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雨娜,丁 彥
(湖南農業大學 教育學院,長沙 410000)
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團逐漸受到學界關注,相繼產出了系列研究成果,但關于最新研究動態的綜述性文章并不多。基于此,本文運用CiteSpace 6.2.R1文獻計量工具對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研究,分析高校學生社團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趨勢,為未來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作為文獻檢索來源。采用高級檢索模式,選取“大學生社團”“高校社團”為關鍵詞進行主題式檢索,檢索時間范圍為2002—2022年,共檢索到594篇文獻,去除會議論文、簡訊、報紙及書評等,共得到樣本文獻570篇。借助CiteSpace 6.2.R1軟件,從作者、機構的合作情況,關鍵詞的共現、聚類及突現等方面對樣本文獻進行考量,梳理20年來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相關研究情況,探尋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前沿與趨勢。
發文作者與發文機構是構成某研究領域重要研究力量的兩個方面。通過CiteSpace 6.2.R1軟件對發文作者的合作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2002—2022年,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發文機構的共現網絡圖譜共有169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6,網絡結構較松散,表明該領域作者間的合作較少,暫未形成聯系緊密的學術合作群,多數學者處于獨立的狀態,僅少數學者間形成合作關系,多為2~3人的小范圍合作;其中田健偉、楊連生、李朝陽、冼季夏等人的發文量較高,陳善平、程春鳳、張中江、潘秀剛等人有小范圍合作關系。詳見圖1。

圖1 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發文作者共現網絡圖譜Fig.1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of author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利用CiteSpace 6.2.R1軟件對機構間的合作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2002—2022年,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合作機構間形成的合作網絡共有112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2,說明研究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機構也處于較分散的狀態,單獨的機構節點數量較多,機構間合作交流還需進一步加強。詳見圖2。
關鍵詞是文章內容的核心,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可以了解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利用CiteSpace 6.2.R1軟件繪制的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共包含452個節點、784條連線,連線數量較多,說明關鍵詞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其中,“學生社團”“高校社團”“體育社團”“社團文化”“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等關鍵詞的節點較大,代表其出現頻次較高。詳見圖3。

圖3 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Fig.3 Co-occurrence network map of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當中心性指標大于0.1時,表示該關鍵詞較為重要,具有關鍵節點作用。“學生社團”“高校”“大學生”“體育社團”“高校社團”“校園文化”“社團文化”幾個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均超過0.1,均為備受關注的研究主題,也是連接其他不同研究熱點的橋梁。總體來看,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主題從社團本身逐漸過渡到對社團與校園文化、社團與創新等的研究,研究范圍逐漸拓寬。

表1 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前十六位關鍵詞共現頻次與中心性Tab.1 Co-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statistics of top 16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關鍵詞聚類分析可展現研究熱點詞匯,深入了解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發展動向。采用K聚類法,運用LLR算法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通常情況下,聚類分析中有兩個需要注意的指標:①聚類模塊值,簡稱Q值,常規條件下,Q>0.3時,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本研究中樣本的Q值為0.6504,聚類結構良好;②加權平均聚類輪廓值,簡稱S值,0.7

