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男 李成敏 宋振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新時代,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鄭州市處于黃河流域的重要位置,且鄭州市正致力于打造國家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因此,新時代賦予鄭州市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鄭州市應立足于當地文化特色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創新傳承與弘揚傳播形式,為新時代建設黃河文化城市提供強大動力。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意義
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新時代繼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可以喚起中華兒女內在的文化情感,提升民族自信,匯聚民族力量。一方面,通過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既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又可以將時代特色融入黃河文化,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滋養。另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實質上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
發揮資源優勢,推動建設文化強省
鄭州市位于黃河中下游,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農耕條件為早期黃河文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黃河文化滋養了這片土地,促進了文明的發展,鄭州市逐漸成為文明之源、大河之都。一方面,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鄭州市具有優越的黃河文化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在新時代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能促進鄭州市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構建以鄭州市為中心的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體系,為建設河南文化強省提供動力。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面臨的困境
保護力度與緊迫感不足
第一,保護力度不足。保護黃河文化是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首要前提。鄭州是典型的文物資源分布密集型城市,具有系統化的文化資源圈,比如黃帝文化、商都文化、紅色文化等,但目前對這些文化資源的保護都停留在實體資源層面,且對當地民間文化資源保護力度不足。第二,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的緊迫感認識不足。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應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人們總認為那些承載黃河文化的歷史遺跡與文化資料不會改變,其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緊迫感認識不足。
內涵挖掘表層化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新時代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最關鍵的就在于挖掘其深層內涵,為實現黃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相關主體在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尚未實現有效開發與深入挖掘,導致其內涵的呈現多流于表層,未彰顯出其歷史底蘊與內在價值。鄭州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擁有豐厚的黃河文化資源,但并未有效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在內容上,未深入挖掘隱形的黃河文化資源,未突出本地特色。不同地區的黃河文化各有特色,鄭州市在定位黃河文化內涵時存在偏差,沒有立足于文化資源的差異性,導致黃河文化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利于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傳播渠道單一化
第一,傳播方式缺乏創新。黃河文化資源豐富,但在傳播推廣上仍然局限于旅游景區、紀念品等形式,以傳統靜態化的展覽形式為主,這種單一固化的傳播方式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體驗感不足,難以適應信息化社會人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追求趨勢。第二,傳播方式的數字化程度不足。信息化時代,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日益興起,但目前黃河文化的傳播尚未有效利用新興的傳播平臺,導致其在碎片化信息泛濫的文化環境中處于劣勢,傳播效果不佳。第三,受眾群體差異性劃分不足。黃河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具體傳播中應立足于受眾群體的文化價值觀,否則很難引發受眾群體與黃河文化的情感共鳴,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具體路徑
加強頂層設計,整合文化資源
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一項系統化工程,鄭州市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匯聚地,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應立足全局,加強統籌規劃,為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提供更多的條件。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保護機制。鄭州市相關部門應加強統籌規劃,立足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高對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完善黃河文化保護機制。建立以鄭州市政府為主導的保護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行業的力量,加強黃河文化與教育、旅游、科技等方面的結合,相關部門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助力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另一方面,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發展格局。黃河文化涉及區域較廣,在傳承與弘揚過程中應建立健全各省市相互銜接與協調的發展機制,明確各地區的黃河文化發展定位,從而形成特色鮮明、互補互利的文化發展格局。
