問指出他能“通六國語,并與其字書識之”,其中的“六國語”具體指高麗、西夏、女真、蒙古、突厥和漢語[13]。

元代是中國古代民族交往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鼎盛時期,繁盛的經濟活動刺激著語言活動和語言發展,元末明初人孫賁在《廣州歌》中形容:“廣南庶天下聞,四時風氣長如春,……閩姬越女顏如花,蠻歌野語聲咿啞。苛峨大舶映云日,賈客千家萬戶室。春風列屋艷神仙,夜月滿江聞管弦。良辰吉日天氣好,翡翠明珠照煙島。”此外,有人還描述了江浙沿海的太倉商業貿易的繁榮,時稱太倉“番漢間處,閩廣混居”“糧艘海播舶,蠻商夷賈,輻輳而云集,當時謂六國碼頭”,太倉當地各族群語言接觸之廣泛可見一斑。

三、元代國家語言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發展

“國家治理是大一統王朝的基本職能。”[14]元代國家語言治理是“大一統”政治實踐的結果,在元代蒙漢二元政治體制下,統治者采取“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宜施于用”等方式治理各民族語言,其核心是奉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多元文化政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發展。

(一)以語言治理強化國家政治權威

蒙古族直到12世紀末還沒有自己文字,“凡發命令、遣使往來,止是刻指以記之”。忽必烈即位后意識到“字書有闕,于一代制度,實為未備”,“把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當作彌補元朝‘一代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缺陷”[15],將語文問題作為他的統一戰略和治國方略的組成部分,與軍事、政治、文化事務一體化推進。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以詔書的形式頒行八思巴字,并明確告知這一語言政策改革背后的深層思考:“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寢興,而字書有闕,于一代制度,實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于順事達言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其余公式文書,咸仍其舊。”忽必烈認為“字書有闕”是國家制度的缺陷,考察 “古今之通制”,比較諸國之先例后,他把語言文字提到國家制度的高度、置于政權統一的戰略中。

元代統治者沒有從官方層面大力推廣白話漢字,也未推廣畏兀體蒙古文,其目的在于創制一種可以“譯寫一切文字”的官方統治文字,以期利用這一實用性的文字及其一系列的文字教育來維持政治統治。簡言之,制定推廣八思巴字是忽必烈“新國家建設政策”的一環,表明他建設新國家的決心[16]。八思巴字的推行,客觀上強化了元代蒙古統治者的國家政治權威,對建構新的國家認同、保證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秩序發揮過重要作用[17]。元代推廣普及八思巴字的蒙古字學整整存在了一百年的時間,它對整個元代國家政治統治模式的維護、文化教育發展格局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特別是蒙漢文化間的彼此滲透與交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教育史及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典型性。

(二)以語言治理推進多元一體格局演進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是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絕后的一個時代,從語言接觸史的視角來看,元代也是我國語言接觸史上語言接觸最為頻繁、語言關系最為復雜的一個時代。為了鞏固大一統多民族國家形態,元代實行了一整套“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宜施于用”的語言治理政策,形成了一套運行有序、特色鮮明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語言治理模式,體現了元代統治者“大一統”國家政權建設的整體意識,客觀上起到維系大一統廣袤疆土、豐富多元民族文化內涵、有效推動元代經濟、宗教、出版等融合發展的作用,也有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發展。

