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麗麗
新建園的成長之路充滿坎坷,為了順利度過辦園初的發展期,我園一路摸索、實踐、反思,在五年多的時間里通過精準的頂層設計,描繪辦園藍圖,明晰辦園理念,找準幼兒園的發展方向;再以穩扎穩打的落地實踐,定制度、優環境、建課程,逐步讓園所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新樣態。
揚中市濱江幼兒園是一所年輕的幼兒園,2017年8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剛滿五年,在短短的辦園歷程中,辦學規模從3 個班90 名兒童擴充至12 個班418 名兒童;教職工從14 名擴充至50 余名;辦園質量實現了從揚中市合格園、鎮江市優質園到江蘇省優質園的三級跳,還先后創成多項榮譽稱號。
回顧走過的辦園之路,我園著力做好了“兩件事”:一是“精準定位的頂層設計”,二是“穩扎穩打的落地實踐”,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教師、兒童、家長、園所的共同成長。
我園緊鄰揚中南江邊,是本市最大的拆遷安置小區“中揚康居園小區”的配套幼兒園,這里的家長搬離祖輩一直生活的家園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揚中傳統島民的生活習俗在他們身上正逐漸褪去。因此我園立足園情、剖析自我、尋規立標,確立了“繽紛生活、快樂童年”的辦園宗旨,我園期望以周邊豐富的江島資源、濃郁的島園文化滋潤著幼兒園和每一個兒童,培養帶著家鄉文化烙印長大的“愛生活、樂體驗、能分享”的未來小公民。
我園期望兒童在園三年的美好時光中能夠在自然的體驗活動中還原真實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自主的游戲活動中學會探索生活,構建學習的能力;在自由的交往活動中快樂健康生活,為適應未來社會、終身發展奠基。確立了“從兒童出發 向生活學習”的辦園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我園引導兒童從地方文化、真實生活入手,對特定生活主題進行深入探究,積累對生活的認知與經驗,引發對生活的關注與思考,萌發對生活的興趣與態度。兒童不僅是生活的學習者、傳承者,還是創造者和建設者,他們在探究生活的同時,也將不斷豐富生活。
作為園長,我是幼兒園管理隊伍中的一名新兵。當新手遇上新園,是機遇更是挑戰。三年來,我不斷學習與探索。建園之初,首先想到建立制度,思考“立什么制度?怎樣立?誰來立?”,堅持做到人人參與建立制度,人人平等踐行制度,適時適情完善制度。
面對辦園初家長的質疑、不信任、不認可,我園建立了《家園共育制度》,采取“園長、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將熱心公益、文化素質高、勇于建言獻策的家長代表招募到“家長義工團”中,共同參與幼兒園的各項管理,不僅解決了開園初教師緊缺、資源匱乏、資金困難等問題,還極大豐富了各類保教活動,實現多元、和諧的家園互動。
我園的教師隊伍中的80%為1~3 年內上崗的新教師,為了給每位教師創設個性成長的機會和平臺,我園實施《教師積分管理制度》,盡量減少幼兒園內部的橫向評比,避免用一部分教師的優勢比較另一部分教師的劣勢,降低教師的焦慮心態,讓每位教師清楚的認識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在集體中的不可替代性,以自身的專業優勢為幼兒園作出貢獻。
在三年歷程中,我園在每一年都是一個新的團隊,每一年都有很多新成員加入。因此,我園不斷完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濱幼員工手冊》,這是一本直接指導現實管理的手冊,其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文化和制度的匯編,能夠讓幼兒園的任何活動都在制度下進行,讓幼兒園的管理處處有章可循,時時有法可依。
環境是教育的載體,適宜的環境不僅能給予兒童美的享受,更能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我園的環境創設突出和諧與溫馨,打造了“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寶貝”“我的小鎮我的夢”等場域彰顯文化環境。
為了支持兒童室內外生活、游戲、學習的需要,創造自主選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多樣化空間,我園向兒童了解游戲需要和興趣愛好,發起“游戲金點子”征集活動,發動兒童參與到園內游戲環境的設計中,大家通過繪畫、語言、投票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創設了體現兒童當下生活經驗的游戲區域環境。
此外,家園合作也為兒童的成長和幼兒園的發展營造了更加和諧的共育環境。我園根據家長能力特長招募組建的“家長義工團”,設立了“家長督查團”“安全守護團”“美食制創團”“親子助教團”和“超能幫幫團”等。通過配合式參與、特長式參與等形式,家長的角色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支持者,真正達到家庭、園所協作共進的目標。
