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高橋中心學校 盧仁鎮
隨著教學改革深化,提高義務教育內容全面性和方法科學性,成為工作重點,基于和諧師生關系,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是關鍵。在此情況下,加強學科教育的互動性、實現教學質量提高才是課堂建設的主要目標。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有效開展互動教學,是優化德育與法治教育的可靠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建設生態型課堂,實施互動教學十分重要。
所謂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就是基于生態學觀點、情感教育觀點、交往教育理論、互動教學思想構建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先建成生態化課堂,然后基于互動式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提質增效的根本目的。從現實角度來看,尊重生命、喚醒生命和激勵生命是生態課堂互動性教學的核心理念。
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要目標,在實踐中追求有序、有趣和有效。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更強調突出學生個性,要求教師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開展高質量、個性化教學,所以課堂趣味性、吸引力以及感染力都遠超普通教學模式。從本質上來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過程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經過師生共同努力,這樣一來師生情感會隨著教學計劃推進而不斷加深,二者之間的和諧共處會為提高課堂秩序性、有效性以及創新性奠定基礎。
目前,建設生態型課堂的呼聲日漸高漲,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也得到了有效推廣。結合當前的實踐經驗可知,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的核心理念與新課程改革內核相符,是提高課堂教學靈活性、互動性與高效性的有效路徑。實際作業環節,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模式被應用到多個科目的教學工作當中,展現出了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平等性。在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無論是師生關系建設,還是生生關系建設,都以民主平等為基礎。教學活動參與主體之間自然和諧的互動,是保證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得以順利推進的根本原因,師生雙方相互影響、共同成長,以達到教學目標。
第二,整體性。應用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時,教學環境、教師以及學生之間會相互影響,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使得課堂這一生態系統得以構建。從現實角度來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模式下,課堂生態體系的建設為課堂組成因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提供了基礎支持,基于多要素之間的功能互補可增強課堂整體性、統一性,進而為實現生態化教學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雙方擁有共同目標,他們之間的平衡共生可實現雙重激勵和互利共贏。
第三,開放性。在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始終處于信息交流狀態,這種信息交互不僅以課本內容為基礎,更涵蓋了許多的課外信息,所以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特征十分突出。而且,實踐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一直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一類時代性印記鮮明的課程來說,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內容十分重要。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極具開放性和動態性。
正如前文所言,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從學生需求出發的教學模式;它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方面有著極大作用,可基于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氛圍愉悅性以及課堂教學有效性。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持續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所以將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應用到該科目教學中十分可行。
從現實角度來看,構建生態型課堂、開展互動教學,是調節師生關系、完成立德樹人任務、達成教學相長的目標、實現高質量教學的必然要求;這一模式的運用,也同樣為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是實現學科教學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義務教育創新的必要前提。總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的內核和原理,與新課標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深度契合,在這一科目的教學工作中強調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的有效應用既具可行性也極具必要性。
雖然新課標已經實施多年,但從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現狀上來看,傳統教學模式的余溫仍存,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分工不合理、溝通不順暢、配合不可靠等情況依然普遍存在。而且,在有限的課堂互動中,師生互動頻率遠超生生互動,大部分的課堂互動都存在明確偏向和可預測性;從本質上來看,現有的課堂教學中普遍缺乏基于情感的深層次、全方位互動,而且大部分互動都有著極強的預設性,生成性互動的出現頻率并不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互動中,上述問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無非是教學信息、教學方式、課堂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平衡。所以,想要切實提升互動教學有效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強調互動教學的系統性管理,基于建設生態課堂、打造完整課堂生態體系實現要素平衡,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向,深刻影響著教學內容、方法的選用結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綜合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并對該科目教材的實踐性、過程性以及綜合性加以展現。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增強核心素養,從以下方面著手實現初中生心智人格與知識能力的全面培養:第一,政治認同;第二,責任意識;第三,健全人格;第四,道德修養;第五,法治觀念。
