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榮蓉
在識字、寫字的時候,形近字是學生容易出現誤讀、誤寫的對象。對此,教師要抓住那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形近字,引導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從根本上消除誤讀、誤寫等現象。
有的形近字只是筆畫上有細微差別,容易誤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加以區分。
比如,“考”和“孝”就是一對形近字。教師在教學中出示“考”字后,運用課件呈現“考”字的相關圖畫,旁邊配上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先從整體上直接感受“考”的象形字特點。通過仔細觀察、討論,學生形成了對“考”的印象:“考”字整體上看像一位長胡子的老人拄著拐杖,上半部分就像一位長胡子的老人,下半部分則表示老人拄著拐杖。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重點關注容易出錯的下半部分“丂”,先寫位于上面的橫畫,再寫下面的豎折折鉤。接下來,教師對“孝”的教學就可以依此類推,讓學生通過相關圖畫認識到“孝”是一個孩子背著(攙著)一位老人行走。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認識到“考”和“孝”這兩個形近字,原來都是與老人有關的,區別在于下半部分,“考”中的“丂”表示拄著拐杖,“孝”中的“子”表示孩子低身的動作。
在容易混淆的形近字中,有一些會意字學生特別容易混淆,如今與令、合與會、古與右、習與勻、閉與閑、困與因等。如何區分這些形近字,教師可以采用分解構成會意字字符的方法,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進行比較,特別是結構復雜的形近會意字,更適合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區分。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憶讀書》中的生字“寇”,與此前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中學習的“冠”就是一對形近會意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寇”的畫圖與金文字形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字形中各部分是如何表達意思的;再把“寇”拆解成“宀”“元”“攴”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宀”一般指房屋,“元”表示人的頭部,“攴”指右手拿著木棒(或帶杈的棍)的樣子,通常表示擊打的意思;這樣把三個字符的意思合在一起理解,“寇”就表示有人闖進屋子來,拿著棍棒要擊打屋子里的主人,在現代人的眼里可以引申為強盜、侵略者。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嘗試拆解“冠”字并分析各個字符的意思。有了這樣的分析,學生就能正確區分“寇”和“冠”了。
形近字中屬于形聲字的非常多,也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對象。形聲字的學習既需要關注形旁,又需要注意聲旁,學生弄明白容易混淆的字符分別代表什么,就能夠有效辨析形近的形聲字。
如“晴”和“睛”,兩個形近字的“近”不僅是聲旁都是“青”字,而且形旁的“日”和“目”同樣很接近,發音倒不容易出錯,學生書寫時就很容易寫錯。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辨析:“晴”的形旁是“日”,表示有“太陽”在空中,一般用來說天氣;“睛”的形旁是“目”,表示的就是“眼睛”,屬于人體器官之一。這樣的兩個形近字,盡管只差了一個橫的筆畫,但意思上有很大差別,“日”字旁的“晴”指天上有太陽這種天氣情況,“目”字旁的“睛”字是人體的重要器官——眼睛。類似這種形旁上細微的差別造成學生寫出錯別字的情形還有很多,如“礻”與“衤”等,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提醒學生注意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辨析,進而清楚地將它們區別開來。
總之,在形近字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出錯的時機,指導學生借助漢字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辨析,達到消滅錯別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