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姜 洋,王天亮,陳 磊
(1.黑龍江省科學院,哈爾濱 150000; 2.黑龍江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院,哈爾濱 150000; 3.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哈爾濱 150086)
科研院所承擔著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重任,其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而且對科研院所自身的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前景也至關重要。科研院所應積極發揮自身科研與學科優勢,努力探索提升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方法路徑,進一步提升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努力實現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本研究以黑龍江省某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為例,分析其自身存在的優勢,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為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提供參考。
黑龍江省某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僅設有2個一級學科,分別為化學和生物學,但擁有多個國家級、省級研究中心與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及省級領軍人才梯隊。2022年,該科研院所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30項,授權專利近百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實驗室裝備精良,儀器設備先進,科研環境優越,與高校相比科研優勢明顯,為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實踐平臺,學生能夠全過程跟隨導師參與課題申報、研究,全方位提升其科研能力。
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科研院所招生規模小,相對于高校“一對多”的師生比,科研院所能夠滿足“一對一”的導師跟進培養模式,對研究生培養的專注程度更高,能夠對研究生的學習、科研、品德、生活等各方面給予充分的指導關懷,使研究生受益頗多。
與高校相比,科研院所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的合作更為廣泛。該科研院所生物學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學、植物生態學及微生物學,依托2個國家級實驗室(濕地與生態保育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國醫學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綠膿假單胞菌專業實驗室)及3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為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臺及科研環境。該科研院所與中科院長春分院開展戰略合作,與中科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成立聯合研發實驗室,與中國一重、中海石油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簽署合作協議22份。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該科研院所與阿爾伯塔、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家開展學術研討與合作,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學術交流渠道暢通。廣泛的對外合作與學術交流對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有利于拓寬研究生的科研視野,掌握專業前沿信息,把握未來發展方向,更精準地促進科研能力的提升。
與高校相對固定的專業培養方案相比,科研院所能夠根據自身的研究領域與學科未來發展規劃因需制定及調整研究生培養方案,注重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目標明確且靈活的培養方案,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
科研院所領導的重視及全院力量的參與是研究生教育高質量開展的保障。該科研院所設立了研究生部,負責統籌規劃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下設的8個院屬研究院(所)深度參與研究生的招生、復試、培養等工作,并建立了健全的研究生管理規章制度,做到科研與教育并重,形成科學的院所兩級管理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不僅事關科研機構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制定合理的學科規劃、加強學科建設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科研院所應根據自身學科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綜合考慮導師配比及院所招生需求,統籌規劃招生計劃,調整各學科招生比例,切實為科技創新培養優質人才。隨著數字經濟、生物經濟、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及應用,科研院所應根據國家、省內科技發展形勢與經濟發展需求,結合自身重點研究領域,積極規劃、拓展能夠促進自身未來發展的學科,憑借學科優勢吸引優秀生源。
生源質量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從科研院所自身招生角度而言,導師及研究院所要充分重視研究生復試調劑工作,把好研究生招生“入口關”,在調劑錄取中把握主動權與自主權,避免出現“為招生而招生”的情況。應集全院之力開展研究生招生宣傳工作,通過新聞媒體、院網站等平臺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將優勢學科的科研成果作為招生宣傳素材,展示院所、導師與優秀學生的風采,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與社會關注度[1],吸引更多理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研究能力強的優秀本科生加入科研隊伍[2],樹立口碑,形成教育品牌。科研院所還可與高校合作,由高校推薦優秀應屆畢業生加入研究生隊伍,不斷提高生源質量。
導師的學術水平、知識結構與科研能力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科研院所研究生導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師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教育質量。①應提高碩士研究生導師遴選標準與準入條件,嚴格審核導師資格,嚴把導師質量關,重視成果的多元化評價,如高度重視導師候選人利用科研項目訓練研究生的實際效果,重視考察其真實學術指導能力,使師資力量得到質與量的提升[3]。②針對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導師存在科研能力強但授課經驗少問題,可構建多元化的導師考核標準,制定導師考核規章制度,不僅考核科研水平,還要考核教學水平,將考核結果作為導師職稱晉升、表彰獎勵、推優評先、科研項目申請等方面的指標[4],進一步提高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教學質量,使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真正發揮“傳幫帶”的作用。③隨著科研院所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應適當引進學科領域的專家或高校導師,進一步擴大師資規模,優化師資結構,做到引進與培養并重,兼職與專業并行,打造高水平的導師隊伍[2]。