自古以來,“大一統”思想就是中國歷史演進的主旋律。元代政權建立后,蒙古統治者在構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時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文化層面的認同,他們率先學習漢語漢字和漢文化中蘊含的治國方略、禮儀制度等,在“思想一統”的“大一統”觀的指導下,逐步以中華文明的正統傳人自居,以“混一寰宇”作為最基本的政治目標。1271年,忽必烈采用中原王朝建元之制治理廣袤復雜的多民族國家,據漢文化經典改建國號“元”,取《易經》“乾元”之義,忽必烈深刻認識到語言是文化認同的主要標識,積極探索治國的語言策略。元代空前大一統多民族融合的現實,使蒙古統治者打破了前朝對語言地位整齊劃一的管理思維模式,為元代營造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社會語言環境,以此來有效降低各民族交際成本,提升不同文化群體在高度中央集權體制下的文化適應與融合能力。正如元人吳澄《送蕭九成北上序》云:“自古一統之世,車必同軌,書必同文,行必同倫”,元代“則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軌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國土各有俗,不必同倫也。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行不同倫,而一統之大未有如今”[18]。作為中國歷史上統治疆域最為廣袤的封建王朝,元代國家語言生活和語言治理顯示出與前代不同的特征:語言狀況更具多樣性與復雜性,語言治理更具開闊性、廣泛性;語言生活更具融合性和深刻性。元代奉行多民族語言文化秩序,既堅持或擴散蒙古本位文化,又吸收漢法,同時兼容并包接受各類異質語言文化。如元代的出版語言,既包括行用千年的漢字,也有官方推行的蒙古新字八思巴字,還有藏文、察合臺文、梵文、西夏文、契丹文、波斯文、粟特文、突厥文、敘利亞文、回紇文、阿拉伯文等十幾種民族文字,這在中國出版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19]。這從側面映射出元代社會用字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疆域廣大、多族共居的元代社會,各族人民以開放的態度積極接受和肯定多民族語言文化并存共融的發展態勢。如漢族文人吳澄在《送杜教授北歸序》中高度贊譽八思巴字:“皇元興自漢北,光宅中土,欲達一方之音于日月所照之地。”一代文宗虞集說八思巴字:“合音以成言,累文以成字,以同四海之文,以達四方之情,以成一代之制。言語文史莫不用。”在市井街頭,多民族語言文化秩序得到更直觀地展示,如元代杭州城是有元一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世界東方的一大國際性都市,亞歐非各族相互雜居。當時在杭州民間活躍著一支可用波斯語、漢語和阿拉伯語三種文字演唱的中西合璧樂隊[20]。多語合唱團的出現,是元代城市經濟國際化的明證,也從側面說明當時杭州多民族融合發展的普遍性和廣闊性。

元代多民族語言兼容并蓄的治理方略,為元代多民族語言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涵化,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格局的演進。涵化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并互相影響,從而發生文化變遷過程,進而使不同文化的相同性日益增強[21]。如元代“漢兒言語”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文化涵化的產物,且在我國通用語言的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價值。漢兒言語是北朝以來漢語同北方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語言接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漢語地方變體。太田辰夫《關于漢兒言語——試論白話發展史》指出,在從魏晉至元代、清朝的北方民族大交融中,產生了廣泛通行今中國北方的“漢兒言語”,這是漢語受阿爾泰語系語言影響而形成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學習和使用漢語的產物,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中國北方諸民族(包括一些漢族)口語交際層面所使用的通語。汪維輝認為,現代漢語民族共同語的遠源是北朝以降形成的“漢兒言語”,近源則是明代以降的“官話”[22]。元代的“漢兒言語”上承魏晉以來的北方“漢兒言語”,后在元明易代過程中逐步被明代官話所替代,其在通用語言發展歷史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有待進一步深入梳理。

元朝歷時不足百年,民族融合和接觸卻異常活躍,有效而共通的語言媒介在這兩方面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語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性元素之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演進的歷史進程中,語言一直發揮著關鍵紐帶作用,共同的語言文字、歷史記憶、傳統價值觀和共同心理特征等已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的基礎和支撐。

元朝的國家語言治理充分考慮了元代族群和文化多樣性的社會現實,在“蒙漢二元”政治制度下,采取了更加積極、直接的方式治理語言生活,承認語言文化多樣性,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宜施于用,有效促進了各民族語言大融合大發展。事實證明,元代的國家語言治理繼承和發展了“大一統”傳統,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增強了元代各族人民的國家意識,是元代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舉措。

猜你喜歡
語言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誰遠誰近?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干|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 色视频国产|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毛片久久久| 久久综合干|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熟女日韩精品2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专区欧美|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91久久夜色精品|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伊人成色综合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女主播一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1伊人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99热精品久久|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