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婷
摘? 要:“整本書閱讀”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興趣。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閱讀部分占據著較大的比例,如果學生不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那么后續的語文課程就無法順利開展。為此,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落實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文章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整本書閱讀”,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語言類學科;閱讀教學
如今,在小學教育體系中,閱讀的比重一直在增加,閱讀教學也逐漸成為一項極其復雜的教學工作。語文閱讀的教育十分重要,因為語文中大部分的知識都和學生閱讀能力息息相關,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足,將影響語文學科其他內容的學習。為了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意識,讓學生在面對語文難題時不再局限于基礎內容,而能夠對語文學習制訂長遠的學習方向及目標,教師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這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在閱讀方面的教學,打消學生對閱讀的芥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最終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有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不明確。部分教學課堂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沒有突出課堂教學的廣泛性,導致學生能接觸到的課堂范圍很小,沒有突出課堂教學的廣泛性,教師對教學目標沒有很好的把控,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第二,閱讀興趣不足。在小學階段,一方面,對閱讀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很少,學生認識不到閱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在上課時,只是利用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工具,這無法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
第三,時間分配不合理。新課標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卻并未過多重視,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中很少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也沒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
第四,朗讀不過關。語文是一種語言類學科,需要學生進行閱讀或朗讀,如果學生的朗讀能力不過關,則無法繼續語文知識的學習。
第五,訓練的機會少。大部分教師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呈下降趨勢。
二、“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便無法提高閱讀能力。“整本書閱讀”策略的提出,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意識和能力。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一年齡段是培養其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抓好這一學習閱讀的關鍵期,從書本段落開始,讓學生一步步地過渡到長篇閱讀,才能夠為接下來具有難度的閱讀學習任務做好鋪墊,讓學生從易到難逐漸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二)掌握閱讀方法
在觀察學生的閱讀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閱讀的方法存在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夠擁有良好的閱讀方式,則會對其閱讀能力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小學階段是閱讀教學的黃金時期,教師要把閱讀作為教學任務的重點,大力幫助學生發展閱讀能力。
(三)鍛煉思維,提升表達能力
想要學好語文,閱讀與寫作是分不開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根據現有小學語文的教學情況來看,不難發現,學生在遇到語言材料或者閱讀內容時,都會主動地進行模仿寫作。如果一名學生在平時閱讀了不同種類的書籍,那么這名學生寫的文章就會出現他閱讀書籍的內容印記。這是閱讀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好處。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模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寫作水平也能不斷提高。
(四)增加知識量,豐富文化體驗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閱讀的篇幅具有一定的限制,在“整本書閱讀”策略下,學生學習的內容更豐富,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能力也會在不斷的鍛煉中得到提高。教師僅僅依靠篇幅短小的閱讀內容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效果不會很明顯,效率也不會太高,甚至會降低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認真制訂“整本書閱讀”的策略,積極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的總體能力。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明確的閱讀目標
每名學生學習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同,如果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來匹配書籍,那么學生就會逐步增加對閱讀的興趣。“整本書閱讀”的含義就在于讓學生主動開展一本書的完整閱讀。
對一些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完成這項任務十分困難,教師對這類學生要謹慎地選擇書籍,爭取挑選出學生能夠完成的書籍任務,如童話故事、繪本等;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其思維能力、探索性更強,教師可以為其選擇一些探險類的書籍,如《海底兩萬里》等;針對男生,教師可以推薦動物類、探究類的書籍,如《昆蟲記》等;針對女生,教師則可以適當推薦安靜、平和的書籍,如《海的女兒》等。教師根據學生的特質推薦合適的書籍,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擇正確的書籍,也會給教師帶來不一樣的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合理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加強閱讀指導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于混亂的狀態,對一些新鮮事物的自制力不強。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學生較容易受到電子產品的影響。由于部分學生沉迷電子產品,導致其語文的閱讀興趣逐漸下降,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在“整本書閱讀”的策略下,學生閱讀一整本書的時間會增加,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則能夠引導學生提高專注力,用輕松的學習狀態投入到長時間的閱讀中,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魯濱遜漂流記》篇幅較大,情節緊湊,如果學生不能做到仔細閱讀,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因此,教師在布置這本書的閱讀任務時,可以分段設置閱讀任務;首先要求學生了解魯濱遜在荒島求生中解決了哪幾個困難,從這些困難中能夠學到什么樣的人物品質;其次,教師要以行動引導學生做好本節課的讀書筆記,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記筆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組織閱讀討論分享,交流閱讀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這能夠打開學生學習語文的眼界,對后期的語文學習能夠起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教師在學生心中有著較高的地位,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行為方面對學生的啟發作用。如果教師能夠發揮出自身的閱讀素養,便更容易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行為。
語文教師一是可以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模式中實現多方共讀;二是要參與到語文閱讀中,和學生一起閱讀;三是要嚴格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任務,促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并加深對閱讀書籍的感悟。每一本書,都蘊含了豐富而多樣的寫作手法,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學生能夠更好地從整本書的閱讀中受到啟發。
其次,教師開展閱讀交流會,是有效促進學生思考問題并增加感悟的過程。因此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是要帶領學生積極地開展閱讀活動;二是要在課堂中對閱讀心得進行及時分享、討論;三是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等工具來展現故事內容,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教師和其他學生厘清本書籍的脈絡。比如,在閱讀《小王子》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書中前部分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一位降落的飛行員遇到一個小王子的故事;再將小王子在旅途中的經歷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清晰地了解整個故事的脈絡,給學生帶來了良好的閱讀體驗,拉進學生和書籍的距離。
(四)打好閱讀學習的基礎
首先,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順應新課標的要求,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其次,語文的基礎是培養學生文字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文字內容的教學,通過文字學習,讓學生充分汲取課文內容的營養,并快速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的語文水平就會得到很快的提升。
以教授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第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預習課文,找出不認識的文字,幫助學生來認清楚每個字的讀音及筆畫。第二,由于學生對小興安嶺的了解比較片面,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小興安嶺的視頻,來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思維能力,這有利于提高本課的教學效率。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文中疊詞的運用,如“嚴嚴實實”“密密層層”等。第四,這篇課文是利用時間的順序來贊美小興安嶺的,其中包含的描寫手法有很多,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領悟并掌握各種描寫手法的特點,這對提高其閱讀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五,這篇課文的閱讀理解難度較大,教師要根據每名學生的語文基礎等特點,針對性地為學生制訂合適的教學目標。
(五)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
每名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理解不同。在新課標的影響下,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內容的傳播,還要通過情境演練來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用多樣化的教學思路來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如情境教學法。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語文時,可以將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如在講解課文《盤古開天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一些與盤古開天地傳說有關的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盤古的動作、表情等,從而提高了對整個故事結構的把握能力,學習課文就更加順利。由此,這樣的語文課堂為學生的語文提供了莫大的幫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作為小學教學的重心,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將其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首先,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努力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思維;其次,教師要抓好小學這個關鍵發展期,充分利用“整本書閱讀”的優勢,培養學生探究知識、閱讀內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全力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