我園以省“十三五”規劃課題“追隨兒童的生活小鎮課程的實踐研究”為引領,著力構建了“生活小鎮”園本課程,以小鎮文化為課程資源,以小鎮場域為學習環境,以小鎮公民為培養目標,以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和興趣需要為背景,幫助他們與傳統連接,了解小鎮、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建立起對家鄉、民族的基本認同感;與當下連接,讓兒童在當下生活中獲得價值感與滿足感,奠定對周圍人或事的積極判斷;與未來連接,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思考,傾聽生活、感恩生活,萌生積極的未來生活態度。同時整合園內外資源、師資資源、家長資源、專業資源、兒童的發展等方面優勢,構建涵蓋兒童健康生活、藝術熏陶、社會文化、科技創造、語言表達五大板塊的內容體系。
在“生活小鎮”園本課程實施中,為了創設一種更加開放、自主、有效的課程組織形式,以支持兒童更好地自主學習,我園嘗試通過師幼互動、親子互動、異齡互動、同齡互動等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實施課程,其參與者不但有兒童,而且有教師、家長、專業人士等。兒童在與“生活小鎮”互動中發現問題,通過體驗、調查、研究進而尋求答案,在合作中體驗,在探究中建構經驗。
與傳統連接,我園嘗試在兒童的生活中融入傳統生活的習俗與文化,融入傳統生活的色、香、味,融入生活的發展與提升。例如,我園生成的“二月二龍抬頭”微主題中,小班兒童說童謠、煮龍須、吃金豆、放風箏、剃龍頭、看舞龍、做龍燈……在一系列活動中,大家體驗傳統中的生活智慧,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
與當下連接,我園探索讓兒童感受當下生活的奇妙與意趣,了解自我的能力,發現自己的成長。例如,在“江堤探秘”主題課程中,兒童通過走訪江堤、記錄疑問、合作探究、分享經驗,不僅發現了江堤的秘密,身為小島一員的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
與未來連接,我園努力讓兒童建立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向往的小學”中,兒童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我知道的小學生活”信息,整理歸類關于小學的問題,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給校長媽媽寫信,分組探訪小學,自制《一日生活計劃表》,等等。多樣化的活動幫助兒童、家長、教師從心理和物質上做好準備,共同迎接我園向往的小學生活。
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我園已踏進了省優質園的行列,正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新樣態。先后迎接省內外教育考察團參觀調研三十余次,專家組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辦園質量、教育環境、管理水平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我園管理有序,調配清晰、運轉高效;幼兒園環境優美,空間利用科學,處處有景、處處有教育、處處有教育的深意;教師課程意識強,課程游戲化深入;兒童的主體地位表現明顯,自我服務意識強,參與活動熱情高,積極情感發展好;家園工作扎實有效,家長對幼兒園工作認可,對教師評價高。
三年來,我園實施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分層培養,明確不同層面教師的達成目標和培訓重點、路徑,確定了多聽、多說、多讀、多做、多寫五位一體的園本研訓思路。
在廣泛征求全體教師研訓需求的基礎上,挑選有價值的內容匯總,并制定研訓計劃,既有假期中線上的自主學習,也有“相約星期三”集中園本研訓;既有統整專業理論的閱讀分享,也有兒童一日生活環節的專題研討,通過系列研訓活動,我園欣喜地看到教師組織活動時,能夠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給予恰當支持,養成了研究反思的專業習慣,鍛造了一支能觀察、理解、支持兒童發展的研究型隊伍。
我園24 名專任教師中,19 人次在省、市級基本功大賽、優質課競賽、課題評比中獲一等獎;8 人榮獲省、市級綜合表彰。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園的發展之路坎坷多艱,我園以堅毅的步伐贏得了新園的發展期,今后五年應是我園的成熟期,展望未來,我園將以明晰的目標引領幼兒園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為我園書寫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