圖4 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Fig.4 Clustering map of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功能定位”“教育功能”在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高校學生社團功能定位研究中,陳飛,郭興華將其總結為政治引領功能、價值導向功能、行為規范功能、能力培養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并提出社團組織育人的新路徑[1];也有學者對某一類型社團的功能定位進行研究,如郭世平、鄒世斌對學習型社團進行研究,認為該類社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理論教育的第二課堂[2];在高校學生社團創新能力研究中,喬鵬程、張巖松對創新創業類社團的高質量運行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其受吸納成員廣度、學生自治程度、內容豐富程度、專業特色程度、教學配合緊密度5個因素的影響與共同作用[3];張艷萍研究科技創新型社團,分析研究對象在科技創新型社團的學習經歷對其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豐富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體系[4]。
“社會化”“公民素質”都是高校學生社團研究與社會化相關聯的表現。社會化是指人學習社會生活技能、規范,獲得個性,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如陳瑞瑞、牛秀平調查發現,參加社團活動的大學生社會化程度明顯優于未參加社團活動的大學生[5];田建偉提出,高校學生社團過度社會化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長與發展,過度社會化體現在學生社團本身與社團成員兩個方面,其原因包括家庭、教育、學校、學生自身等多個方面[6];對于社團化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潘秀山等人探討了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的管理對策,有助于規范社團活動管理,維護高校安全穩定[7]。
“社團活動”“社團發展”在高校學生社團的研究中占有一定比例。社團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有效方式。汪艷霞、蔡文伯在研究社團活動的價值定位時強調,社團活動應更注重大學生自我認知水平與反思批判能力的提升[8];部分學者對體育類社團活動進行針對性研究,彭文剛等研究新時代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下體育社團活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出將體育社團納入育人體系,多途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9];也有學者提出社團活動課程化的設想,彭巧胤、張科提出高校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需考慮課程與活動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建立多元化的社團評價體系[10]。有學者用不同的理論模型或視角看待社團發展,汪艷霞、程良宏從帕森斯的AGIL模型理論出發,提出新的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路徑[11];羅英華等人從受眾理論視角出發,以復旦大學研究生社團發展為例,分析研究生對社團的需求及優秀研究生社團的特點,從多方面提出研究生社團發展策略[12]。
為清晰展示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演進歷程,以“關鍵詞”為節點,繪制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圖5)及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突現詞圖譜(圖6),將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演進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圖6 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突現詞圖譜Fig.6 Map of emergent wor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1)初步萌芽階段(2002—2007年)。這一階段詞頻或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有“高校社團”“社團建設”“素質教育”“社團干部”“問題”“創新”“社會化”“現狀”等。發文量共計79篇,2002年發文量最少(6篇),2007年發文量最多(20篇),平均年發文量為13篇。隨著《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與《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等的陸續頒布,大學生社團思政教育、社團文化建設逐漸進入學界研究視野,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逐漸受到關注,但研究主題較分散,總體發文量較少。
2)增速發展階段(2008—2014年)。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涉及“創業”“體育社團”“和諧校園”“公民社會”“實現路徑”“黨建”等。發文量共計317篇,2013年發文量最多(50篇),2009年發文量最少(38篇),平均年發文量為45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倡導學生參與公益和志愿活動。此后連續兩年,學生社團相關文獻發文量都達到45篇以上,高校學生社團核心研究成果開始出現明顯的增長。2013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強調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社團的管理和領導,也要推進大學生社團的可持續發展,健全社團發展的工作機制。2013年,高校學生社團的發文量達到最高值50篇,研究內容從前期立足社團本身逐漸拓展到社團與就業、社團與黨建間關系的研究,研究主題多元化,研究視角與方法更為豐富。
3)曲折發展階段(2015—2022年)。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涉及“核心素養”“社團成員”“能力提升”“交際拓展”“價值定位”“公民素質”“社會組織”等諸多微觀層面。發文量共計174篇,2016年發文量最多(36篇),2022年發文量最少(8篇),平均年發文量為21篇。2016年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發布《高校社團管理暫行辦法》,對社團性質、管理機構、成立與注銷辦法、組織建設、工作保障等做出了明確要求,為社團后續的發展提供了方向。2020年,共青團中央印發《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對高校學生社團的管理與發展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在一系列高校社團相關文件頒布后,高校學生社團相關的文獻發表數量有一定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熱度在最近幾年有所下降,但其研究方向愈發明晰,從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延伸到交際拓展,從社團總體管理延伸到社團成員能力及公民素質提升等方面;研究內容更為新穎、多樣化,呈現出多視角多理論的發展趨勢。
高校學生社團的相關研究有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隨著新文件發布發文量會有一定的增長,但仍存在研究合作較少、方法單一、內容局限等問題。從研究合作分析來看,目前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的研究機構及學術力量多處于獨立研究狀態,僅小部分形成了小范圍合作,區域間的合作有待加強。從研究內容演變來看,高校學生社團研究領域的側重點有明顯變化,總體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趨勢,但對高校社團成員激勵、社團育人成效評價等主題觸及較少。
1)加強學科融合。目前,高校學生社團研究大多采用“現狀描述-問題分析-對策建議”的思路,缺少理論梳理與知識體系構建。可借鑒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知識的迭代更新,進一步拓展高校學生社團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如從結構功能主義視角、組織社會學視角、系統組織理論視角等出發,對高校學生社團的各方面進行研究。要打破學科壁壘,不僅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還要采用多種視角,如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等開展研究。
2)創新研究視角和方法。不同研究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在檢索得到的有效樣本文獻中,近六成為對基礎理論問題的哲學思辨研究。高校學生社團研究涉及重要的實踐問題,不應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需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實踐效果進行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可對高校學生社團的運行現狀、社團管理辦法實施成效等進行問卷調查及師生訪談,獲取一手數據,提升研究結論的客觀性與說服力。應創新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兼顧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綜合使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實地觀察、案例研究等手段,深入挖掘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內在規律。
3)突出社團特性。在研究過程中應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社團,根據社團的功能定位、組織架構、發展路線、活動形式與內容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例如,思想政治類社團具有思想為先、結構優良、示范輻射等特點,活動形式多為專題報告、黨建知識競賽、座談交流等理論學習活動;志愿公益類社團的活動形式多為生態保護、支教、陪伴留守兒童或老人等社會公益服務活動;文化活動類社團的活動形式多為表演、競賽、演講等文體競賽活動。不同類型的社團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所不同,相關研究應立足于社團本身,關注社團發展中的獨特性,讓研究更具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