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旭
今年7月24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針對地方債務問題提出“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和4月政治局會議“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嚴控新增隱性債務”的表述相比,此次中央表態更進一步,化債工作已“箭在弦上”。
分析師普遍認為,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化債方案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陸續出臺。其中,銀行債務重組、發行再融資債券置換存量債務是最有可能的兩種方式。
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地方債務隨之水漲船高。而伴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地方財政收入下滑,與地方債務償還聯系密切的房地產行業發生趨勢性變化,大量積壓的地方債務如何化解成為棘手問題。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一般債務余額14.39萬億元,專項債務余額20.67萬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55.4%、276.2%。2019年以來,地方債同比增速維持在15%以上,大約是實際GDP增速的3倍。除這些顯性債務外,隱性債務規模更大。據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估算,2022年末,全國城投有息債務為51.96萬億元。
對于未來的化債工作,分析師大多認為,銀行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023年1月7日,原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有序開展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推動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率負擔。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政策性銀行作為具有“準財政”特征的金融機構未來有望成為城投化債的重要主體。除政策行外,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行也有望參與化債,利率定價和期限基于商業性考量,收益與信用成本相匹配。
國金證券預計,地方政府將與政策性、全國性、區域性銀行協商債務重組,將隱性債務中的高融資成本債務進行降息、展期、信貸/非標置換,從而實現債務“削峰”管理,緩釋債務到期及付息壓力,用時間換空間。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銀行參與地方債務重組的案例。例如,2020年5月,國家開發銀行牽頭9家銀行置換湖北交投債務;又如,2022年12月,遵義道橋披露了關于推進銀行貸款重組事項的公告,宣布對155.94億元銀行貸款進行重組,貸款期限調整為20年,利率從最高7%/年左右下調為3%/年。
此外,分析師認為,發行再融資債券也是置換存量債務的重要方式之一。
再融資債券是地方政府債券的一種,此前主要用于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為了緩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2020年12月,用于償還隱性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債券應運而生。截至2022年6月,特殊再融資債券總計發行約1.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