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湉湉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成都 610023)
近年來,新聞出版行業呈現出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質量結構上,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均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相關人才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為行業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然而,新聞出版行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革,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出版已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這要求新聞出版人才隊伍不僅要具備傳統出版知識與技能,還要熟悉數字技術和互聯網運營,能夠靈活應對新媒體平臺的需求和挑戰。
人才是新聞出版業的核心資源,強大的新聞出版人才隊伍是建設出版強國的關鍵。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也對新聞出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打破傳統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困局,必須進一步強化數字時代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
數字時代對新聞出版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新聞報道、編輯和寫作技巧仍然重要,但還需具備數字化編輯工具、數據分析、社交媒體管理等技能,而使得培養出符合要求的出版人才更加困難,特別是各種新媒體平臺的涌現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目前,由于新媒體平臺形態的多樣化,對能適應不同平臺運營和內容創作的人才需求量增大,然而行業內還沒有足夠多的高素質人才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202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全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2019年為362.4萬人,2020年為320.9萬人,2021年為313.4 萬人,三年間不斷減少,且2021年相比2019年減少了13.52%,充分表明了當前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情況不容樂觀。詳見圖1。

數據來源:國家新聞出版署圖1 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Fig.1 Number of employment of the press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具體來看,表1表現了2021年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的產業類別構成。整體上,占比最大的為印刷復制業,占全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的74.28%,其次是出版物發行,占比16.05%,二者共占比為90.33%,超過了全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的九成。其次,大部分產業從業人數均呈負增長,印刷復制減少了6.87萬人,占據2021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減少量的91.58%[2]。

表1 2021年新聞出版業從業人數產業類別構成Tab.1 Industry category composition of the number of employment in the press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in 2021
通過對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新聞出版業在不斷向數字化發展,數字出版產業市場規模不斷變化。
通過圖2可以發現,數字出版產業規模在持續增長,已經從2015年的4403.85億元漲到2021年的12 762.64億元,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還會繼續增長。伴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深化,在數字時代,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需要與時俱進。數字時代,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包括文字、圖片、短視頻、社交媒體、直播等多種形式。2022年1—10月,新聞出版互聯網收入占比呈現出多元化,如圖3所示,短視頻和社交媒介占比較高。新聞出版人才需要參與媒體融合,探索新的媒體形式和內容創新,以適應不斷演變的傳媒發展格局,故此,新聞出版人才需要具備多樣化內容的生產能力,并了解不同傳播渠道的特點[3]。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年度報告圖2 數字出版產業市場規模變化Fig.2 Market size change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數據來源:Quest Mobile圖3 2022年1—10月新聞出版互聯網收入占比Fig.3 Proportion of press and publishing Internet revenue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22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聞出版行業的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增強現實等技術不斷涌現,這要求新聞出版人才具備持續學習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傳統的新聞出版人員需要跟上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改進技術技能,避免由于年齡或經驗等原因對新技術較為陌生,難以適應數字時代的要求[4]。
數字出版專業人才考評機制相對滯后,無法準確評估和衡量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和潛力。對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的評價標準需更加科學和全面,需要考慮到數字化編輯工具的使用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新的要素,并將其納入評價體系中。
數字出版專業人才的考評機制需要根據行業發展的需求進行優化和完善。通過科學和全面的評價標準、注重綜合能力的評估、建立職業發展機制、加強實踐導向教學和與其他行業的合作與交流,可以逐步建立起適應數字時代需求的考評機制,為數字出版行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面對新聞出版行業內媒介發生的轉變,新聞出版人才的轉型和培養至關重要,只有具備數字化技能和適應數字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加快新聞出版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高校應積極建設數字時代適應性課程,產學研相結合。特別是新聞類院校和培訓機構,應調整課程設置,增設適應數字時代的內容,包括數據新聞、多媒體新聞制作、社交媒體運營等。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和工具,為數字化新聞出版打下堅實的基礎。鼓勵新聞出版人才跨學科學習[5],如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培養出具備更廣泛知識背景和跨學科思維的人才,以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新聞出版發展的需要。高校還可以提供數字新聞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組成團隊,自主策劃、實施和完成數字新聞項目,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數字時代新聞出版的理解和應用,更好地培養適應數字時代新聞出版需求的優秀人才。
新聞出版機構可以引進先進的數字化工具和軟件,提高新聞出版人才的工作效率,如數字化新聞采編系統、數據分析平臺等,有助于新聞從業者更好地處理海量信息和進行精準報道。可以施行跨部門協作,在新聞出版機構內部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打破信息孤島。技術團隊、編輯部門、市場營銷等各部門緊密配合,共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新聞出版機構可以鼓勵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參加各類研討會、培訓課程和學術會議,了解最新行業趨勢和技術發展。如設立專項經費,資助其參加這些活動,提高新聞出版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以推動新聞出版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更加有效地推進數字時代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
數字時代的新聞出版人才考評機制應注重綜合能力的評估,而非僅僅關注學歷和學術成績。數字出版行業注重的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更全面客觀地評估人才的潛力和能力。應建立起職業發展評估和晉升機制,為數字出版專業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建立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等級評定制度,鼓勵人才不斷學習和提升,為人才的成長和晉升提供清晰的指引。
加強數字新聞倫理與道德教育。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新聞出版人才需要更加關注倫理和道德問題,防止虛假信息的傳播和不當行為的發生,培養高度負責的新聞從業者,維護媒體形象和公信力。
堅持學習和自我提升。數字時代,新聞出版行業不斷變化,新聞出版人才要保持學習的姿態,持續學習新技術、新趨勢,并參加相關的培訓和研討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保持足夠的熱情和求知欲,持之以恒地投入工作中。要關注行業趨勢,緊密關注數字時代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前沿科技和新興媒體的發展,積極適應行業變化,積極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和適應行業變化的能力,更好地滿足數字時代新聞出版行業的需求。
數字時代,新聞出版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為此更加需要關注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人才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新聞出版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只有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和發展,新聞出版業才能在數字時代取得持續的創新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