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音樂課程具有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人文性等特點,承擔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的重要使命。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把握每個歷史時期的教育意義,找準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必須樹立學科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的觀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根據育人目標搜集、整理、開發更多體現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音樂作品,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人教版音樂教材七年級第一個單元的主題便是“歌唱祖國”,編排了《彩色的中國》《多情的土地》《愛我中華》《走向復興》等歌頌偉大祖國山河壯麗的歌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歌曲的創作背景、情感基調等,引入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豐沛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
教師要樹立“生本課堂”的理念,營造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獨唱與合唱、音樂劇表演、器樂演奏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例如,人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中有“認識打擊樂”這一單元,介紹了鑼、大镲、梆子等常見打擊樂器。教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打擊樂器的資料,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展示、介紹,課后撰寫心得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增強了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音樂教育不局限于課堂,愛國主義教育更應滲透在學生的日常點滴學習生活中。教師一方面要發揮藝術社團的作用,
結合重要時序節點、重大社會活動等,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紅色歌曲合唱比賽、紅色音樂劇展演等社團內、跨社團的音樂交流活動,以此讓學生深入了解愛國主義文化,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另一方面要挖掘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文化景點等,聚焦音樂文化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交匯點,開展課題研究、實踐探究等,在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潤物無聲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聚焦青少年”。音樂課程作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起課程育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因此,音樂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