1)合理規劃課程結構。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的公共課通常委托高校培養,容易出現課程內容脫節情況,導致課程結構不合理。科研院所應參照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標準,重新規劃課程,不僅要重視基礎課程理論的廣度,保證研究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注重課程的深度,合理規劃基礎課、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比例。應結合科研院所的自身學科特點,設置前沿性課程、實踐類課程、論文寫作或研究方法類課程等,保證課程結構的科學性與系統性。
2)開設特色課程。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規模不大但卻能穩步發展離不開其自身的“實力”與“特色”優勢,要結合自身學科優勢與重點研究領域,綜合考慮研究生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區別于本科課程的獨特性,積極探索特色課程,嘗試自編研究生教材,打造符合科研院所自身學科特點的品牌課程,促使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模式。
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直接反映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培養質量。①創新論文選題。導師應結合科研院所的重點研究領域,引導、幫助學生確定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論文選題,保證選題的前沿性、先進性及創新性。②對論文的完成過程嚴把質量關。科研院所需對研究生畢業論文制定嚴格的標準,在論文集體送審與盲評前可提前組織預答辯、匿名抽檢或論文查重等工作,使導師和學生充分認識到學位論文的重要性,嚴格把控學位論文的完成全過程,保障論文質量。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培養過程的管理。科研院所對研究生教育實行院所兩級管理模式,要明確院所的職責定位,完善院所兩級研究生管理制度,避免出現院所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形成職責明確、層次分明、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院所兩級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是一種過程管理,科研院所應在招生錄取、課程學習、教學管理、學籍管理、黨組織關系管理、學生考勤、學生考試、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答辯、學位授予、就業指導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與要求,做到從招生到畢業整個過程的全覆蓋[5],保障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科學、規范、有序地進行。應制定全方位的獎勵制度,可設立優秀畢業生、優秀學位論文、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導師及研究生培養管理先進集體等獎項[6],激發學生、導師與院所的科研實踐熱情和教育教學動力,建立覆蓋研究生、導師、培養單位的“點線面”獎勵機制,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2)發揮研究生部的引領作用,完善多層次的組織部門建設。科研院所應成立統一的研究生部,負責研究生教育的統籌規劃與協調。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研究生部應充分發揮指導、協調、管理、監督、服務的作用,完善研究生會及研究生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組織部門的建設。科研院所還應成立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對研究生學位授予進行審核。為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可成立教學委員會,對研究生教學工作進行指導,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形成院所齊抓共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運行機制。
3)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豐富研究生教育內涵。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缺少國家經費支持,其研究生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應嘗試設立研究生教育專項基金,增加教育經費投入,鼓勵各院所自籌經費,不斷改進教學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學生參加豐富的文化活動與學術活動,重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豐富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內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保障水平。
培養模式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①研究生培養理念要堅持“三個轉變”,即從封閉培養向開放培養轉變、從課堂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從注重理論向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轉變,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②科研院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重視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7]。可利用國際合作等自身優勢,設置彈性學制,將研究生培養學制調整為“1-0.5-1.5”模式。第一階段集中學習基礎課程,第二階段選派優秀學生到合作的國外科研機構或企業學習交流,第三階段跟隨導師參與科研一線實踐,并完成學位論文撰寫,真正將“科”與“教”的融合落到實處。
科研院所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研究生是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應秉承“教育助推科研、科研服務教育”的理念,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化科教結合,切實提高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實現科研院所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為國家培養出高層次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