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軍
勞動教育作為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江蘇省連云港市新壩中學結合區域教育改革實際,于2020年開展了“基于農耕文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基地”創建工作并順利立項。學校以基地創建為契機,立足勞動觀念、能力、習慣、品質和精神等要素,圍繞勞動課程核心素養,以勞動育人為核心,以“崇勞尚美、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為理念,通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和感悟,發掘潛能,提高效能,落實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和探究性,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打好底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學校內涵質量。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目的是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谛G楹蛯W情,學校以學生生命成長為指向,充分挖掘地方資源,構建了以生為本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該體系分校內和校外兩個場域,校內設置了環境衛生、種植養殖、生活技能等勞動課程,校外設置了家務勞動、種植養殖、公益服務等勞動課程。課程內容面向全體學生,以清單的形式呈現,明確具體任務和達成要求,努力實現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從單一到多元的有效轉變,力促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課程清單使勞動教育更為具體。一方面,它具有指向性,為學校穩步實施勞動教育明確了方向,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得到應有的鍛煉。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又可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它具有指導性,有助于家長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響應學校建議,主動配合做好家校共育,幫助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學校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校內外資源,強化勞動指導,使學生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素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學校通過“一館、兩廊、三園、六基地”的建設,讓校園充盈著濃郁的勞動教育氛圍,讓農耕文化成為學校發展的生長力,讓課程文化催生學校的成長力,實現文化“立根”。
“一館”指農耕文化博物館,以直觀的模型和可操作的展品,讓學生對勞動工具的形態、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進行研究,把工具設計、品質美德、傳統文化等元素和學校的勞動教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顯科學精神,挖掘人文精神?!皟衫取敝阜e學廊、種學廊,通過“兩廊”宣傳農耕文化,展示農耕老物件、勞動模范人物塑像,使之成為有文化向度、生長維度的育人場,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實現自我,追求更高的生存質量和更高的生命境界?!叭龍@”指校內開辟的傳統農具體驗園、韻果種植園、菜蔬耕種園,利用“三園”強化體驗,立根夯基,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傲亍笔侵敢劳械胤秸?、攜手鎮村共建的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提供了課程資源。師生們定期走進鄉村田園、走進工廠車間,參與、體驗勞動,學習并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勤勞動的習慣、愛勞動的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為有效落實勞動教育,學校在環境、場所、課程、活動、教研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規劃、強力推動。一是環境主題化。學校邀請了市區專家,立足校情和地方資源,對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方案進行多次論證、完善,相關場所的環境建設緊扣勞動育人主題。二是場所開放化。學校的農耕博物館等場所,明確對外開放的時間、方式及要求,現已接待學習參觀的學生近2000人次,接待兄弟學校、社會各界交流研討的人員400余人次,成為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品質的有效載體,在市內形成有力輻射。三是課程校本化。學校組織教師、有經驗的農民和農技站專業人員,編訂教材,商定教法。四是活動生活化。對照校內外勞動課程清單,學生在家長、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物品整理、衣服洗曬、獨立烹飪、植物栽培、物品修理、廢物利用等貼近生活的勞動。學校還開展了“綠植養護我最棒”“我是小廚師”等展示活動,使得勞動教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五是教研常態化。學校成立了勞動教育研究室,教研活動有計劃、定時間,明確主題,注重實踐,強化過程監控。
勞動教育評價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和指標,以生命成長為指向。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學校積極強化“家—?!纭苯逃餐w效能,攜手聯動,從勞動體驗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勞動技能、勞動質量、勞動習慣和創造思維等維度,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結構、激勵機制4個層面,建立并完善“五維四級評價機制”。在構建勞動教育評價共同體方面,實行多元化評價,既有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也有家長對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過程和成果展示的評價,還有教師結合勞動實踐的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使得共同體的每一個參與者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客體。在制訂勞動公約和評價量表方面,通過征集、決議方式,制訂班級勞動公約和評價量表。勞動公約內容由學生自己確定,這樣既容易被接受、認同,又便于實際執行,更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等深度學習做鋪墊。在建立勞動教育激勵機制方面,學校通過抓方法提品質、抓過程促優化、抓典型樹榜樣等措施,呈現學生勞動的體驗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助力學生實現多元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