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家鳳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以“親”自然的情感出發,立足于順應幼兒的自然天性,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讓幼兒在“自然中感受,游戲中成長;順應中收獲,體驗中回歸”為課程目標,滿足幼兒在與自然的接觸中“自然、自由、自主、自信、有愛、有序”地成長。本文基于兒童立場,甄選“真實、靈活、有趣”的課程內容,以“小區域、真游戲、大自然”為實施途徑,嘗試讓幼兒在“感受、體驗、表達、互動、反思”中獲得學習與發展,讓其“玩在自然、學在自然、樂在自然”,培養其“會觀察、樂探究、敢冒險、敬自然”的良好品質。
我園“親自然”課程致力于讓幼兒親自然、融自然,其核心理念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成長于自然”。在大自然中探索,拓展幼兒的直接經驗,獲得情緒的體驗,釋放幼兒的天性,讓其身心和健康獲得和諧發展,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源于自然”是一種開放、自由的狀態,強調了在自然中自由、自主地活動、游戲。“融于自然”界定了幼兒的游戲狀態,與自然接近,與自然融合,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專注地游戲,體現幼兒游戲精神及投入游戲的狀態。“成長于自然”是幼兒在大自然中通過開放、自由、創造性地與自然互動,在自然中奔跑追逐、探究發現、專注投入、拓展想象、分享的過程中,獲得身體與心靈的全面發展,源源不斷地迸發出活力。
對幼兒來說,幼兒園的“親自然”課程,是他們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一歲左右的幼兒就已經開始對身邊熟悉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平時喜歡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已經表現出了對外界事物的濃厚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世界的好奇已經可以用言語來表達,每天可能聽到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是什么”。這個時候,幼兒的眼界越來越寬廣,他們需要建立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系,發現萬物生長的規律。幼兒園的“親自然”課程,可以幫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激發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基于這樣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帶領幼兒打開大自然這本“書”,讓幼兒在視、聽、嗅、味、觸等多種感官體驗中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加深對自然的了解;在對自然觀察、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發生。對幼兒來說,大自然就是一個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讓他們樂在其中的運動場地。他們可以自由地在其中奔跑,跳躍,玩耍,很容易就完成了一天的運動量,增強身體素質。
我園毗鄰濕地公園,千年古運河穿境而過,是全國“龜鱉養殖基地第一鎮”,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我們有充足的草地、戶外活動場所,還有特色教育基地等。聽雨、看云、賞花、斗蟲……在大自然中,我們引導幼兒向美、享美、創美,為幼兒認知、能力、情感、個性、人格的全面發展奠基。
課程內容的選擇遵循“真實、靈活、有趣”的原則,“真實”是帶領幼兒走進真實大自然,在真實的場景中看、聽、觸、聞真實自然物,與它們互動。“靈活”是內容的選擇開放、留白,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游戲、探索的機會,讓幼兒有更多探索時間和空間。“有趣”是大自然本身就充滿樂趣,當幼兒接觸到風吟、蟲鳴、鳥叫時,自然而然就產生探究欲望。我們還追隨幼兒的興趣,選擇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系列活動。
環境創設對幼兒有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幼兒也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建立自己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努力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和諧、真實的自然環境,帶領幼兒接觸自然,融入自然。我們將自然環境劃分“園內自然”和“園外自然”兩個部分,又將“園外自然”由近及遠劃分為“社區的自然”和“郊游中的自然”。其中,“園內自然”包括園內的種植園、小山坡、班級自然角。“園外自然”是幼兒園外一切的真實自然環境,動植物等。例如,“社區的自然”,包括幼兒園周圍的農田、社區公園、花草樹木等。“郊游中的自然”包括濕地公園、養殖基地、寶應湖等。針對這些不同自然環境,我們采取不同頻次的接觸方式,“園內自然”每天可以接觸,“社區的自然”則可以每周一次(可根據實際情況),“郊游的自然”是走進真正的大自然,需要家園配合共同開展。
1.園內自然——創設種植園地,推進“小區域,大自然”
小到一草一木一樹葉,大到山川河流森林,都是幼兒想要了解的自然現象。當然,他們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身邊的事物,潛移默化影響他們最深的也是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為了讓幼兒更生動、直觀地認識大自然,我們在園內專門規劃了一塊區域,用來開展種植活動。而這塊種植園地,是教師和幼兒親近自然的重要途徑,旨在培養幼兒自我探索、實踐的能力。我們將種植活動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按照班上的人數,給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個種植基地,讓他們可以在自己區域內種植屬于自己的植物。為了保障幼兒的安全,教師會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例如,提前安排活動現場,準備好活動所需的物品等。當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幼兒就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分組前往戶外的種植園地。在幼兒自己動手實踐的時候,教師時刻觀察幼兒的動態,及時給予幫助或者指導。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幼兒可以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體驗動手種植的樂趣,感受植物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帶來的成功喜悅。同時,教師也可以從種植活動衍生到講解一些種植文化歷史,幫助幼兒學到更多知識。
2.園內自然——創設自然角,推進“小區角,真游戲”
自然角是幼兒親近自然、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幼兒各領域教育有著積極教育的作用。春種、夏發、秋收、冬藏……我們根據季節的變化創設自然角,這種自然角的變化性、多樣性、具體性,提供給幼兒直接感官刺激,為幼兒隨時觀察、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另外,自然角不僅種植植物,還提供給幼兒飼養一些小型動物的場所,如烏龜、金魚、螞蟻、兔子等。自然角彌補了集體活動中幼兒觀察、探究不足的缺憾。在自然角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生長節奏觀察、比較、測量、記錄動植物的生長狀況,在看、摸、說、養等過程中獲得感性經驗,真正踐行了《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教育理念。
3.園外自然——充分發揮大自然教育的效用
帶領幼兒走進自然是幼兒園自然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夠增強幼兒的體質,提高幼兒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幼兒對自然的探索欲,有利于幼兒更好地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帶來的樂趣。例如,在春季,我們安排組織幼兒開展戶外踏青活動,觀察植物的變化。活動過程中,教師詢問幼兒:“春天到了,小朋友們,公園里有什么變化呢?”當幼兒回答“樹葉開始發新芽了,有一些花也開始盛開啦”的時候,教師繼續提問:“有哪些花朵在春天開放呢?”然后,教師就這個話題與幼兒互動,介紹在春天開放的花朵。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下,幼兒學習到跟春天有關的實際知識,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指南》的頒布,讓我們明白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忽視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只有科學、合理地發揮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有規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參與自然課程,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對自然的認識與了解。同時,自然教育在不斷發展,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活動方案,以適應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推進實施“親自然”課程,不但要注重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而且對教師的職業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應時刻審視自己,學會反思,做一個善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師;另一方面,幼兒園應該加強教師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開展“親自然”課程肯定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家長資源是活動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們要引導家長梳理“親自然”理念,邀請家長參與“親自然”活動,如播種、插秧、收稻谷、親子出游等。這樣能夠讓家長從走近活動到走進活動,從了解“親自然”理念到認同理念,從配合“親自然”活動開展到主動參與實施,從而不斷豐富與拓展“親自然”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