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光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發展、作為“第一資源”的人才培養、作為“第一動力”的創新創造,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基礎——教育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為有力有效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圍繞“幸福教育”校本化創新實踐,謀求系統性建構、立體化推進、品質化深耕,在切實推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和突破。
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表明,幸福教育之所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關鍵就在于受教育者不斷因幸福而刺激與激勵自己,感受到人生富有意義,從而撥動生命價值的“情弦”,收獲卓越成長的高峰體驗,在此過程中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進而獲得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幸福。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教育”,將“遇見美好、成就幸福”作為核心理念,以美好的過程為標識,以幸福的體驗為重點,以促進教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為主旨。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師生有共同的價值愿景、和諧的教學關系和蓬勃的生長狀態。
為了讓幸福教育理念真正成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系統和核心驅動,學校組建了四大“幸福教育導師團隊”:一是學校發展導師團隊,為幸福校園建設把舵領航。學校不斷邀請教育名家來校,圍繞幸福教育辦學理念、幸福教育校園生活設計、幸福教育重點項目等進行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二是學科教學導師團隊,為教師幸福發展搭建平臺。聘請相關教育專家擔任各學科教學首席導師,圍繞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學科教學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力”。三是學生成長導師團隊,為學生幸福成長提供專業“私教”。主要由熱愛教育的教育行政工作人員、社會知名人士、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和優秀畢業生組成,重點關注特殊孩子的思想動態、心理健康和習慣養成等,護航各層次學生高質量學習成長。四是家庭教育導師團隊,為家校合作架起美好橋梁。邀請家庭教育研究專家對種子教師進行培訓,再發揮種子教師的輻射作用,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與指導,積極構建“家—校—社”一體的“融教育”大格局。
為推進幸福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五育并舉、師生共贏、全程美好,學校創立并不斷完善“全質量”(全員質量、全面質量、全程質量、全方位質量)建設體系和管理機制。
全員質量。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教育集團(即一個牽頭校+X個成員校)實行集團化辦學,全員質量主要是指全體成員校教學質量建設的一體化推進。集團校通過成立質量管理機構和平臺,全面統領和強化“質量共進”項目。一方面,將教學研究處、教育督導處、學科競賽(課程研發)處與原有的教師發展中心整合,成立“集團校教學研訓部”,重點圍繞“雙減”背景下幸福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開展系統探究、專項培訓。另一方面,統籌常規教學管理,在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常規要求、統一質量監控、統一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教育教學過程的數據采集、信息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統化處理,不斷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精準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真正為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提能增效,為實現教育公平賦能助力。
全面質量。學校根據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制訂校本化的《學生發展評價標準》,具體界定各年級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發展目標要求。有了清晰、明確、可操作的方案標準和考評機制,師生都知曉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
全程質量。在邗江區教育局督學和各分校督導室督導體系外,集團校聘任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和學校管理干部擔任集團校督學,組建“全質量”建設常規管理督導團隊,在學校研訓部統一指導下定期開展全面檢查和專項督導,研訓引領,督導保障,以研促教,以督保底。重點圍繞學校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和常規管理等,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活動,并及時形成督導檢查簡報,確保高質量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逐步變成教師們的自覺行動。
全方位質量。學校以《小強人考核方案》《教師積分制考核方案》《分校捆綁考核+增值評價方案》等為支撐,不斷完善全視角、全過程和多維度的“全質量”考評體系。譬如,《小強人考核方案》嘗試進行各種才藝特長生和單項優秀生評選;《教師積分制考核方案》側重于對教職員工進行過程性量化考核;《分校捆綁考核+增值評價方案》旨在借助系統化督導,激發分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實踐證明,以師生為中心的“全質量”考評,是全方位促進全體師生自主成長、增值發展的有效機制。
學校不斷構建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為主要特點的幸福教育“大課程”。
國家課程校本化。一是在開齊、上足、上好國家課程的同時,通過對課堂教學方法和過程的校本化改革實踐,不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適宜性;二是根據校情和學情,對相關內容進行校本化延伸、細化、補充和改造,將其優化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材料;三是利用九年一貫制優勢,刪除學段之間的重復內容,增加幼小銜接、小初銜接方面的內容,強調學生基本能力、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
校本課程特色化。在深入調研地方資源、文化傳統和學校特色的基礎上,統籌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對校本化課程進行通盤考慮、有機整合和整體設計,系統構建以品德涵養課程、學科拓展課程、自主選擇課程和家校共育課程為主要板塊的校本課程體系,通過場景體驗、主題活動、社團培訓、實踐探究等形式,力求“將空間、主題、知識點、問題、游戲、挑戰與教育相結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不同的主題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演繹生活的豐富,助力學生蓬勃生長、全面發展和特長培養。
品德涵養課程指向立德樹人。以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為統領,結合學校運河思政、微型德育、儀式教育、義工服務、探究性小課題、校園心理劇等六大德育品牌活動,努力為學生打好健康向上的生命底色。其中,“運河思政”強調情景交融、深度體驗、綜合發展;“微型德育”以小見大、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義工服務、探究性小課題等“傳統德育”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寓教于樂。
學科拓展課程指向核心素養。《智慧數學》《快樂英語》《晨誦暮讀》等校本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按年級或學段編寫。《晨誦暮讀》精選傳統經典誦讀內容,并彰顯地方特色;《快樂英語》包括經典英文歌曲、經典英文詩歌、經典英文繪本等;《智慧數學》以教材為基礎,難度略高于課本,包括名人故事、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實驗、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與其他學科等板塊。
自主選擇課程指向個性特長。主要包括學生社團和延時服務兩塊,包含人文與社會、科技與創新、藝術與欣賞、勞動與生活、體育與健康五個方面,開設書畫、民樂團、校園足球、航模、編程等100多個選修課程。
家校共育課程指向綜合發展。以成長類活動、節慶類活動、情趣類活動、社會綜合實踐類活動為“經”,以校級、年級和班級三個層級為“緯”,以家委會為橋梁紐帶,以“繽紛研學”“青春禮”“成長禮”“親子閱讀”“親子運動會”“家風故事會”“一個孩子的研討會”“特殊學生·成長導師“六個一”系列活動”等精彩紛呈的專題活動為共建平臺,為學生編織健康生活、個性發展、綜合提升、蓬勃生長的“七彩網”和“幸福場”,讓師生在幸福流淌的眼神里和自信從容的節拍中成就最美好的自己。
“幸福教育”指向師生的生命成長。心向未來,學校將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育幸福之人,辦幸福之校,讓師生有更多的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