第二,建立資源數據庫,加強文化整合。黃河文化內涵豐富、分布較廣,為了高效利用黃河文化資源,推動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相關主體要依托大數據建立黃河文化資源數據庫,高效整合黃河文化資源,從而為人們了解黃河文化提供更多的渠道,提升人們對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主動性與參與感。
挖掘文化內涵,豐富傳承內容
第一,成立研究小組,深挖黃河文化內涵。鄭州市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匯聚地,可以通過建立專業化的研究團隊,以鄭州市各大高校為引領,聯合河南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加大對黃河文化內涵的探索力度。同時,相關研究機構還應邀請了解黃河文化的民間人士,從理論研究與民間民俗等角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
第二,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在價值。黃河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新時代下,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應在保留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推動黃河文化創新發展。一是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黃河文化涉及多個省(區),在整體上具有明顯的文化共性,但細究某一區域的黃河文化又各具特色。鄭州市在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過程中應融入當地特色,利用科技手段展開地區黃河文化普查,提煉地域文化中有關的黃河文化元素,在豐富黃河文化內涵的同時,增強當地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二是融入時代文化特色。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應遵循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原則,為其注入時代特色。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可與生態文明建設、國風國潮文化建設等主題結合,在具體發展中,可以結合當地流行的文化IP,如河南的仰韶文化IP、中原文化IP等,以豐富黃河文化內涵。
加強文化傳播,拓展宣傳渠道
第一,打造傳播平臺,加大宣傳力度。鄭州作為省會城市,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引領作用。一方面,打造黃河文化傳播平臺,構建傳播體系。在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鄭州市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宣傳推廣體系。線上通過拍攝影視作品、紀錄片等直觀化形式推廣黃河文化,擴大宣傳范圍;線下發揮研究機構與民間人士的傳播力量,在博物館、文化研究機構等專業主體的帶領下引入民間傳播力量,如建立文化交流平臺,激發群眾文藝創作動力,開展以鄭州市黃河文化為特色的戲曲、話劇等群眾性文藝活動,提高人們主動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的積極性。
第二,實現科技賦能,增強受眾體驗。數字化時代,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應與時俱進,以數字化手段促進黃河文化傳播。一是與現代科技手段相融合,演繹新時代黃河文化。近年來,河南文化多次“出圈”,就在于其敢于探索,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大膽融合,呈現出真實又夢幻的文化場景,這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運用3D、AR技術全面地展現黃河文化內涵。二是建立交互系統,增強受眾體驗。鄭州市應立足于科技環境,建設文化數字創意中心,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人們對黃河文化的了解,實現沉浸式、互動化體驗,進而增強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實現黃河文化的有效傳播。
第三,重視教育融合,筑牢傳播基礎。近年來,通過黃河文化學校教育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已成為新的探索渠道。一方面,將黃河文化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根據不同教育對象針對性地開展黃河文化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將黃河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引入中小學課堂中;在高等教育階段,通過開展黃河文化節、專家講座等方式,促進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另一方面,將黃河文化納入社會教育體系。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因此,可以通過制作黃河文化影視宣傳資料、出版黃河文化科普讀物、免費開放黃河文化博物館等形式,使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黃河文化的熏陶,自覺成為黃河文化的對外傳承者與傳播者,從而真正實現全覆蓋式的文化傳承。
結合時代發展,打造文化品牌
第一,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立足于地域特色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有利于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地標體系。近年來,鄭州市已利用當地獨特的少林文化、戲曲文化、炎黃文化等典型文化IP發出了新時代文化強音。在此基礎上,鄭州市可以打造黃河文化系列IP,打造黃河文化品牌,使其逐步成為人們了解黃河文化、讀懂中原文化的新窗口。另外,鄭州市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以鄭州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市區,將黃河流域的文化景點連線成面,逐步形成具有標志性的鄭州文化品牌,甚至是河南文化品牌,在創新性傳播黃河文化的同時,培育鄭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把握發展機遇,培育國際文化品牌。一方面,將黃河文化置于國際文化發展背景中,例如,依托“黃河文化國際旅游帶”建設,打造以鄭州市為中心的具有黃河文化元素的國際旅游產品體系,從國際視角講述黃河故事,塑造高質量的黃河文化品牌;也可以結合鄭州市某一具體的文化元素進行融合發展,如近年來少林武術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顯示出蓬勃的發展前景,可以將其融入黃河文化,進一步豐富黃河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國際性文化活動吸引世界目光,形成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新形態,賦予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例如,鄭州市惠濟區在當地舉辦鄭州炎黃國際馬拉松賽、中國(鄭州)黃河合唱周等活動,推動了黃河文化與其他不同性質活動的融合,為國內國際了解黃河文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
本文選自:“鄭州建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ZZJH-370)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