對于初中教師而言,要想基于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就必須貼合實際,以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為導向,實現階段性、整體性目標設定,進而通過制定生態型互動教學目標指明教學方向。此時,教師應該建立三維目標,做好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目標的拆解,通過多維教學目標為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以《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為例,教師基于課本內容以及大綱要求,從實際出發確認三維目標,使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都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對生態型課堂中各要素的功能、關系、影響力以及系統互動形式進行綜合考量,從整體性、動態性、統一性視角出發,制定如下目標:第一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社會秩序的內涵與價值,理解社會規則的類型,明確社會規則、社會秩序以及自由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遵守、維護以及改進規則的必要性;第二能力目標,基于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幫助學生基于規則、自由關系的深度分析鍛煉辯證思維能力,學會分析規則與秩序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掌握“他律——自律”的關系與轉變能力,進而提高初中生的規則意識、自我約束力,形成遵規守則的習慣;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依托于實踐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認同規則與自由的辯證統一,還需要確保學生認同規則的社會功能、認同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和發展性,使他們發自內心地遵守規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社會性特征極強,具有實踐指導價值,能夠深刻影響初中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行為。在利用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強調教育生態學理論的有效運用,強調課堂生態環境構建、關注教學主體之間的生態和諧,為充分發揮這種課程的特殊價值做好準備。實際作業環節,必須先強調生態課堂的有效構建,確保生態要素的和諧共處。基于此,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模式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態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是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中最為關鍵的生態要素,二者之間的互動性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本質上,課堂是初中生參與社會的第一步,他們在課堂上的所有收獲都將成為其成長道路上的“養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固然存在友好的共生關系,但這一關系的底色是不平等、不民主,所以雙方難以建立深厚感情,更無法以此為基礎實現高質量融合。相比之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對師生關系的要求更為先進,該模式不僅要求生生之間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相處,更要求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這樣一來,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下的師生關系更容易保持和諧,雙方的感情基礎也會更加深厚,基于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指日可待。
從現實角度來看,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中生態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需要以扭轉教師觀念為重點。此時,教師需要放下“面子”,真正地以平等、友善、熱情的態度打入學生內部,將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銘刻于心;而且,教師也需要通過深度學習與自我約束,找到師者權威與平易近人的平衡點,增強個人魅力,努力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領路人與合作者。比如,加深理解、換位思考、尊重差異。初中生對來自外界的認可和理解十分看重,普遍敏感且自尊心極強,若教師可以尊重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必然可以迅速取得學生信任、夯實雙方的感情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學會從學生視角看世界,基于平等、友善的態度與學生進行思想精神層面的交流,讓雙方互動直擊學生內心,讓學生打心底認同并尊重教師,進而形成互尊互助、相互理解的良好師生關系。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基于學生的配合著力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課堂為主陣地實現教學相長,讓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加密切。
2.長效互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與生生之間應建立常態化互動關系,讓互動貫穿教學全過程,使互動成為知識流動與信息交換的渠道。實際作業環節,教師應該未雨綢繆,幫助學生養成互動習慣,并在教學中持續拓寬互動渠道,以便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態課堂建設與生態型互動教學。比如,引導學生明確課堂作為生命展示平臺的特殊功能以及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特殊地位,幫助學生建立“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對課堂建設與課堂教學的責任感,從而夯實主動互動基礎;加強思想引導與行為管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耐心傾聽、合作交流、主動展示、提問質疑等習慣,為學生參與多元互動做好準備;建立長效化互動機制,將互動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全過程,圍繞互動教學設計教師績效考評指標與學生評價指標,激勵師生積極互動。
現階段,教學形式不斷更新換代,使得互動形式也逐漸豐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互動渠道拓展,強調學生與多元主體、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幫助學生有所悟、有所得。比如,打造“課堂+家庭+社會”的多層次互動體系,以課堂為主陣地、課外場景為輔助渠道,為學生提供多元互動機會,增強學生道德修養與法治精神。以《網絡改變世界》一課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采訪任務,讓學生以“網絡對你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響?”“網絡為世界帶來的什么樣的改變?”為主題對家長、朋友、鄰居、親戚、教師等進行采訪;而后,通過視頻形式報告采訪結果或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個人展示等方式進行匯報。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適時提出有效問題對學生加以引導。
在初中道德與法律的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實踐過程中,互動交流活動的趣味性、吸引力越強,越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更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所以,教師也需要關注互動交流活動設計,積極推進教學互動優化。
第一,做好基于問題的教學互動。教師應該從有效開展探究式互動教學角度出發,基于學生生活實際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的關聯,設置并提出有效問題,從而對生生互動以及師生互動進行有效引導。此環節,教師需要強調情境創設、重視對生活化元素深挖、關注理論聯系實際,并在實踐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問質疑的機會,使他們通過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互動深度參與教學。
第二,做好基于討論的教學互動。在此環節,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圍繞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設計不同的互動主題以及互動方式,使學生能在信息交互中有所得。比如,組織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組內與組外討論掌握課本知識;引入課堂辯論與案例分析,豐富討論形式,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引導學生就某一主題主動采訪或詢問家人,通過學生與家人之間的討論讓他們獲得更深層次的體悟。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議題,確保討論內容的新穎性。
綜上所述,初中思想道德與法治內容有著較強的思想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理論聯系實際是這種科目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效開展教學的必然選擇。從現實角度來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要基于師生的良性互動實現知識、經驗流轉,所以教師應該明確生態型互動教學的原理、核心以及實施策略,利用該方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